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总结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股外侧肌瓣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股外侧肌瓣构成的双叶瓣,修复8例手与足部软组织缺损.肌瓣行一期中厚网状游离植皮,皮瓣供区直接缝合,双叶瓣的血管蒂与供区的血管行端端吻合.结果:所有双叶瓣术后经过顺利,全部成活,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1例肌瓣术后发生远端尖部小片植皮坏死,经交换敷料逐渐自行愈合.1例发生供区血肿.供区没有发生明显的功能障碍.结论:双叶瓣由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供,具有血运丰富、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以及切取容易等优点,适宜修复手和足部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2.
内关穴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ia DD  Wang HB  Gu H  Lou XF  Yuan L  Jiang SH 《中国针灸》2010,30(12):1003-1006
目的:为内关穴针刺和穴位注射提供适宜的进针角度和深度,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采用30例男性成人上肢标本,按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 12346-90)进针,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重要血管神经.结果:穴区可见3个含神经、血管的结缔组织富集部,浅部位于皮肤与指浅屈肌间,为含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及浅血管的结缔组织;中部位于指浅、指深屈肌间,为含正中神经及其掌支和动脉的结缔组织;深部位于旋前方肌、骨间膜间,为含骨间前神经和动脉的结缔组织.直刺进针时,针体由皮肤穿及指浅屈肌浅面的深度为(6.68±0.64)mm,由皮肤穿及指深屈肌浅面的深度为(12.37±0.87)mm,由皮肤穿及旋前方肌浅面的深度为(17.83±11 00)mm,由皮肤穿达骨间前神经终末支的深度为(30.87±1.85)mm,同身寸为(2.20±0.14)cm;针体均经过正中神经干的尺侧,深层均可触及骨间前神经终末支.结论:内关穴直刺3分(6.68 mm)、5分(12.37 mm)和1.4寸(30.87 mm)可分别刺激浅、中、深部的结缔组织富集部的血管神经而发挥针刺效应.穴位注射时在两肌腱中点或略偏掌长肌腱直刺,可避免对正中神经干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腹前外侧壁穿支的初始外径、走向与不同穿支间吻合支的位置。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选取东莞三局医院的10具成人尸体标本,对其腹前外壁区大于等于0.5 mm的穿支进行测量,分析其路径、分支及吻合支的情况。另外选取5具成人尸体标本,使用CT技术进行动脉造影,随后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以此观测穿支支数、供血面积与其吻合状况。结果:经过动脉造影处理以及CT扫描后三维重建,可以明确的观测到腹前外侧壁主要动脉及其穿支的初始位置、走向以及空间架构,还可清楚的看到各主要动脉间存在数目众多的吻合支。此外,依据CT重建技术所得的数据,统计腹前外侧壁各穿支血管的营养面积,其中,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与腹壁浅动脉穿支总和为(169.42±17.68)cm2;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与腹壁下动脉穿支的总和为(144.42±15.87)cm2;旋骼浅动脉穿支皮瓣与腹壁下动脉穿支的总和为(86.74±9.94)cm2。结论:腹前外侧壁穿支间具有较多的吻合支,其穿支支数、方位及走向相对固定,因此具备跨区穿支皮瓣的切取条件,同时皮瓣的组合方式呈多样性,为超大皮瓣切取应用提供了更新更先进的手术方法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用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骨瓣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收治的8例患者行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骨瓣移植治疗,并采用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评价法分别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价与术后随访评价。结果:术前患者平均评分为48分,随访后评分平均为78.5分。结论:采用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骨间背侧神经(PIN)的临床解剖学特征及体表定位方法,以减少前臂手术中对PIN的损伤。方法取防腐成人尸体上肢标本24侧,解剖出桡神经及其分支。在前臂旋后90°位时测量掌侧手术入路时PIN相关结构特点,在前臂旋前90°位,显露旋后肌及PIN,测量背侧手术入路时PIN相关结构特点。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在PIN穿出旋后肌部位在前臂的比例,同时观察PIN穿出旋后肌管后各肌支的分布及形态特点。结果PIN自桡神经主干发出的位置与AB线的距离为(3.25±10.7)mm。PIN穿入旋后肌的位置距AB线的垂直距离为(29.87±3.1)mm,桡动脉返支与AB线的垂线距离为(25.74±2.6)mm。PIN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肱骨外上髁的距离(AC)为(68.4±17.6)mm,且C点位于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 ister结节连线AE线的尺侧,与AE连线的水平距离为(5.6±1.3)mm,肱骨外上髁与尺骨茎突尖端(AD线)的长度为(235.7±22.8)mm,AC与AD之比为0.28±0.06。结论准确的体表定位可为前臂手术中避免损伤神经血管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手三里穴和桡血管神经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临床手三里穴针灸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解剖观测60例成人尸体上肢.结果:手三里上刺进针时,进针层次由浅至深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桡骨颈.针体面皮肤旋后肌浅面的深度为1.52±0.54cm,针灸达桡骨颈深度为1.95±0.37cm.针体周围93%为含桡神经深支和桡侧返动脉的致密结缔组织.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应用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骨瓣移植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效果。方法:1997年以来,应用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骨瓣移植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坏死16人18例。结果:18例均获随访,总有效率100%,优良率88.9%。结论: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骨瓣移植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一种有效方法,应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36岁。因右手被机器轧伤3小时入院。检查见右第1掌骨远侧半与拇指缺损,离断部分缺失,残留手桡侧至食指远侧指间关节处6cm×17cm软组织缺损,伴有部分掌骨外露,大鱼际和虎口部肌肉损伤较重(附图A)。先行急诊清创术,去除肉眼可辨认的坏死组织。在左大腿切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7cm×14cm,在皮瓣远端继续向远侧游离旋股外侧血管降支,并以降支血管为轴,向两侧各旁开1.5cm,切取3cm×4cm肌间隔瓣,形成以旋股外侧血管降支为蒂的双叶组织瓣(附图B)。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股四头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将72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应用表面肌电仪检测治疗前后患者患侧股四头肌中的股直肌、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和中位频率(MF)的变化;应用Lequesne评分指数评价治疗前后患者膝关节功能障碍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8%,对照组为67.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股直肌和股外侧肌的积分肌电值和中位频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股内侧肌的积分肌电值和中位频率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组Lequesne指数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股直肌、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的积分肌电值,中位频率及Lequesne指数积分(P0.05)。结论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明确,能增强股直肌与股外侧肌的力量和改善股直肌与股外侧肌的耐疲劳性,能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陈卫衡  齐亮  林坤弟  张印  王和鸣 《中医正骨》2012,24(2):11-13,16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股骨头供血动脉解剖类型及其对发病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了60例75髋经旋股内外动脉插管造影融通术治疗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资料,将其统计分析并与正常人进行对比,归纳出患者股骨头供血动脉解剖走行特点及旋股内、外动脉起源类型.结果:患者组股骨头血供深外干型(占41.10%)多于正常人组(占25%);而深全干型(占34.25%)则少于正常人组(占52.78%).患者组旋股内侧动脉多起源于股动脉(占58.11%),正常人组多起源于股深动脉(占90.62%).而两组旋股外侧动脉同样多起自股深动脉.结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股骨头供血动脉解剖类型与正常人之间存在一定差别,股骨头动脉的解剖类型异常可能对本病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改良肘关节前内侧过顶入路显露冠突骨折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0具成人上肢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男12具、女8具。在浅层,将肱骨内上髁标记为A,将内、外上髁连线与正中神经内侧缘交点标记为B,测量AB的长度。在中层,将正中神经旋前圆肌支的分叉点标记为D,将其入肌点标记为E,测量AD、AE的长度。将尺动脉与尺神经的交点标记为C,测量AC、BC的长度。将尺侧返动脉前支在尺动脉的分叉点标记为F,测量AF、BF的长度。在深层,将冠突顶点标记为O,将关节面平面与尺侧副韧带外侧缘交点标记为M,测量AM、OM的长度。结果:AB长度为(10.37±2.67)cm,BC长度为(10.19±2.57)cm,AC长度为(3.03±0.84)cm,AD长度为(3.53±1.55)cm,AE长度为(4.61±1.55)cm,AF长度为(4.96±1.74)cm,BF长度为(4.51±1.56)cm,AM长度为(2.75±0.57)cm,OM长度为(1.59±0.26)cm,肱肌附着点到冠突的距离为(1.56±0.93)cm。在肌组织深层可建立ABC和ABF 2个三角形安全区,其中ABC区域由正中神经中段、尺动脉下段与尺神经构成,在结扎尺侧返动脉前支后该区域是显露冠突的相对安全区域;ABF区域除支配屈肌群的部分正中神经分支外,并无其他重要神经、血管,为显露冠突的绝对安全区域。结论:经改良肘关节前内侧过顶入路能很好地暴露冠突,有足够的安全区域进行冠突骨折的手术,是一种安全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股外侧肌蒂大转子骨瓣移植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股骨头坏死病人共24人27髋,采用股外侧肌蒂大转子骨瓣移植作为手术治疗方式,通过髋关节Harris评分量表及VAS疼痛量表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的髋关节功能,从而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24.65±3.17)个月(13~35个月),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0.64±1.93)分,其中优2髋,良11髋,中9髋,差5髋,优良率为48.12%;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为(92.05±0.55)分,其中优6髋,良18髋,中2髋,差1髋,优良率为88.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VAS评分分别为(4.89±0.15)分和(1.18±0.27)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外侧肌蒂大转子骨瓣移植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取得满意疗效,能够改善股骨头的坏死塌陷。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胃网膜右动脉(RGEA)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进行冠状旁路移植术(CABG)的80例实验猪模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不停跳式心脏搭桥手术,研究组采用左乳内动脉(LIMA)–前降支、RGEA–后降支的搭桥方式,对照组采用LIMA–前降支、大隐静脉(SVG)–后降支的搭桥方式,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总用时,移植血管流量、术后1 d内引流量以及机械总通气时间等临床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总用时和机械总通气时间较对照组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GEA可用来作为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股骨转子间骨折DHS内固定手术中切断股外侧肌止点显露股骨大转子及股骨近端的优点。方法:对2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切断股外侧肌止点,从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肌间隙入路,显露术区的方式与20例采用切开股外侧肌显露术区的术式进行对照。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手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肌酸激酶的变化、术后负重时间等参数,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手术后引流量及肌酸激酶变化参数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切断股外侧肌止点方法比切开股外侧肌手术方法创伤小、出血少、显露好、操作简便、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应用导管经旋股内侧动脉、外侧动脉、闭孔动脉,灌注溶栓和血管扩张剂及术后中医药综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诊断明确(1-IV期Ficat分期)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行介入性穿刺,将导管分别插入至患侧旋股内外侧动脉及闭孔动脉,脉冲式加压灌注溶栓剂和血管扩张剂等,观察灌注前后股骨头血管变化情况,两组术后均用脉络宁、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7 d,而治疗组于术后第2天起采用牵引、锻炼髋关节及口服活血止痛化瘀汤加减治疗,随访观察1~3年。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治愈率、疼痛缓解率、X线检查好转率、功能恢复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综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刘鑫源  马跃  关玲 《中国针灸》2023,(3):329-332
总结关玲教授运用“结构针灸”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经验。“结构针灸”以解剖学和生物力学为基础,通过精准查体,调整肌肉力学失衡而改善KOA功能障碍,松解神经卡压而缓解KOA疼痛症状。在传统选穴基础上,根据疼痛部位和力学推演,选取股直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等部位的阿是穴进行针刺,并辅以康复训练和患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8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外科手术治疗和远期随访,探讨术前诊断、手术术式和疗效。方法:1987年8月至2013年3月,8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7例采用肺动脉内隧道成形术,1例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患者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同时进行了二尖瓣成形术。术前进行了ECG,、心脏超声、心导管、心脏造影等全面检查。术后随访7例,共随访327个月,平均(46.8±10.7)个月。结果:8例患者无住院死亡和严重并发症,7例随访无晚期死亡,1例患者因肺动脉内隧道缝线撕脱,导致主动脉-主肺动脉瘘,二次手术修补成功。随访患者NYHA心功能Ⅰ级,LVED平均(46..4±3.7)mm,较术前(54.4±2.8)mm明显减少(P<0.01),EF值(69.4±2.3%)较术前(59.6±2.8%)明显提高(P<0.05)。结论: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主要原则为重建俩支冠状动脉系统并处理好合并病变。肺动脉内隧道矫治方法,简便易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基于“筋柔骨正”推髌伸膝手法治疗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与机制。方法 6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推髌伸膝”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均每天治疗1次,每次20 min, 14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评价临床疗效、下肢力线及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表面张力。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下肢力线与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表面张力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推髌伸膝”手法能够改善下肢力线及膝关节软组织表面张力,因此治疗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1病例报告患者,男,32岁,左股部刀刺伤术后2月,青紫肿胀3天收住。2月前左股上段前外侧尖刀刺伤简单清创术后加压包扎,12天拆线下地活动。3天前突发左大腿青紫肿胀,行走不利人院。人院查一般情况好,足背动脉搏动好,常规拍片示左大腿软组织明显肿胀,左下肢静脉造影示左股静脉受压变形,未行动脉造影,血红蛋白8g/L。考虑旋股外动脉损伤积极术前准备,于人院第3日人手术室在连硬麻醉下行切开探查术。沿原伤口探查,见大量瘀血积于股部肌间隙中,股深动脉走行区形成约4cmX3cmXZcm的动脉瘤,外侧壁破裂Zcm,予修补加强,本后抗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带股外侧肌肌蒂的大转子骨瓣移植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4月至2012年8月,采用带股外侧肌肌蒂的大转子骨瓣移植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28例,术后定期随访,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百分比评价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28例获12~42个月随访,平均(26.0±2.4)个月。采用百分比评价法进行评定:优为14例16髋;良为9例10髋;可为3例4髋;差为2例2髋,优良率81.2%.结论:该治疗方法可彻底的清除死骨,充分植骨,带股外侧肌肌蒂的大转子骨瓣嵌入,为股骨头提供丰富的血供和稳定的支撑,取材方便,易于操作,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