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十七条原文云:“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以下简称第十七条)历代注家对本条解释主要为以下二种: 一、认为是指脏腑相合,在治疗时,应当脏病治腑。如《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以下简称“补正”)注释本条曰,“‘五脏各有所合’,此云病在脏者,当随其所合脏腑而攻治耳,……渴系肾脏之病,而猪苓汤利膀胱,肾合膀胱故也。”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金匮要略学习参考资料》从之。二、认为是指有形与无形之邪相合,在治疗时,应当审因论治。如《金匮要略心典》(以下简称“心典”)注释本条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曰:“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原文中“在脏”即在里;“攻”,当“治”解;“所得”,是相结合之意。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指出:“无形之邪,入结于脏,必有所据,水、血、痰、食,皆邪薮也,如渴者,水与热得,而热结在水,故与猪苓汤,利其水,而热亦除”。这就是说,外邪侵入体内,往往  相似文献   

3.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十七条为:“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对文中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历来争议很大。由于此句所言为一治法或治则,联系上下文,其治是“欲攻之”才“而攻之”的,攻之又必先明其病所,那就是“诸病在藏”,  相似文献   

4.
王玉民 《河北中医》2012,34(6):942-945
脏腑表里相合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从《黄帝内经》至近代医家的多种论著,不论是经络学说还是脏腑学说都强调了脏腑表里相合的关系.“肺与大肠相表里”是脏腑相关理论的代表性内容.《灵枢·本输》载“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指出肺与大肠关系.“六腑以通为用”,依据上述理论和病机转化特性,以“通”立法建立的系列治疗方法在肺肠相关性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上应用广泛,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及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chronic nonspecific ulcerative colitis,CUC)等.需要指出的是“通”并不完全等同于通腑泻下,其他如宣肺、降气、泻热、化痰、补气、养阴、行气等皆可随证用之.正如《医学传真》所云:“通之之法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肺与大肠通过经络上的络属关系,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的相互络属关系:1)肺主宣发是大肠得以濡润的基础,大肠润滑有度,则大便通畅.2)肺主肃降是大肠传导的动力,肺气通畅,则大肠腑气通,大便亦通.3)当发生病变时,肺与大肠亦相互影响,即脏病及腑,腑病及脏.临床上用肺病治肠法,如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哮喘急性发作等病证配用通腑法,...  相似文献   

6.
脏与腑有着不同的阴阳属性,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可以行气于腑,协助腑的功能,而腑亦能蓄精于脏,使脏之精气得藏。《内经》认为,“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说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表里联系,这种密切联系指导着人们对脏腑的研究以及对治法、方药的合理运用,如脏病可从腑治,腑病可从脏治等。1 心合小肠在生理状态下,心火能敷布于小肠,小肠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使水和精微得以吸收并转化成为气血而输布全身,令心主血脉的功能得到维持。《医经精义便谈·上卷》指出,“小肠中所盛者,只是食物,乃阳质也,饮主化气,食主化…  相似文献   

7.
付琳 《光明中医》2023,(3):549-551
脏腑表里理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文通过医案举例,介绍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强调该理论在临床中的治疗作用,得出应用此理论在辨证论治肺系、肠系相关疾病时,脏腑同治较脏病治脏、腑病治腑收效更佳。总之,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为临床疾病治疗肺系、肠系疾病扩宽了思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仲霞  刘汶 《北京中医》2006,25(7):438-440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认识也日趋深入。本文试用现代医学理论从胚胎发育、气体排泄途径、内分泌物质的影响、肠源性内毒素的作用、公共黏膜免疫系统方面进行机理研究,并用中医理论从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并治的治则方面进行临床研究探讨,以期对该理论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脏腑相关学说出发,结合肠道微生态学研究进展,参照现代药理学及现代医学对大黄影响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的研究,提出“肺与大肠相表里”可能是通过纠正和(或)保持肠道菌群平衡这一途径发挥脏病腑治的作用,从而为肺肠理论研究提供一个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渊源、方剂演变以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肺与大肠相表里"源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肺与大肠在经络上相互络属,生理上相互联系,功能上相互协调,进而在疾病方面也相互影响。对于肺系或肠系疾病的治疗,历代医家遵循"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论,多采用肺肠同治之法。同时,受到《伤寒论》中诸承气汤的启发,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化裁出诸多承气汤类方。其中尤以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载宣白承气汤为首,是肺肠脏腑合治的代表方。凡证属痰热蕴肺、腑气不通者,均可用本方或其加减方,使腑气得通,肺气得以宣降,达肺肠合治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代晓红 《中国中医急症》2013,(11):1976-1977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见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随其所得而攻之”是仲景在开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治疗原则。自古历代注家对这一条的含义有多方面的注解。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指出“无形之邪人结于脏,必有所聚,水、血、痰、食皆邪薮也。如渴者,水于热得.而热结在水,故与猪苓汤利其水,而热亦除;若有食者,食与热得,而热结在食,则承气汤下其食,而热亦去。  相似文献   

12.
小儿因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不足,外易受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而发病,临床多以肺系和大肠系疾病为多.根据<灵枢·本输>[1]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即"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说,常采用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同治、上病取下等方法治疗,往往可取得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王仲霞 《北京中医药》2006,25(7):438-440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认识也日趋深入.本文试用现代医学理论从胚胎发育、气体排泄途径、内分泌物质的影响、肠源性内毒素的作用、公共黏膜免疫系统方面进行机理研究,并用中医理论从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并治的治则方面进行临床研究探讨,以期对该理论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略论脏腑表里相关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表里相关学说,又称脏腑相合学说,它是中医脏象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内经》,发挥于后世。《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  相似文献   

15.
脏腑病变是中医内科疾病的主体。一般情况下,"脏病治脏,腑病治腑"即针对不同脏腑病变而提出的治疗方法;而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在治疗某些脏病时往往用"通腑"法,这种辨证思维正是巧妙地把握了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现就《伤寒杂病论》中"通腑安脏"思想做一探析,以深入揭示其内涵,为临床临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治疗急性支气管炎、习惯性便秘、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等作了分析。认为肺与大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病理关系,这为从现代医学的角度为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脏病腑治、腑病脏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梴所著《医学入门》不仅汇集各家学说,而且阐明自己独特的见解。书中所述的“脏腑相通论”,就是根据作者自己的临床经验发挥而成。脏与腑的关系,通常是指脏腑相合,即《灵枢·本输》所云;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但脏腑之间的关系并非只有这种相合,还存在其它联系。本文所述:心与胆,肝与大肠,脾与小肠,肺与膀胱,肾与三焦的相通关系,是从病理与治疗角度,来说明脏与腑之间的联系,“心胆相通”,应用较多。“脏腑相通论”对于我们认识和掌握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很有启发。阐发这种关系,能够丰富脏象学说,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8.
灵枢·本输第二【题解】输,俞穴。本于俞穴而论,故名。【学习要点】 1.脏腑表里相合; 2.六腑主要功能。【脏腑相合】 1.脏腑相合之理: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脏腑经脉相互络属;生理功能相辅相成;病理变化相互影响,形成了脏与腑的相互配合关系。 2.脏腑相合关系: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脾合胃,肝合胆,肾合膀胱。 3.脏腑相合意义:(1)中医整体观念的具体  相似文献   

19.
论脏病治腑     
一、脏腑气相通虽然内脏有脏腑之分,但是脏腑的功能并不是孤立的。《素问·五脏别论》指出:脏是“藏精气而不泻”,腑是“传化物而不藏”也就是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但是,五脏之“气”的作用必然要和六腑发生密切联系,这样才能体现脏和腑的综合功能。它们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方面,存在着特殊相合关系。这种关系是根据阴阳相合的道理,以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一阴一阳的相互表里配合的观点来说明的。经络为脏腑相互联络的通路,人体的十二经脉各配合了一个脏器,在相互联系中,阴阳表里,相输应,使脏之气行于腑,腑之  相似文献   

20.
“合治内腑”理论出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合”系指下合穴而言,为六腑之气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即胃合于足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合于委阳,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合治内腑”,即此六个下合穴可以治疗相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