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元洁  王正 《中成药》2012,34(1):130-132
温胆汤源于《集验方》,后经《三因方》变化,其性由温转平,后世又多从痰热论治.其方名方义,历代多认为“温”指少阳温和之气,其义在于恢复少阳温和之气.后世在《三因方》基础上灵活加减,拓展了其临床适应症,又形成系列衍方,使其实用性和针对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
试论孙思邈的“热证可灸”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热证可灸”的思想最早见于《内经》,但没有进行明确系统的描述。孙思邈撰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书中明确提出了热证施灸,而且将其应用于临床,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白永江  林雪  杨娜 《陕西中医》2010,31(7):936-936,F0003
高血压病是以非特异性血压持续升高为主临床表现的综合症,中医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肝风”等范畴。中医通过辨证论治,调整机体阴阳平衡,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经方一向以配伍严谨,用药精当,临床疗效显著而受后世医家追捧,被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结合《伤寒杂病论》的论述及后世医家运用经方治疗高血压的报道,探索经方治疗高血压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王松涛 《山西中医》2009,25(9):10-10
小柴胡汤出自仲景《伤寒论》,为和解少阳主方,后世据以加减化裁甚多。笔者10多年来根据该方“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特点,临证加减应用,多获疗效,兹录验案2则于后。  相似文献   

5.
宋代名医许叔微 ,字知可 ,官及集贤院学士 ,后世多以“许学士”称之。在伤寒研究方面 ,许氏颇得仲景之意 ,著《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和《伤寒九十论》;杂病证治方面 ,尤精古方 ,善创新方 ,著《普济本事方》,其中所载诸方 ,治疗疑难病证 ,疗效显著 ,被叶天士视同“枕中秘”,张锡纯则誉之为“海上仙方”。《普济本事方》开宗第一卷即述“中风肝胆筋骨诸风”的证治 ,其中多有建树 ,对后世启发极大 ,笔者试对其内风证治思想作一浅要探析。许氏将中风分为三类 :“风中脉则口眼斜 ,风中府则肢体废 ,风中脏则性命危”。治“风中脉”,宜祛…  相似文献   

6.
仲景方细辛配伍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辛,《本经》列为草部上品,主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仲景《伤寒论》中用细辛计有5方,《金匮要略》计有14方,除重复方外,共计17方。其配伍严谨精当,足为后世制方遣药之师。  相似文献   

7.
从温胆汤看历代医家对痰病的论治及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胆汤出自宋陈无择所撰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组成。原方述“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后世多有发挥,应用广泛,凡痰热内郁,胆气不和,皆可用之。后世医家将温胆汤加减化裁,用于治疗痰症,其对现代临床实践也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本文旨在发掘历代医家治疗痰证之温胆汤及其类方的应用,用来指导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陈保红 《光明中医》2008,23(9):1247-1250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一部奠定我国临床医学基础的名著,该书以六经辨证所创立的方剂,因其药味少,配伍精当,疗效显著,被后世医家称之为经方。全书中共有375方、397条。载有“发热”的条文计有103条,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可知其发热在临床诊断上的重要。《伤寒论》对发热一症的描述有“发热”,“潮热”,“往来寒热”,“身无大热”,“身灼热”等等。  相似文献   

9.
李鸿琦 《山西中医》1991,7(5):18-19
清代名医杨栗山以擅长火热疫毒证治而闻名中原。集毕生之经验著成《伤寒温疫条辨》一书,独重温热火郁证治,创升降散等“治温十五方”为后世称颂。已故名医蒲辅周对杨氏学说更是推崇备至。笔者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受业之际,受其门人薛伯寿老师影响,近年来重视杨氏“治温十五方”的临床应用,将杨氏升降散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试将运用体会简述如下。精神分裂症多属中医癫狂范畴。中医论  相似文献   

10.
升降浮沉是中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医家分别从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加以阐发,不断充实升降浮沉理论,使其日臻成熟与完善。李东垣《脾胃论》所载补中益气汤,亦被后世奉为治疗“中气下陷”证的主方。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了“大气下陷”一词,并针对此证创立了专方升陷汤。两者同为“气陷”证而设,然其内涵又有不同。依据升降浮沉理论于脏腑、药物之用,通过补中益气汤与升陷汤的组方思路探析,比较治则治法之不同,分析其所治气陷证之别。升降浮沉理论贯穿于此二方的理论思想和制方用药方法,对充实、完善中药药性理论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医圣张仲景冶理论、临床于一炉 ,其经方用药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首创了一套因人、因病、因药制宜的炮制方法 ,更合药剂用法 ,以奏其效。其“炮炙”一词被后世尊为炮制学代称 ;立“生熟有定”学说 ;以七情和合配伍炮制 ;开加辅料炮制先河 ;首提“依方”而制 ;首定炮制标准 ;成为中药炮制史上第一次总结。其科学性多为现代科学实验所证明。为后世中药炮制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12.
何太文  王雄  张利 《吉林中医药》2009,29(3):242-243
《伤寒论》中有些经方,如栀子豉汤、大承气汤、黄连阿胶汤等,明确指出了其用于“不能卧”“不得卧”“不得眠”“卧起不安”等症,而亦有其它经方,如四逆散、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桂枝汤等,虽未明确指出其用于“失眠”,但后世诸多医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进行加减用于治疗失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对《武威汉代医简》中“东海白水侯方”的文献进行研究,以探求其发源流转,发现其可能源自两汉“献方”活动,后由于疗效明确,一直流转后世;隋之前医著《素女方》中治疗“七伤”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石韦丸”方,《千金翼方》中的“周白水候散”都是由其加减化裁而来,主治范围也有变化,说明了古老方剂的临床魅力。  相似文献   

14.
辛开苦降法的临床运用江苏省通州市恒兴医院(226300)石守恒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宗《内经》升降相因说,首创辛开苦降法,所制泻心,陷胸诸方,悉以辛开苦降为法,以开结散痞,降阳和阴,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法则,后世医家受其启迪,多所发挥,如金元...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诸方,用药精当,疗效卓著,被后世医家称为“医方之祖”,笔者运用于骨伤临床杂证上的治疗,每获良效,现将运用体会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经方指经典著作之方药,现代临床多指仲景方。东汉张仲景勤求占训,博采众方,平脉辨证,源于临床,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著《伤寒杂病论》,其所载方剂以药味精练,组方缜密,法度严谨,方证浑然一体,针对病机,取精用宏,疗效可靠为特点,历经千年临床验证,功效卓著,后世誉为“经方”。张铁忠教授是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从医近四十年,临床经验丰富,善用经方,  相似文献   

17.
补中益气汤创始于李东垣,为其名方之一。李氏在《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中都有论述。此方后世医家颇多运用,能治疗多种内、妇、儿科疾病,并有过不少专题论述。笔者根据其制方之旨中提到“损者益之”、“劳者温之”的治则,将其运用于骨伤科临床中一些陈旧性损伤、后遗症及其合并症:疗效满意,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马东 《世界中医药》2009,4(6):318-318
定经汤出自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傅山所著《傅青主女科》一书,为治疗“经水先后无定期”之方。后世医家对于定经汤很少有专门探讨,故用之者不如傅山其他方剂多。但临床实践证明,定经汤确为“不治之治,正妙于治”的具有实际价值的效方。观傅山创制的定经汤之遣方用药,实为逍遥散去白术、薄荷、生姜、甘草,加菟丝子、熟地黄、山药、荆芥穗而成。综观其方药组成,不失为一张好方。虽然原为“经水先后无定期”而设,但异病可以同治,只要辨为肝’肾郁滞之证,用之得当,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古今经方剂量差异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其方剂组方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  相似文献   

20.
温胆汤一方首见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然而后世医家究其方解,各抒己见,也拓宽了温胆汤一方的应用。现笔者就临床案例阐述温胆汤的妙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