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毛德西 《河南中医》2003,23(7):12-14
中医学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 ,称为温疫。如果将当前流行的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 ,即卫生部命名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非典”)的发病规律、常见症状与中医病名相对照 ,虽然隶属于温病中的春温、温毒、温疫等范畴 ,而以温疫较为合拍。目前 ,中医治疗“非典”的经验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中医治疗“非典”的方法将能总结出一套宝贵的经验 ,这些经验值得研究和学习。像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 ,“非典”的流行是一件坏事 ,但它为中医治疗急性传染病提供了一个极好机遇与场所。如果…  相似文献   

2.
“非典”与温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典”以发热为主症,具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属中医“温疫”范畴。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阐述了温疫学说的发展源流,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探讨温疫的辨治规律。湿热疫主以透达、攻下,拟达原饮化裁;暑燥疫主以清热解毒,拟清疽败毒散化裁。推测此次“非典”属湿热疫的可能性较大,依其病情发展可分早、中、极、恢复4期。中医学宝库蕴藏着丰富的防治温疫的有效经验,运用于“非典”,需作新的探讨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疫疹一得》全面反映了余师愚论治温疫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成就,为后世温疫辨证论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辨运气之南政北政以定药之主宰,五运六气异常变化易发温疫,二火加临变衍为火毒温疫流行,治疫应明五运六气条件的影响及用药制方因时之运气条件等5个方面对余师愚运用运气规律论治温疫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现今研究传染性和流行性疾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学说谈对非典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天文学、气候学、历史及物候学,并具体运用于哲学及医学领域。文章介绍运气学说自唐代逐渐受到重视;宋代其影响和应用达到空前兴盛时期,如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运气学说的治疗原则具体落实到方药上;明清温病学家吴瑭则通过“运气”来探讨温病发生的原因。按照“五运六气”推算,今年为“太阴湿土司天”,SARS病毒的基因突变是否与此有关?其“以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的用药原则,是否可指导当前中医治疗非典?“五运六气”学说可能为当前积极寻找和制定防控“非典”方案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简称“非典”)目前已在我国及许多国家和地区流行 ,从西医角度上看该病病因、病理机制已逐渐清晰 ,如何从中医角度认识这一疾病 ,直接关系到中医药的预防、诊治等诸多方面 ,意义颇为重大。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知名中医专家刘亚娴教授依据国内外有关认识 ,结合自己多年来治疗发热类疾病的经验谈了自己的看法 ,现整理如下 :1 诊 断“非典”诊断应归入中医学温疫范畴。温疫特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发病急 ,病情重 ,预后差。其病原为一种“疫疠”之气。首先 ,“非典”患者前驱症状主要以高热为主 ,…  相似文献   

6.
中医对“非典”的发病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一、对瘟疫致病原的认识 中医学将蔓延迅速、流行一时的各种急性传染病统称为“瘟疫”。早在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了“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描述,明代医家吴有性著有《温疫  相似文献   

7.
非典型肺炎流行的中医五运六气分析和预防保健措施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非典型肺炎的流行和临床特点,从“天人相应”的角度出发.应用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分析了2003年非典型肺炎流行的时空运化背景和特点。认为五运六气的气候变化造成了非典型肺炎形成和流行的特殊外在环境与宿主内在环境。外环境火运不足,寒湿偏盛,疠气萌生;内环境阳气不足,抵抗力不足,外邪乘虚而入,导致非典的发生和流行。提出防治非典型肺炎的针对性措施和初步时间预测。  相似文献   

8.
“非典”是一种新的病毒性疾病 ,一种新的温疫 ,同温病四时肺病一样 ,有其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在这次与“非典”的斗争中 ,中医温病学作为诊治外感热病的领先学科 ,在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纲领的指导下 ,利用以往温病学诊治肺病证的特色 ,结合“非典”在病因、病机、发病、临床表现、发病季节及传染流行等方面的特点 ,在辨治“非典”中能够把握该病的本质 ,明确其病理核心 ,掌握其演变规律 ,充分显示出了中医温病学在治疗新的病毒性疾病 ,新的温疫病中的优越性。现就“非典”与温病风温肺病辨治特色简述如下 :1 “非典”与风温肺病辨治…  相似文献   

9.
非典期间,有人传说五运六气学说早巳预测癸未年“有大疫”,而今年就是60年一遇的癸未年,瘟疫将于“二之气”(自春分约3月21日至小满约5月21日)时为最盛,“其病温疠大行,远近咸若”,最多6月底即可结束。事后回顾这些当初并未受到认真对待的神秘预言,很多人在心怀敬畏的同时,也在思索:世界上真的有一种学说能预测疫情、“占卜”未来吗?  相似文献   

10.
清至近代以来,中医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使得中医药战胜“温疫”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其治疫经验,对于今天“非典”等疫情,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传统辨证方法入手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保延  翁维良  李鲲  倪青 《中医杂志》2004,45(12):886-888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属中医温疫病范畴,其传染性强、发病快、变化多,与以往一般温病,如风温、春温不同,与过去的伤寒也不同.有必要对SARS辨证方法进行探讨,从辨证的科学思维出发,研究建立SARS的辨证模式.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都是用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确定病变部位,揣度病势轻重,认知病情轻重和归纳证候类型的方法.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有共通之处,临床把两者有机结合,结合六经辨证,才能全面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根据SARS临床表现确定中医"证素",结合病因病机及传统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可归纳SARS的分期及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2.
能为古代中医提供大样本可比较的观察对象 ,以供总结共性规律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莫过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尤其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发生流行的瘟疫。瘟疫是大样本的“天造之模” ,中医病因证候学说、瘟疫、温病、伤寒、运气学说等主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此关系密切。我国拥有世界上时空跨度最大、连续性最强的疫情及其背景记录 ,具有研究人类传染病流行规律的最佳条件。古疫情调查及其流行病学研究 ,古疫情与中医相关理论方治的综合研究 ,对中医及现代医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中医界应重视古疫情资料的发掘研究  相似文献   

13.
论中医诊治非典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非典是全新的疾病,对病毒性疾病的攻克如流脑、流行性出血热等,中医自有优势。中医辨证论治不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在于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的证候。温病的发生是因气候环境、致病物质活跃、正气不足以拒邪所致。故中医的治疗不单与病毒对抗,而是祛邪、扶正,使邪有出路。非典属中医春温病伏湿之证,病机以湿热蕴毒,阻遏中上二焦,并易耗气挟瘀,甚则内闭喘脱为特点。中医治疗分早、中、极和恢复期,辨证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50年来我国中医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流行性病毒疾病获得成功的经验,认为中医理论不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是注重病原体侵入人体、病证斗争所表现的证候的辨证论治。作者提出诊治非典型肺炎的理论依据与特色。根据广东省中医院收治非典患者112例的临床观察,认为该病属中医春温温热疾病的范畴,并提出定名为春温病伏湿证。本文详细记载该院中医治疗方案和典型医案。  相似文献   

15.
论中医诊治非典型肺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50年来我国中医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流行性病毒疾病获得成功的经验,认为中医理论不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是注重病原体侵入人体、病证斗争所表现的证候的辨证论治。作者提出诊治非典型肺炎的理论依据与特色。根据广东省中医院收治非典患者112例的临床观察,认为该病属中医春温温热疾病的范畴,并提出定名为春温病伏温证。本文详细记载该院中医治疗方案和典型医案。  相似文献   

16.
明清"小冰河时期"气候剧变,天灾不断,朝代更迭,战端纷纭,大疫流行,为温病学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经历了两千多年缓慢摸索的温病学被时势迅猛地推上了历史舞台,成功地摆脱了伤寒学的"束缚",形成了独成一派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防治SARS中药的筛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SARS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在紧急阶段 ,由于临床处治方案颇有争议 ,迅速的筛选出有效的中成药供临床急用尤为重要和迫切。利用 9个药理筛选模型交叉验证的方法 ,综合评价了 30个中成药的有效性。 19个药物作为有效的药物筛选出来 ,其中 8个最有效作为控制SARS不同阶段症状的药物由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科技攻关组在 2003年5月22日对全国进行发布。本文就筛选的策略 ,顶层设计和主要研究思路做一介绍 ,具体试验结果将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18.
张炳立 《中医杂志》2004,45(11):803-805
<温热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之作.叶天士不仅于温热创见非凡,对湿热证治亦有精辟立论.认为内外湿相合在湿热类温病的发病中起决定作用,分析其说,实将湿热类温病的外因及证候细分为温热挟湿证和湿热证两种,指出湿热证的主要病位在脾胃三焦,发展变化有伤阴伤阳两种机转,重视辨舌察并据此确立治法.治疗上,强调要分解湿热,而突出"以湿为本治"的原则,倡导祛湿当治从三焦,分消上下,尤其重视淡渗利小便以除湿;同时告戒治湿还须重佐理气,气畅湿易散,此外,要兼参体质,顾护阳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