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肝胃不和、胃气上逆、食管失于通降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基本病机,运用叶天士"脾宜升为健,胃宜降为和"的基本理论,利用其脾胃分治和甘润养胃阴的学术观点,从脾胃、肝胆生理特点入手,总结了叶天士脾胃病理论在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潘立群氏等撰文认为,食管癌术后,胃肠道的并发症并非鲜见,属中医脾胃病范畴。对适宜于中医药治疗的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以及出现的泛酸、腹泻、腹胀等症状的辨治经验作了系统归纳。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有偏热偏寒两种,因于热者治宜泄肝和胃,苦辛通降,可选化肝煎、左金丸之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通降和胃方对实验大鼠混合反流性食管炎食管上皮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14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中药组(通降和胃方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连续灌胃通降和胃方药14天,模型组予适量生理盐水灌胃14天。两周后处死各组大鼠,取食管组织电镜下观察。结果:治疗组大鼠食管上皮超微结构损伤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结论:通降和胃方在治疗实验大鼠混合反流性食管炎过程中,能够明显改善食管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使食管黏膜炎症减轻。  相似文献   

4.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损伤的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笔者结合多年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机应强调木郁土壅、胃失和降,临床辨证以肝胃郁热证较为常见,运用疏肝健脾法,常用方为疏肝和胃颗粒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伊春锦主任对运用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有其独到见解,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位在食管与胃,与肝脾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不同阶段病理特点不同。治疗应根据不同阶段分期论治,初期宜“清”、宜“消”、宜“疏”,久病宜“补”、宜“养”,同时应注意攻补兼施、谨守平衡,并主张衷中参西,制酸护膜,解郁怡情,调护起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平冲降逆汤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分别予平冲降逆汤和奥美拉唑治疗,共治疗8周。观察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症状评分及胃镜下食管炎症改善情况。结果:平冲降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有效率为94%(47/50),对照组为78%(39/50),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食管炎症改善有效率治疗组83.78%(31/37),对照组71.43%(25/35),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冲降逆汤是在传统中医学胃-冲脉-肾相关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具有降胃、调中、固冲为特点的经验方剂,本次研究发现其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充分证明通降胃气、理气调中、固肾敛冲三者有机结合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介绍徐进康教授运用抑酸和降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认为抑酸和降方具有疏肝清热、和胃降逆的功效,能使胃的和降功能恢复正常,有助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总结从"治中焦如衡"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脾不升清、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导致中焦失衡为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机关键,可出现胃气上逆、肝火犯胃等证型,治疗以降逆和胃、平衡中焦为主。  相似文献   

9.
通降颗粒对实验动物胃排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通降颗粒对实验动物胃排空功能的影响.方法:1.将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分为中药大、中、小剂量组及模型组、西药对照组,并设假手术组,连续给药3周后,测定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变化.2.将小鼠分为中药大、中、小剂量组及空白组、西药对照组,连续每日给药5次,应用甲基橙胃残留率的测定反映胃排空的快慢.结果:1.通降颗粒各组和西药组均可升高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的血浆胃动素水平,以通降颗粒中、小剂量组作用显著.2.通降颗粒及西药组给小鼠灌胃均能明显降低甲基橙胃残留率.结论:中药通降颗粒能促进实验鼠胃排空.  相似文献   

10.
中医升降理论源于《内经》,是阐释人体气机运动的理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主要由于胃失和降,浊气上逆。以中医升降理论来阐述反流性食管炎及其并发症的病因病机,指导治疗原则及处方用药,通过和胃降逆、疏肝降逆、肃降肺气之法使气机升降得平,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结合古代及近代名医医案分析,探讨心肾不交理论在睡眠障碍治疗中的应用。交通心肾的方法主要为滋阴降火、坎离交媾,视具体情况可加温补肾阳、调畅气机、重镇安神、平肝潜阳、和胃降逆诸法。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临床常见病,邓贵成主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本文总结邓贵成主任在诊断疾病中,四诊合参尤重舌诊,中西互参避免贻误病情,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机为胃失和降,和降法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基本治法,具体包括理气和胃、辛开苦降、分消走泄、温中和胃、养阴和胃、消除病理因素,心态调整应贯穿治疗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13.
小儿"阴常不足、脾常不足",小儿便秘多因脾阴不足所致,脾阴不足则脾之运化功能不足,使脾主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的能力失调,水湿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输布,使肠道干涩及肠道内容物艰涩难下而致便秘,同时脾主升清的功能失调,脾不升清则胃失和降,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加之脾之运化功能不足,气机无力推动肠道内容物的正常运行而致便秘。所谓治病求因,故小儿便秘当从"脾阴虚"论治。同样便秘的治疗也在于调理脾胃,脾健则便秘调。在临床中通过滋阴健脾、行气通便治疗小儿脾阴不足型便秘常常能收到较为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肺肠同治理论包括气机调畅,水液代谢及经络相连.肺主宣发肃降,大肠主传导,脾胃居中焦,三者气机不调,则会产生诸多病证.肺气的输布影响肠道的润燥,痰饮亦可形成于肠道,使用开上达下的方法使邪有出路,痰饮从大肠而走.肺与大肠不仅通过经脉相连,还通过络脉与经别分别加强体表与体内的联系,表现为腑气不通则上气为喘.宣白承气汤针对温病...  相似文献   

15.
蒋先伟  马战平 《河南中医》2021,41(4):495-498
“一气周流”理论从气机升降出发,建立了一气化四象的人体气机运行模式,在此模式中,中气为轴,四象为轮,循环运行,生生不息。根据“一气周流”理论,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机为脾陷胃逆,风邪外受;脾湿胃壅,肺气不降;肾气不温,痰瘀留驻等,中气的盛衰为贯穿疾病的关键因素。临床治疗可从健运脾胃、运土化湿、温肾助阳、祛痰化瘀等方面恢复体内气机流转,“一气周流”则疾病自消。  相似文献   

16.
张志远教授擅长治疗胃脘痛,疗效显著。其经验认为,胃脘痛不能单纯治胃,胃脏出现问题多与肝、脾和肺三脏有关,肝阴虚、脾阳虚或肺气郁结,都会使胃的气机阻滞,进而导致胃失和降。因此主张从肝、脾和肺脏入手,通过滋肝、清肝,益气健脾,润肺解郁,从而和中养胃,行气止痛,以愈胃脘痛。  相似文献   

17.
郭林轩  李明 《河南中医》2022,42(3):353-357
人体脏腑中,脾胃、肝肺、心肾三个"轴心"脏腑构成了人体的气机运动中心。脾胃轴心的生理功能体现在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上,当其出现异常,由脾胃轴心维系的正常生理功能就会失常,也会导致其他相关脏腑疾病及营卫失调。治疗当谨守病机,把握好具体疾病的标本缓急、虚实寒热,注重气机的调整,应用药物的升降浮沉以调治气机的升降失常。肝肺轴心在调节气机升降,推动气血运行、津液代谢方面发挥了紧密的协同作用。当肝肺轴心出现紊乱时,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津液代谢方面会出现相应的问题,脾胃升降也受到其影响而失常,出现脾胃轴心的病证;肾中阳气借助肝气生发不能升腾至上焦,心火也不能借助肺气清肃下潜至下焦;肝病及肺;出现血液、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应针对主要病机进行治疗。心肾轴心机能可以概括为水火既济、君相安位,心肾轴心出现紊乱,因其升降的相因性,往往二脏同时出现病变。如心阳不足,不能下降暖肾,肾水不温;或肾阳不足,阳虚水泛,水饮上冲于心;肾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导致心阴亏虚,心阳偏亢;肾阳不足,不能蒸腾阴液于上,心阴不足,心阳偏亢;或阳气上亢于心,不能潜敛,肾阳失温,则为上热下寒之证。应先判断其主要病机,之后仔细分析阳气阴液在心肾中的偏亢与不足。脾胃、肝肺、心肾三对轴心脏腑在生理上虽各司其职,却有着密切的协同关系,应分清主次,兼顾彼此。  相似文献   

18.
宣白承气汤证是邪热壅滞于上焦肺,致使肺气无法下达,肠腑无法顺承所致,自当降肺气,使大肠得以"顺承"肺胃之气,腑气通畅而司传导,这也是方名中"承气"的内涵。换言之,此时病理机制的主要矛盾是肺气不通,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肺失肃降,治疗时针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故而降肺气即所以通肺气。宣白承气汤中吴鞠通之所以用杏仁、石膏"宣肺气之痹",是因为肺气因邪热壅滞而痹阻不能下行,这里的"宣"也当理解为疏通,"宣白"也即疏通肺气,这样才符合吴鞠通本意。疏通肺气有别于"宣肺",适用于肺气宣和(或)降的功能失调所致之肺气不通。故吴鞠通之宣白承气汤清肺热、降肺气、通腑气,当是为疏通肺、胃、大肠之气机而设,如其自辨所言是"宣肺气之痹"而非"宣肺","宣"是疏通之意,"宣白"当理解为疏通肺气,如此则医理通,疑惑除。  相似文献   

19.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其主要作用是益气和胃、清热生津,治疗伤寒、温病、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为清补之剂;针刺疗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经脉的穴位,运用手法,刺激穴位,使之得气,以调整营卫气血;呃逆为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本研究运用竹叶石膏汤联合针刺治疗胃失和降之呃逆,临床效果较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