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痛风是我国第二大代谢类疾病,会引起关节组织损伤及多种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生活健康。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异常引发的尿酸升高是其发病的生化基础,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控制炎症类药物如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降尿酸类药物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其效果明显,但存在停药后易复发及不良反应较多等问题。中药治疗痛风历史悠久,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对症治疗的优势,通过降尿酸、抗炎、抗氧化、保护肾脏等发挥治疗作用,其疗效明显且不良反应率低。近年来,有关中药对痛风动物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多,笔者在回顾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痛风发病机制、中药作用机制及其相关实验设计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调节炎性因子水平、抑制氧化反应、降尿酸、调节信号通路等方面对中药治疗痛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为痛风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痛风性关节炎(简称痛风)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升高导致尿酸钠在关节内形成微晶体沉淀,而引起的非特异性关节炎~([1])。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病程迁延难愈,甚至导致关节致残,后期或可累及肾脏,导致肾功能衰竭~([2])。治疗急性发作期痛风西药多用秋水仙碱、非甾体类药物及激素类药物等~([3]),能缓解临床症状,有降低血尿酸的作用,但并不能解决体内嘌呤代谢紊乱问题,且在治疗的过程中常出现消化道溃疡、肝肾功能损伤等~([4])。中药治疗痛风急性期和缓解期均有较好的疗效~([5]),而中西医结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土茯苓抗痛风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痛风发病率的逐年升高,痛风疾病的难愈性和反复发作性已成为当前临床治疗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目前使用的抗痛风西药降低尿酸和控制炎性反应在短期内疗效肯定,但长期应用会导致诸多不良反应。土茯苓作为一种传统中药,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痛风,其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本文将土茯苓主要化学成分以及治疗痛风作用的机制作一综述,为将其研究开发成为抗痛风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自拟灵仙痛风汤治疗痛风55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自拟灵仙痛风汤与西药联合治疗痛风的作用。[方法]111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口服秋水仙碱;治疗组55例在口服秋水仙碱的基础上同时口服灵仙痛风汤,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在降低血尿酸、改善急性期患者主要关节症状及疗效稳定性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结论]灵仙痛风汤联合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有良好的协同作用,能够降低血尿酸并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5.
痛风是单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除关节损害,还可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临床常见的代谢性风湿病。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越来越多,包括中药单体、单味药、中药复方和中医外治法,其具有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优势。通过对痛风的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尿酸合成增加及排泄减少的一类疾病,伴发急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关节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同时痛风的持续进展可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风险,且不利于预后,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针对痛风的临床表现,中医药体现出了其独特优势,疗效佳且不良反应少。故对分期、辨证用药及专方、单味药、外敷等疗法在治疗痛风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痛风是长期的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血中尿酸增高引起的一组疾病.临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部分患者后期可累及肾脏引起的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肾结石形成为主要特征.目前还没有根治痛风的有效药物,而且治疗痛风的西药毒副作用大,因此近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中医药对痛风治疗的研究,已经从临床探讨出一些有效的治疗方剂,随着动物实验研究的不断展开,现在不少临床工作者开始对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疗效及药物作用机理进行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间歇期痛风病机为脾肾亏虚、痰湿瘀结,治疗以健脾补肾、祛湿泄浊、化痰瘀通络为主。目前研究显示中药复方能有效治疗间歇期痛风,部分疗效甚至优于西药,且部分研究显示中药治疗急性痛风复发率低于西药,提示中药复方在间歇期痛风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目前间歇期痛风的中药复方研究亦存在一些问题,如各研究的治疗目标是将血尿酸降至正常(460 mol·L~(-1)),但间歇期痛风患者的治疗目标是将血尿酸控制在360 mol·L~(-1)以下,中药复方能否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此目标值暂无临床数据;另研究的周期尚短,停药后尿酸升高及急性痛风复发情况亦无追踪随访,故应充分利用现代化医疗研究环境,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开展更多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王国强 《光明中医》2015,30(2):371-372
痛风是人体嘌呤代谢异常,体内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盐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沉积引起的疾病。急性期起病急骤,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及活动受限。常于夜间发作,因关节剧痛而醒,关节局部因疼痛不能触摸,甚至不能盖床单。急性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西药主要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如发作症状特别严重,可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炎性反应。经常服用秋水仙碱等西药对消化系统、骨髓造血系统、肝肾功能副作用明显。近些年,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倍受关注,疗效较好且副作用小,已为广大痛风患者所接受[1]。从痛风的症状表现来看,古人辨证多属外邪侵袭,湿热浊毒,留注关节,壅闭经络。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认为急性期痛风符合中医热痹辨证,以吴鞠通的"宣痹汤"加减治疗热痹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障碍、尿酸生成过多或/和尿酸排泄减少,致血中尿酸浓度增高所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结形成为特点,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急性梗阻性肾病或痛风性肾病。西药有促进尿酸排泄、抑制尿酸生成及抗炎镇痛等不同作用,但多数药物的副作用较大,不宜长期服用,较难控制复发。中医药治疗痛风有着一定的优势,尤其在慢性缓解期稳定降尿酸和防止关节为复发方面具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11.
痛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可以导致痛风性肾损害等多种并发症。马宝东教授发挥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色,运用中医药疗法,在痛风疾病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痛风是一种关节红肿、剧痛难忍的常见风湿病,其与嘌呤代谢障碍密切相关,临床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可导致痛风性肾损害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多采取分期治疗,急性期应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缓解期则以药物控制血尿酸为主。朱跃兰教授临证擅治痛风性关节炎,在反复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针对痛风疾病提出“湿瘀”理论,认为“湿热瘀阻”为其核心病机,临证多以清热利湿,活血止痛为主要治法,运用中医药内外治法,在痛风疾病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痛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可以导致痛风性肾损害等多种并发症。马宝东教授发挥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色,运用中医药疗法,在痛风疾病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痛风是一种因嘌呤代谢障碍,使尿酸累积而引起的疾病,属于代谢性关节炎。中医在痛风的辨证论治、分期治疗、专方治疗、外治疗法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对本病的研究大多属于低水平的临床研究,缺乏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今后应进一步提高中药临床研究的质量,对有效方剂的药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5.
痛风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痛风发病率逐年提高,而中医药对痛风具有确切的近期疗效,众医家对痛风的中医药治疗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就近5年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05年7月~2008年3月我们院经治62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人,对照组30人。对照组患者口服西药秋水仙碱;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口服中药,然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在临床治愈率、改善血尿酸、缓解急性期症状等方面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而且治疗组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结论:采用中药联合西药治疗痛风的办法能够改善痛风症状,并且减少患者血尿酸水平和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膳食结构的改变,蛋白质、糖、脂肪等摄入量明显增多,痛风的患病率逐渐升高,与年龄的增长呈现正相关,发病年龄逐渐降低。尿酸钠晶体诱导的炎症是痛风的病理基础,激活固有免疫,释放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多种炎症介质,进而引起炎症级联反应,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等急性发作表现。痛风存在自发缓解机制,一方面巨噬细胞通过吞噬作为异物的单钠尿酸盐(MSU)晶体,减少MSU对机体的刺激,另一方面分化成熟的巨噬细胞通过分泌抗炎性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等,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而促进痛风急性发作的自发缓解。除了炎症反应相关的细胞内信号分子被激活机制外,痛风的炎症机制还涉及补体激活、细胞激活等途径,其造成的心血管系统损害、关节破坏等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目前治疗药物多用西药,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发挥疗效,苯溴马隆是通过抑制尿酸盐转运蛋白1(URAT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9(GLUT9)减少肾脏对尿酸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而发挥作用,即使目前研发中的来辛奴拉、曲尼司特等,也是基于抑制尿酸盐重吸收起效,上述药物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而限制了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痛风具有多靶点的特点,在降尿酸、抗炎和改善关节功能方面更具有优势,且安全性高,在临床治疗痛风中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因此,基于痛风的病理机制结合中西医治疗痛风是具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医药治疗痛风方法众多,针药合用治疗痛风不仅提高疗效,而且降低毒副作用,较单一给药或单一针灸疗效确切,针刺与药物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独特优势,疗效在临床上得到了证实,主要有针灸结合中药(针灸-中药复方、针灸结合中药洗剂、针刺结合中药离子导入、针刺-中药灌肠、针刺-中药外敷);针灸结合西药以秋水仙碱、别嘌醇为主;其它(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由于痛风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作用机制未完全明确;各种治疗方法的横向可比性差;也没有复制出更符合该病特点的动物模型。今后应进一步将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相结合,这样更有助于提高针药合用的核心价值。痛风发病与高嘌呤的食物摄入有关,并出现低龄化,应增强对痛风疾病防范意识,调整饮食,避免过度劳累、湿冷等诱因,并根据患者痛风症的不同表现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血清尿酸持续升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种反复发作的炎性疾病,并与遗传及环境因素息息相关。中医辨证论治从根本上治疗痛风有较好的综合疗效,但临床上对痛风的辨证论治,分型较多,缺乏统一的指导规范。文章通过对近年来有关中医对痛风辨证论治的经验加以综述,为中医药临床治疗痛风的合理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