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兴奋与抑制相结合治疗顽固失眠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顽固失眠,其因纷杂,但总括之,终属机体内在之气血、脏腑之功能失调,因此,医家治疗失眠,也多从脏腑入手,视症虚实,分别采用清肝泻火、和胃化痰、滋阴降火、调补心脾、益气宁神等法,使气血和调、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但临床观之,有些顽固失眠患者,往往遍...  相似文献   

2.
失眠亦称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肾、脾、胃等密切相关,为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等,病机为痰热内扰。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热上扰心神可致失眠,亦可致阴阳失衡、脏腑失调从而影响睡眠。治疗当务之急是清痰火;温胆汤具有和胃利胆、理气化痰之效,善清扰乱心神之痰火,通过燥湿、理气、健脾以绝生痰之源,可达理气化痰、宁心安神之功,达安眠之效;作用温和,无不良反应及耐药性,可连续用药,疗效显著,亦可用此方治疗失眠、眩晕、抑郁等由"痰"而引起的各种病症。因成分复杂,现代药理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有待于临床实验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顾瞻  岳小强 《河南中医》2014,(7):1317-1318
从肝、胆论治失眠,需重视气血,详辨气、火、瘀、痰,治疗以祛邪为主,实邪得去,气血畅迭,脏腑安定,阴阳自和,复无失眠之虞。  相似文献   

4.
总结李少兰副主任医师针药并举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经验。失眠亦称不寐,辨证虚实皆有,但以虚证居多。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立法,再以安神定志,协调脏腑气血平衡。李少兰副主任医师运用针刺中药相结合治疗,以达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之功,临床每获佳效。  相似文献   

5.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伤则气血生化不足,常影响及心,心神不安而出现失眠、多梦。所以应采用健脾和胃为主的方法,使脾胃健运,气血得生,津液渐复,心神得以濡养而失眠得以治愈。而且脾胃居中,斡旋上下。若脾胃失运,不能升清降浊,则心肾之气不得中州之助,便水火既济之功受阻,致阴阳不交,阳不入阴而失眠。  相似文献   

6.
吴霞霜  张斌霞 《河南中医》2020,40(4):548-551
张斌霞教授治疗慢性失眠遵循平调阴阳,补虚泻实的总治法,认为慢性失眠发病多与心、肝、脾、肾四脏密切相关,以心肾为根本,肝胆为枢机,脾胃为通路,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辨证,侧重有所不同。张教授治疗失眠强调以阴阳为纲,认为不论采用何种治疗都应遵循"平调阴阳,引阳入阴"的治疗大法,不可忽视阴阳变化,而一味安神。张教授治疗慢性失眠,以疏利肝胆为法,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尤爱甘松一药,因其性甘温,除醒脾健胃外,还可理气开郁,有肝脾同调之功。张教授治疗慢性失眠避用破气消积药物,取厚朴花而非厚朴,因厚朴花理气化湿无厚朴燥湿下气之力,花类药物质轻升散,可更好助脾胃升发清阳。张教授认为,慢性失眠病程较长,具有久病多虚、久病及肾、久病入络、久病致郁、久郁生痰特点,补虚多从肾入手,根据病邪性质,选择性配伍化瘀通络、疏肝解郁、理气化痰之品,常有良效。  相似文献   

7.
宗《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之理,探讨其与中医失眠“阴阳说”“神主说”“营卫说”“气血说”等观点的相关性及其内涵,剖析“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在中医失眠学说体系中的枢纽地位,强调在失眠临床诊治中,  相似文献   

8.
吴群励  杨丹 《北京中医药》2019,38(11):1109-1111
梁晓春教授认为,失眠症虽然病因复杂,但精神心理因素最关键;在脏腑功能失调中,以肝居主导地位,主张从肝论治失眠;肝气郁结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始动因素,肝血亏虚是阴阳气血失和的病理基础,而病程中产生的郁火、痰阻和血瘀可加重失眠。初期以肝气郁结为主;中期可出现肝郁化火、痰热上扰、肝血亏虚、肝肾阴虚;后期可出现肝阳上亢及肝郁血瘀。治疗时依据失眠的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辨别脏腑之阴阳和气血之虚实的不同,采用疏肝、清肝、养肝、柔肝及平肝五法,根据兼证灵活配伍安神药,或酌情配合化痰和活血之品,使肝之气血调和,肝之阴阳平秘,失眠得以治愈。  相似文献   

9.
介绍徐健众主任中医师治疗胃痞的临床经验.徐师认为胃痞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脾胃虚弱为发病基础,中焦不利,气机壅滞,升降失调为病机要点,病位在脾胃,与肝、肺、肾皆相关.其指出治疗胃痞应重视全身脏腑经络气机整体调节,首要理气补脾复运,以健脾益气为本,气机调畅为要,辅调肝肺,佐以补肾为核心,亦不可忽视气血津液并重,阴阳寒热兼调.其结合临床经验自拟验方八仙汤,临床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中医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涉及脏腑、气血、阴阳等方面。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心失所主、肝失疏泄,均可因影响人体气机、血脉、阴阳的正常循行,从而出现寤寐规律失常而致失眠。顽固性失眠的临床治疗以通血脉、调阴阳、行气血为法。应用血府逐瘀汤使气血阴阳正常运行,并通过临证化裁、服药方法的变通而增强疗法。  相似文献   

11.
失眠是临床常见的疾病,西医治疗失眠的药物副作用较明显,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多种多样,导师冶尕西主任医师将失眠的总病机归纳为阴阳不交、心神失养,治以调节阴阳、滋养气血、补养心神为主。导师临床采用舌下金津、玉液放血配合针刺(针刺选穴为神门、三阴交、四神聪透百会、印堂、照海)治疗失眠。针刺和舌下金津、玉液放血可调和气血、调节阴阳、镇静安神,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2.
《陕西中医》2015,(5):594-595
目的:总结韩祖成教授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见解和具体治疗经验。方法:依据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结合典型医案分析总结。结论:失眠有虚实之分,失眠虚证与心脾肝肾虚损和阴血不足,脑海失养密切相关;失眠实证以火盛扰心或瘀血阻滞为主;其总的病理变化以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为主;治疗时强调安神定志为基本治法,并在此基础上注意调整脏腑阴阳气血,从而达到气血和调,阴平阳秘,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小儿营养不良,中医称之为肝积.通常以形体累瘦,面色无华,倦怠乏力,食少纳差,为其临床表现.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升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不足.补脾经、揉板门、摩腹、揉脐、按揉中脘、天枢、足三里,有调节脾胃,补益气血之功.运内八卦有宽胸利膈、行滞消食之效.捏脊有平阴阳、理气血、强壮身体的作用.故此,该治疗方法对小儿营养不良有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失眠属于中医学的"不寐"范畴,不寐的主要病位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失眠,且与肝、脾、胆、胃、肾的阴阳气血失调有关。实证者,多因肝郁气滞化火,引起心神不安所致。故治疗当以疏肝理气入手,佐以安神宁心。  相似文献   

15.
五脏气血阴阳失调均可导致失眠,火针疗法属温热刺激,兼具通、调、补的特点,其温补热益,补而不滞,又具开郁散结、通行交互之功,因此可调神助眠,促进昼精夜瞑、阴平阳秘状态的恢复,已被逐渐尝试用于失眠的治疗。火针通过调整五脏气血阴阳以调五脏神,体现了温通法与调神法在治疗失眠上的灵活应用。本文基于五脏皆主神志理论,根据火针的调补兼施的特点,对火针调理五脏治疗失眠的思路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丰富失眠的治疗途径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论失眠辨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关于睡眠的理论有阴阳学说、营卫学说、神主学说、脑髓学说、魂魄学说。《黄帝内经》提出营卫循环的睡眠理论 ,把睡眠功能归于有免疫功能的卫气 ,意义殊深。失眠乃人的机体外受六淫之侵 ,内伤七情 ,以及先天禀赋 ,生理机能失调 ,破坏了心、肝、胆、肾、脾、胃之间正常生理和谐 ,产生了火、虚、痰、瘀的病理变化 ,五脏气血阴阳失去平衡导致失眠 ,因此治疗失眠从火、虚、痰、瘀辨治  相似文献   

17.
李果烈教授认为,“和法”立足于和其不和,针对病机中的矛盾关系,通过调节气机升降与枢机开阖,来纠正人体之偏,达到调和表里、阴阳、气血、寒热、冲任等不和之证的目的。失眠之根本病机可概括为机体失和,包括阴阳失、气血失常、寒热失衡、冲任失司、情志失调。李教授认为,运用“和法”可根据失眠的病理因素分以施治,又可多法合用,纠正人体之偏,最终达到调和阴阳、气血、寒热、冲任、情志等不和之证的目的。李老师善以中药方剂治失眠,但也重视针灸疗法、心理疗法、运动疗法等协同治疗,认为诸法配合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8.
介绍邵祖燕教授针药结合从脾胃论治失眠的临床经验.邵教授认为脾胃失调是引起失眠的关键,临床治疗多从中焦入手,应用健脾益气、调和气机、化痰除湿、清热化痰、理气活血等治法,分别选用归脾汤加减、逍遥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苓桂术甘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减、黄连温胆汤加减、自拟五丹胃福汤加减等方剂,并配合针刺治疗,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取得显著疗效.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9.
杨士瀛为南宋著名医家,对儿科、妇科、伤寒、内科等病证的因机证治阐述,条理清晰、观点鲜明。他提出荣卫气血窒碍为百病根源,强调从天人合一辨析脏腑阴阳虚实,重视脉之常变的机理与特征,详于婴儿产后护理调摄,以"血气和平,阴阳调顺"为妇产科病证机要,以"理气为上,和胃次之"为疗痰法则。  相似文献   

20.
刘丽  潘利敏  吴贝贝  李春香 《新中医》2014,46(11):49-50
<正>李春香是河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有着40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医德高尚。笔者于随师学习期间,观其学术思想,始终遵循"治病必求其本"之旨。现结合病案3则,总结李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1病因病机李教授认为,失眠的发生病因虽多,但以情志、饮食或气血亏虚等内伤病因居多,由这些病因引起心、肝、胆、脾、胃、肾的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营卫不调,阳不入阴,则夜寐不安。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失眠证型有心脾血虚、胃失和降、肝郁胆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