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脉脏腑相关,又称体表内脏相关,是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一种双向联系,指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可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经络、穴位或躯体部位,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它是脏腑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笔者就近5年"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针灸临床运用的文献进行整理,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经脉和脏腑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祖国医学十分重视经脉-脏腑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但现代经络研究中对此重视不够,直至近年来,许多学者才逐步认识到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研究的核心,但其中的机制尚不明朗。作者认为,应从以“经”统率的纵向研究、以“脏”统率的横向研究、经脉脏腑表里相关的研究、膀胱经背俞穴与相应脏腑联系的途径等四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有望找到经络理论研究的突破口,阐明经络调节人体机能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近年来经脉-脏腑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及逻辑学研究,发现脏腑病变时,体表经脉会在其特定穴所居部位出现结节条索以及电阻、经络能量值、温度与血流量等改变。基于“明知其源,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穴位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探讨脏腑功能于相应经脉系统的反映以及针刺十四经脉穴位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本研究进一步围绕肺、胃和肠探讨经脉-脏腑的治疗特异性,为指导临床应用提供思路。近年来探讨经脉-脏腑相关从经络诊察法到关注患者异常感觉变化再到基于表征的物理检测手法,研究手段逐步提高,结论更具客观性,但研究仍集中于肺、胃和大肠等脏腑,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应注重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扩大研究范围,增加脏腑器官的普适性,为寻找更系统更全面的依据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1959—2011年CNKI数据库和近10年Pubmed数据库文献,系统分析关于经穴与脏腑器官改变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刺激体表经脉穴位对脏腑器官病理改变有相对特异性,内脏器官病理变化可以在与其相应体表经脉穴位上被感知,主要体现在心、胃、肠、肝和肺系等脏腑器官,且以研究心经穴位和心脏间相关性所占比例为最多;同时发现多经多穴可反映同一脏的病理改变,同一穴位在不同时辰对相同脏腑病变产生不同效应。经穴与脏腑器官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可能有特异性,但是其特异性规律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所谓“独取一穴”,是指在十四经穴中独取一个穴位进行临床针灸治疗或实验研究而言。“独取一穴”,即根据辨证,按疾病所属脏腑经络,取其相应经脉具独  相似文献   

6.
<正> 经言:“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篇》),指出:人体的十二条经脉,分别与其体内各相应脏腑相通,与其相应的体表、肢节联系,从而使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所以,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躯体的某些部位;同样,刺激人体的某些部位,亦可通过经络影响某一内脏器官的机能发生改变,并趋向正常化,以治疗某些疾病,使身体保持健康。经,穴、脏腑的这种联系,现代称“经、穴——内脏相关”或“体表——内脏相关”。  相似文献   

7.
针灸穴位的性能与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针灸疗法是利用针灸或灸来刺激体表某些特定的穴位,通过经络的作用,以疏通气血.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由于穴位所属经络及其在经络上分布的部位不用,每个穴位所起的作用亦不尽相同,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表现为:(1)同一经脉上的穴位功用多半相似。如手太阴经的穴位多有止咳平喘的作用,足阳明经的穴位多有健脾和胃、理气调中的作用等.(2)邻近体表部位上的穴位功用多半相似。  相似文献   

8.
经络和脏腑是中医的两大系统,在马王堆帛书时代只有初步融合,到了《内经》中已形成系统的经脉脏腑相关学说。对《灵枢·经脉》中经脉病候进行分类统计,发现最多的为循经病候,占一半以上,与经脉所属脏腑同名西医脏器相关的病候约10%,除此以外与所属中医脏腑相关的病候约占30%。现代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以脏器为主,且主要集中在胃与心两个脏器上,以针刺即时效应为指标的经脉脏器研究与神经节段有复杂的关系,表现为"多经司一脏",具有经脉的相关特异性。堵塞经脉的慢性实验提示经脉与中医脏腑病候存在相关性,用体表客观指标测量及数学分析,可验证经脉体表-体表相关规律,是未来经络研究的一个方向。脏器功能的稳态依赖于负反馈,脏器通过内脏躯体双投射神经和经络组织液通道的容积传输实现负反馈稳态调节。针刺远隔部位的穴位通过神经体液接力传递,开通经络负反馈渠道,实现针刺的双向调节,同时在向中枢的传递过程中产生循经感传现象。  相似文献   

9.
脊柱穴是小儿推拿主要的特定穴位。脊柱穴为背部督脉所行之处,贯穿整个脊柱,联系胸、腹诸脏腑,但又不同于十二正经与脏腑有固定的属络关系,只是通过上、中、下三焦的布散与阳气的通达作用,发挥其重要的生理功能,所以其经穴主治范围广泛。交会于大椎,循行于脊里,统领一身阳气,调节阳经脉气。故有循达于体表则可卫外御邪;通达于内,则可温通经脉,温煦脏腑。因此,脊柱穴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培元气,强健身体之功能。推拿治疗脊柱穴足太阳膀胱经的各腧穴也得到相应的治疗性刺激,可协调脏腑间的功能,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故推拿治疗小儿脊柱穴具有调整阴阳平衡,调和脏腑功能,促进气血循行及疏通经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心包经某些经穴—心脏的相关联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正> 经穴—脏腑相关理论是经络学说的核心,每条经脉在体表既有特定的循行路线,又以其所属的脏腑而命名,正如《灵枢·海论篇》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表明经络与脏腑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于心包络……,是主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十二经脉经穴对健康成人体表胃、小肠电图的影响,探讨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相对特异性关系。方法:应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30例健康成人针刺不同穴位前后的体表胃、小肠电图,比较胃、小肠电图频率、振幅变化的差异。结果:针刺足三里、养老、曲池穴能使胃、小肠电振幅上升。针刺足三里、养老、通里、内关等穴位能分别调节胃、肠运动的节律;针刺足三里、养老、阴陵泉等穴能同时调节胃、肠运动的节律,促进二者协调运动。表现出与健康人胃相关的有曲池、太冲、外关、足三里、阴陵泉、养老;表现出与健康人小肠相关的有通里、阳陵泉、阴陵泉、养老。其中阴陵泉、养老与胃、肠两脏都有关系。结论:从体表经穴观察相应脏腑的功能变化发现经脉(穴)与脏腑之间确实存在着相关性关系,其效应规律可概括为"多经司控一脏"与"一经调节多脏"。  相似文献   

12.
“九五”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俊岭  陈振荣 《针刺研究》2002,27(3):230-237
本文从①循经感传现象的外周和中枢机理 ;②经脉 脏腑相对特异性联系的生理学与形态学基础 ;③经脉循行线上理化特性的观察和机制分析 ;④古代经络文献研究与现代经络研究史等四个方面概述了“九五”期间经络研究的最新进展。这些研究结果揭示 :循经感传与外周神经、骨骼肌链、脊髓运动神经元柱和大脑皮层等结构和有规律性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针刺经脉穴位对相应脏腑功能活动的相对特异性作用有其相关的神经生物学物质基础 ;经脉循行线上出现的各种生物物理现象包括红外辐射轨迹、液晶等与机体生物信息的特殊传递活动密不可分 ;经络是指人体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远隔部位特定联系的规律 ;目前我国对于经络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有关经络研究的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3.
经络实质研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经络的理解及古代经络的形成来分析经络实质研究,认为经络实质问题可以简化为穴位的实质问题.也就是经穴一脏腑相关问题。从穴位主治作用入手,明确针刺穴位是通过什么途径起治疗作用的,最终确定经穴与脏腑的联系途径即真正意义上的经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耳鸣患者压敏穴在体表的分布规律,为针灸临床诊治耳鸣提供辨证选穴、局部远端配穴治疗依据。方法:运用经络循诊法,在63例耳鸣患者头顶及颈项部、侧头及耳周部、背腰部和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体表经脉进行循经按压,记录出现压敏穴位,对出现频次在10次以上的穴位采用Excel 2010进行排序。结果:63例耳鸣患者体表经脉出现压敏穴共131穴,其中频次在10次以上41穴的分布规律如下:⑴出现压敏穴较多的经脉排名前三依次为: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太阴脾经;⑵出现压敏穴较多的区域依次为:膝关节以下、侧头及耳周部、肘关节以下、背腰部;⑶压敏穴数排名前十的穴位依次为:完骨、翳风、外关、曲池、三阴交、阳陵泉、风池、太冲、手三里、足临泣。结论:耳鸣患者压敏穴分布最多的经脉是足少阳胆经,分布最多的区域在膝关节以下,最敏感的穴位是完骨、翳风,客观反应了古典经络理论中与耳相关经脉、穴位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试从体表-内脏相关探讨经穴-脏腑相关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从现代生物学体表-内脏相关来探讨经穴-脏腑相关的本质。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经穴为脏腑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2、穴位的主治功能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经络活动与外周经脉线上钙离子相关性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是天津中医学院针灸系承担的国家攀登计划──经络研究项目的部分总结。以离子选择性针型钙离子电极在体监测发现,人体、家兔经穴处的钙离子浓度有高于非穴位的趋势,针刺可使本经其它穴位处钙离子浓度升高。当脏腑病变时,其相应的经脉线上的钙离子浓度明显下降,而且下降幅度与脏腑病变的程度呈相关关系,有一定的特异性。当络合针刺部位或相应经脉线上的钙离子后,针刺治疗脏腑病变的效应消失,使针刺疗效丧失的络合剂EDTA的最低浓度为10-3mol/L,升高经穴处的钙离子浓度对针效似无影响。进一步实验发现,当阻断针刺穴位或相应经脉线上的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性钙离子通道、钙调素活性时,针刺经穴治疗脏腑病变的效应消失,提示钙离子与经脉活动密切相关,是针效产生、经络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转注于体表的处所,也是针灸疗法施术的部位。俞穴即是穴位,俗称穴道。《内经》名俞(俞、输)穴或气穴。《针灸甲乙经》又叫孔穴。俞有输注的含义,穴有孔隙的意思。俞穴分布在经络的体表循行路线上,为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聚集、输注、出入的处所。它通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可以反应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变化,也可以接受各种刺激(如针刺、艾灸、按摩、角法、药敷等)以调整各脏腑机能达到治疗的效果。俞穴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俞穴是指“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主要是指十四经穴。狭义的俞穴是指分布在四肢的五脏五俞和六腑六俞、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正常女大学生在不同月经周期足三阴经的原穴、郄穴、交会穴、非特定穴的体表电阻变化,探寻胞宫相关经脉不同经穴体表电阻反映月经周期的特异性规律,为深入研究经穴反映脏腑功能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临床和科研探讨正常女大学生月经周期相关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招募正常女大学生90人,选取与胞宫位于邻近脊髓节段的足三阴经原穴、郄穴、交会穴、非特定穴,于月经期、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的相同时间点连续动态探测体表电阻30 min,观察各穴位电阻值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结果:各穴位在月经周期中单侧穴位电阻值的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期,单侧3个原穴、3个郄穴、脾经不同穴位、腰4皮节上不同穴位间的电阻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穴位左右电阻比较:太冲在月经期电阻值左侧大于右侧(P0.05);太白在排卵期左侧大于右侧(P0.05);中都在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左侧均大于右侧(P0.05);太溪、地机、三阴交在4个时期的电阻值左侧均大于右侧(P0.05);水泉在4个时期左侧均小于右侧(P0.05)。结论:足三阴经相关经穴左右两侧电阻的变化趋势可以特异性地反映出胞宫在月经周期中的气血变化情况。肝经原穴、郄穴在月经期显示出了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变化趋势,脾经原穴太白在排卵期显示出了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变化趋势,体现了经穴反映功能上的特异性。经穴反映脏腑功能的机制不仅与经穴和脏腑所属的脊髓节段具有相关性,与经穴所属经脉及穴位属性也具有特异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输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一定部位,是一些特定的针灸刺激点,通常称为"孔穴"或"穴位",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穴位称为"经穴",其它则称为"奇穴"和"新穴".解放后特别是一九六六年以来,奇穴和新穴越来越多,在郝金凯同志编著的《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共两集,以下简称《图谱》)共记载奇穴和新穴1595个.奇穴和新穴的数目究竟应该比经穴多还是比经穴少?笔者认为,既然十四经是整个经络系统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穴位具有诊断与治疗两大功能,其研究可从结构与功能两方面入手。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具体表现,是一种作用状态,可以分成静息态和激活态两种属性。已有研究证实,经穴对脏腑具有病理状态下的特异性调节作用,此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经穴-内脏-体表"的相互联系。故在经穴脏腑特异性联系和经穴体表特异性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经脉和疾病的特异性联系,以带脉为研究对象,从带脉与带下相关疾病的中医认识、作用机制等方面加以论析,以此阐述带脉与带下病的特异性关系,为探析"经脉-内脏-疾病"特异性联系提供有益的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