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天枢,中脘穴刺法心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学武 《中医杂志》1996,37(6):346-347
关于人体各部位针刺的深浅,自古流传有“腹部深似井,背部薄如饼”之说,原文并无出处可考,但可能是源于《针灸大成》,在该书·卷十中记载:“凡针腹上穴,令患人仰卧,使五脏垂背,以免刺患”。又云:“前面深似井,后面薄似饼,用针前面宜深,后面宜浅”。看来“腹部深似井”即由“前面深似井”而来。主要是说腹部的穴  相似文献   

2.
《素问·刺要论》云:“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有至理,无过其道。”说明根据病位深浅,施行浅刺或深刺的针刺法,是临床必须遵循的证治规律。1 浅刺法的范畴和方法浅刺法,是用毫针、鍉针、皮内针、三棱针、梅花针、火针等针具,浅刺皮部与络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在临床上,浅刺与深刺是相对的概念,应以针刺部位的解剖特点来决定。如关元、中脘穴以0.5寸为准,而耳穴  相似文献   

3.
笔者几年来在我院杨甲三教授指导下,采用浅刺多穴法治疗陈旧性面瘫,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一、浅刺多穴法的含义及其治疗特点“浅刺多穴”法包括刺法与选穴两个方面。浅刺是刺入较浅,一般仅二、三分深;多穴(多针),是指治疗时选穴较多。浅刺法用于治疗面瘫后期和陈旧性面瘫,在留针期间,患者面部红润,自觉发热,说明促进了人体机能活动,加强了面部气血循环,可知浅刺法是偏重于补的方法。多穴法可增强通络祛  相似文献   

4.
“痖门”亦名舌横、舌厌、瘖门等,位于头后发际宛宛中,在“风府”穴下半寸处,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间。历代各家对痖门穴都不主张深刺,而有的书上还告诫人们禁止深刺。如《医学入门》“刺四分”,《针灸大成》“素註针四分,铜  相似文献   

5.
笔者将一穴多针刺法应用于临床20多年,治疗多种疾病,效果满意。一穴多针刺法,是在同一穴位上连续刺入2-4条同样的毫针。各针针体互相平行,针距2-4毫米,排列要尽量集中,如三条针可排列成“∴”形,四条针可排列为“∷”,不宜排成一线,捻转时将针柄收拢为一排(但针体不要扭转交叉),同时捻转,或用双手分别持针柄同时捻转。一般强刺激3-5分钟,不留针。该刺法与一般的一穴一针刺法比较,其特点是能产生很强的刺激量,针感产生得快而明显,出针后针感保持时间也较长,提高  相似文献   

6.
浅刺多穴法又称浅剌多针法,是包括针法和选穴法在内的一种方法。浅刺就是用毫针剌入穴位,程度较浅,一般仅有二三分深,并根据病情虚实,行以补法或泻法;多穴或多针是指在治疗时选穴较多,或在病变部位投针较多。临床应用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称之为浅刺多穴法或浅剌多针法。其治疗特点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7.
阻力针法治疗肩周炎7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阻力针法,又名动刺法,取穴时令患者作有关活动,以确定其最疼痛的动作,在维持最疼痛的姿势中,寻找最痛点,这个点就是阻力针法的穴位所在,这个穴位亦叫“动痛穴”。笔者采取阻力针法和针刺治疗肩周炎,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阻力针法组76例中,男性42例,女性34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38岁。另设普通针刺组70例作对照,一般状况基本同上。治疗方法1.阻力针法组(治疗组) 令患者坐立做疼痛的动作,在维持最疼痛的姿势中,耐心细致地寻找最痛点,即找准“动痛穴”。就在这个痛点下针,针达皮下后,用高频震颤手法,频率达每分钟200次以上。如遇病变部位深,需…  相似文献   

8.
陈其报  李萍  王荣坤 《河北中医》2011,33(10):1532-1533
浅刺多穴法又称浅刺多针法。浅刺是用毫针刺入穴位,程度较浅,一般仅有0.2~0.3寸深,并根据病情虚实行以补法或泻法;多穴或多针是指在治疗时选穴较多,或在病变部位投针较多。临床应用把二者结合起来称之为浅刺多穴法或浅刺多针法,包括毛刺、半刺、浮刺、扬刺、  相似文献   

9.
早在二千年前的《内经》就记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在针刺麻醉和针刺治病中,也很重视针刺感应(即受针者有酸、胀、重等感觉,以下简称“针感”)。目前一般都认为针感是针刺麻醉和针刺治病取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针感”是在穴位内什么部位产生?穴位“针感”的物质基础又是什么?了解穴位的形态  相似文献   

10.
“阴包穴”治癔病,据般文献资料上尚未明确记述。但首例患者有月经不调症,从她的诱因上考虑而采用“阴包穴”试之,轻刺六分(一般书上均记:针六分、灸三壮)未效;又深刺三寸重捣捻转而显效,效果巩固而满意。7例患者均为一次针愈而未复发者。其共同点是心胸狭仄、性情孤僻、爱生小气等。或  相似文献   

11.
我们用针灸治疗痢疾是以“天枢”“合谷”“足三里”三穴为主(均双穴),如遇小腹堕痛者再配针“中极”一穴(痛而不堕者经针“天枢”穴已有感觉腹中气舒即可不配针此穴),如遇绕臍痛者除配针此穴外再加针下脘(或建里)穴,效果显著,经治愈三十余例痢疾患者,最多不超过二次即愈,当经初次针灸后泻痢次数由每小时一、二次或四、五次可减至三、四小时或一、二小时一次(轻者一次即可全愈),再经第二次针灸后即行全愈。在施行针治时,“天枢”双穴针八分再至一寸,以患者有痠或觉小腹部似气凝而渐舒散为度,症状较重者针后再用姜片、艾绒加灸此穴。“合谷”“足三里”二穴针时以痠(胀或麻)为度。小腹坠痛加针“中极”穴(针六至八分深),绕臍痛者加针下脘(或建里)一穴(针六至八分深)。如遇畏针之患者经初针后症状减轻而尚未全愈时,第二次可用姜片、艾绒灸“天枢”(双)穴与“神阙”  相似文献   

12.
扬刺针法,出自内经《灵枢·官针篇》,经云:“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五日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又云:“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清代名医张志聪也对本法作了解释,如“扬刺者,从中而发扬于四傍也。”它是在病变正中刺一针,而后在病变周围下四针,进针较浅的一种刺法,以治疗寒气稽留面积较广而浅的病证。《素问·刺要论》的“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名至其理,无过其道。”《素问·刺齐论》的“……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以及《素问·长刺节论》的“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再结合“而浮之”三字,不难悟到进针之浅深当视具体病情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CT螺旋扫描影像,实体观察临床芒针深刺腰夹脊穴时针体与肌体相关组织的关系,从而综合分析芒针深刺腰夹脊穴的安全因素。方法:选择芒针深刺腰夹脊穴治疗的病例,进针完成后不出针实时做CT螺旋扫描,观察研究针体周围的组织结构,并分析安全因素。结果:本组30例,针刺深度75~100 mm,均可见有针体穿过腰部组织,其中多见针体接近腰脊神经根,明确针尖与相关腰脊神经根的位置关系。结论:芒针深刺腰夹脊穴产生肢体放电感时,与针体刺激腰脊神经根有关,同时遵芒针操作原则(缓慢进针、小幅捻转、忌提插),深刺腰夹脊穴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天枢穴是针灸临床常用穴位之一,据报道深刺的疗效优于浅刺。在全面总结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解剖学角度提出了天枢深刺的定义,对深刺天枢的安全性进行了总结,提出深刺天枢的操作规范,并从针刺深度、针具直径、操作手法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影响深刺安全性的因素。该研究方法及深刺天枢的操作规范对腹部穴位深刺安全性研究及临床操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原文]既而感指幽微,用针直诀。[阎注]此皆《指微论》中,用针幽微之直诀也。[补评]“指幽微”乃射影《指微论》与《指微赋》,阎公之注是也。[原文]窍齐于筋骨,皮肉刺要;[阎注]窍者穴也,齐者浅深之宜也。经曰:刺皮无伤骨,刺骨无伤髓。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补评]此言空穴所在,刺当掌握病位之浮沉,而定浅深之剂,“齐”通“剂”,指针刺浅深之剂量。阎注引自《素问·刺要论》与《刺齐论》。文义精当,恕不另议。[原文]痛察于新久,腑脏寒热。[阎注]痛者…  相似文献   

16.
腕关节急性扭挫伤指由于运动失慎、跌仆闪挫等原因,致骤然受直接或间接暴力造成软组织损伤。常引起关节附近的韧带扭伤撕裂或劳损,个别可出现创伤性肌腱滑膜炎。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外伤史、局部瘀痛、肿胀及活动受限等,但无骨折指征。治疗方法主要取单穴巨刺而治之。何谓“巨刺”?即《灵枢·官针》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指身体左侧病取右侧穴,右侧有病取左侧穴的交叉刺法。它是古刺法,九刺之一,擅治经脉病变,取效奇快。治疗选穴原则:仅取一穴足矣。若手背侧肿痛,取健侧三阳经穴,如外关等;若手掌侧损伤,取健侧三阴经穴位如内关等。目的是“同气相  相似文献   

17.
《内经》曰:“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脾气小深者也。”古人用齐刺法治疗“寒气小深者”有效,本人受此启发而再加二针,以加强祛邪、通络止痛作用。五针一排直刺外关穴,每针间距0.2—0.3厘米,针后连续提插5分钟,取名为  相似文献   

18.
睛明穴为治疗眼病要穴,临床实践中发现浅刺睛明穴,针感仅限于眼球部;而深刺(深度在1~1.5寸)时,针感可达眼部后方,使整个眼眶均有酸胀感觉,甚至有针感似入脑后,可提高疗效。但操作不当易引起球后出血的针刺意外,因此掌握好睛明穴的取穴特点和操作要领具有重要意义。1 深刺睛明穴的取穴特点取穴位置的最佳选择是深刺睛明穴的基础。历代针灸医籍在取穴位置及针刺深度的描述各有差异,据《针灸甲乙经》记载:“睛明,一名泪孔,在目内眦外,……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曰:“睛明二穴,在目内眦。”以上说明睛明穴定位在目内…  相似文献   

19.
“足三里”穴传入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正> “足三里”穴有全身性强壮作用,能“理脾胃”、“和肠消滞”、“通调经络气血作用”,为临床治疗腹腔内脏疾病的要穴,以“肚腹三里留”著称。在针麻手术中,多种外科、妇科手术以“足三里”穴做为体针麻醉的主穴.“足三里”穴完成这么多复杂功能的形态学基础是什么?下面对分布到“足  相似文献   

20.
张智龙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撷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智龙教授认为络脉空虚,邪阻筋脉为周围性面瘫的基本病机。总结出“先远端、后局部”的取穴规律:其一是指针刺取穴时先针远端穴,后针局部穴,其二是指面瘫初期着重取远端穴,后期着重取局部穴;“先浅刺,后透针”的针法规律:即面瘫初期针刺面部穴时用浅刺法或点刺法,后期用透穴针法;“先不留,后宜留”的留针规律:即面瘫初期局部不宜留针,后期宜留针等经验治疗本病,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