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整理相关文献中对温和灸"灸量"的定义,认为具有2个共同点:突出热刺激的温度特异性和重视热刺激量的累积效应。本文进一步明确界定了温和灸"灸量"相关的6个参数,包括灸能、灸-热刺激、灸面、灸时、灸强、灸频。基于上述6个参数的明确界定,认为温和灸的"灸量"实质上具有3个内涵,包括灸时、单灸量和总灸量等。准确把握、合理使用温和灸"灸量"这一基本术语,不仅有利于临床施灸操作时对灸量的把握,也符合基础研究中对干预措施量化控制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1灸疗量化依据 根据查阅2000~2008年《中国针灸》及国内中医刊物记载,针刺手法有量化标准,目前艾灸疗法仍没有量化标准记载,尤其对传统的艾炷灸,其中隔物灸(又称衬垫灸)它是古老针灸学中最为基础、简便易行的灸疗方法 。  相似文献   

3.
围绕承淡安《中国针灸学》所论述的艾炷直接灸法,分析艾炷直接灸具有"热刺激"和"火伤毒素"的灸法本质,因此被承淡安认定为传统的经典灸法。同时分析了承淡安通过艾绒的选择、艾炷大小、多少、松紧等途径,使艾炷直接灸灸量更可控制。总结了承淡安把艾炷直接灸用于疑难病和传染病的临床经验。结果表明只有掌握灸法的作用特性和适宜病症的关键病理,才能正确选用艾炷直接灸并操作适宜的施灸方法。承淡安肯定了艾炷直接灸治疗疑难病和传染病的临床效力,优化了艾炷直接灸的具体操作方案,启示我们应更加深入研究灸法,使灸法广传后世、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4.
“针刺量学”研究之探本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阐述易学之象数概念、理论及其对中国古代的科学世界观、自然科学发展及思维方式与方法等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中医针灸量化的理论依据、思维方式与方法和标准。阐明易之象数理论是中医(针刺)量化的理论依据;中医针刺量化的思维方式是唯象思维;《易传》之"以类族辨物"和王夫之的"象数相倚"是古代科学文化朴素的唯物辩证方法论,是中医针刺量化的方法,既"取象"(即寻求符号关系)又"运数"(即寻求数量关系),形数统一;针灸量化的标准是以针刺深度、留针时间(呼吸次数或息数)为衡量针刺量的大小,以天地生成数、针刺补泻来区分刺激量的性质,以患者针下"气至"或"得气"的感觉来衡量是否达到最小刺激量。认为古代医家对针刺量学研究虽然还不够系统,但是对今后的针刺量化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承淡安先生的《中国针灸治疗学》(1931年)、《中国针灸学讲义》(1940年)和《中国针灸学》(1955年3部著作为研究基础,通过总结论述其中关于五官疾病的分类及中西医病名的记载、演变过程,阐述承淡安先生不同时期对五官疾病的认识。通过系统分析及比较"针灸学三部曲"中针灸对五官疾病的治疗,探讨并总结了先生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辨证及诊疗特点,即临证辨治,随症变化;取穴精简,善用特效穴;针刺强弱,量效裁定;或针或灸,各有所宜;针药并举,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6.
灸脐疗法简称脐疗,是指将药物做成适当剂型(如糊、散、丸、膏等)敷于脐部,或在脐部给以某些物理刺激(如艾灸、针刺、热熨、拔罐等)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灸脐疗法临床疗效肯定,现笔者从灸脐疗法治疗时间及灸量两个方面探讨其对疗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根据《内经》相关条文从病性判断、得气标准、针具选择、针刺深浅、留针时间5个方面探讨针刺刺激量,提出针灸临床应仔细审求辨证论治、综合判断得气指征、合理选择针灸器具、准确把握针刺深浅、适度控制留针时间。  相似文献   

8.
基于《刺法灸法学》多年的教学经历和体会,选取刺灸法理论的4个疑难点,联系临床,辨明要义,为针灸临床和教学服务。4个疑难点:(1)针刺刺激量与疗效的关系;(2)针刺角度和深度的把握:(3)对徐疾、捻转补泻手法操作的阐释;(4)对影响针刺补泻效应三大因素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谈针刺的刺激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刺效果是以毫针等针具,通过行针(运针)及相应的针刺手法对机体腧穴、经络进行刺激来实现的.所以只有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才能产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疗效,而能引起这些效应的刺激量就是有效刺激量.一般认为针刺的刺激量为针刺的有效刺激强度乘以刺激时间.在临床上笔者体会到针灸的刺激量对针灸的临床疗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就影响刺激量的因素,决定刺激量的依据,以及如何掌握刺激量等问题谈谈在随师学习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0.
整理承淡安先生相关著作及文献中对于周围性面瘫疾病认识及治疗的相关内容,结合承淡安先生的灸法学思想,总结归纳其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具体特色体现。有分期治疗,久病多灸;局部施灸,直接刺激;注重效力,倡直接灸;在辨证施灸方面强调选穴尽简,过犹不及;规范用量,刺激适度。  相似文献   

11.
马强  王茎  曾永蕾 《中医杂志》2022,(6):511-515
整理承淡安先生关于灸法的学术思想,分析其对近现代灸法发展的贡献.灸法理论方面,衷中参西,重视营卫气血、脏腑经络学说的指导作用,并援引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等研究成果阐释灸法起效的原理;制定了艾灸相关标准与规范,依艾炷大小、硬度、壮数不同,分强、中、弱三个层次量化艾灸刺激,以直接灸、诱导灸、反射灸归纳施灸部位,对于艾灸种类则...  相似文献   

12.
从计量学角度探讨杨继洲针刺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计量学角度探讨分析明代医家杨继洲的针刺补泻手法。针灸补泻手法的刺激量对针灸的治疗效应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必须掌握适度的针灸刺激量,才能提高治疗效果。杨继洲提出针刺手法中补泻刺激量的大小有“刺有大小”和“刺有深浅”。  相似文献   

13.
论杨继洲对灸法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希言  马巧琳 《中国针灸》2006,26(6):451-453
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不仅是针刺手法的大家,也是灸治的名家,对灸法认识独到而深刻,其贡献主要有3个方面:①大量收录各家灸法和治验,博采众家之长,广集明以前灸法之大成。②结合临床经验,对揣穴与体位、施术先后、艾炷大小、壮数多少、点艾火、发灸疮等技术问题进行系统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操作规范。③创新形成杨氏临床灸疗特色,即取穴贵精,以疏通经气;用灸在活,能常中达变;灸必有验,当把握时机;针灸、药物宜结合使用;灸后调摄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14.
近现代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在临证中不断探索针灸治疗传染性疾病,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著有《中国针灸学》,其中专列《传染病》一章.承淡安先生深刻阐述了传染病的发病原理和针灸的作用机理,并分析针刺、艾灸的效应和差异.在治疗方面,他中西合璧,扶正与驱邪并举;针灸综合,缓急与量效同察.他通过临床实践证明了针灸治疗传染性疾病的关键在于缓解症状,减轻痛苦,增强抵抗力,从而促进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15.
定量描述针刺刺激量及其效应的规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屠健如 《中国针灸》2012,32(4):363-366
目前对针感的定量性描述方法尚欠完善,阻碍了针刺量效关系的深入研究。根据既往针刺定量研究中的成果及临床经验,笔者提出了针刺刺激量的定量描述规则(M-QNS),并设计了简要的针刺刺激量-效应调查表(F-QNS-E),M-QNS规则和F-QNS-E表均可用于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和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6.
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随着针刺手法研究的逐步深入,对针刺手法刺激量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刺激量进行了更加具体、深入的研究,而不是局限于继承古人对针灸刺激量比较模糊的认识理论。本文拟就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的研究从理论、实验及临床三方面做一综述。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且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针刺刺激量是指在临床施治针具刺入机体时,针具或以针具为媒介对机体所产生或传递的能量。针刺刺激量对针刺效应影响的研究是当前针灸学领域最重要,也是最为热点的研究课题。针刺刺激量直接影响针灸临床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电针刺激量量化方案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针灸刺激量、电针刺激量、电针刺激强度的定义域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电针刺激量量化方案.通过对电针标准化工作的回顾,总结了目前电针应用状况和临床对照研究中刺激量量化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针灸刺激量的不同见解和理解误区,分析了针灸刺激量、电针刺激量、电针刺激强度的定义域及相关影响因素.经技术分析,推导出电针脉冲能量、电针刺激强度、电针刺激量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提出的电针刺激量量化的几种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9.
影响针刺效应的因素较多,针刺刺激量为其中之一,且直接影响针灸临床的疗效,因而历来为针灸同行所重视。针刺刺激量的影响因素是学者研究的热点方向,就该方面的国内研究进展做系统性回顾,旨在为针刺疗法研究提供文献参考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针灸疗法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药源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且服药后出现药源性肥胖的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针刺组、灸疗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针灸组采用针灸并用,针刺组采用单独针刺治疗,灸疗组采用单独艾灸治疗,观察组只观察指标变化不采取治疗措施。疗程8周,在治疗前、治疗8周末分别观察比较患者的体质量、BMI、腰围、臀围、血浆瘦素、空腹胰岛素变化。结果经治疗8周后,4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针灸组最高达90%,针刺组和灸疗组亦达到80%以上,与观察组相比疗效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针灸组、针刺组、灸疗组在体质量、BMI、腰围、臀围、血浆瘦素等方面的变化都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而治疗前后4组患者空腹胰岛素的变化并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能够改善APS引起的药源性肥胖,且疗效显著,可以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