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帝内经》中"气"的理论是中医学核心的基础理论之一,其内涵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被广泛地用来解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自然界和人的组成、变化及关系,以及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等各个方面。中医学的整体观是"元整体观",而不是"合整体观",元整体的本原是混沌一元的整体,由整体产生出部分。"气一元论"把世界和事物理解为由混沌一元的元气分化演变而来,气分阴阳,阴阳生万物。中医学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孕育和发展,"气一元论"贯穿《黄帝内经》始终。因此,只有明确了《黄帝内经》中"气"的概念和分类及其演变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整体观。  相似文献   

2.
“气一元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之唯物基础,亦为人体生命观之基本内核。“气”乃构成宇宙之本原,亦为宇宙之最高范畴。作者从事中医临床20余年,立足“生命宇宙整体观”,临证之时,以《周易》先天“乾坤两卦”分析患者“元气”之强弱及其运行规律;论治之际,以“气一元论”为宗旨,以“六经辨证”为大法,以“仲景方药”为医剑,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纯中医可以防治各种急危重症及疑难病,本文先浅探“气一元论”之理论基础,然后再观其指导临床(婴儿肝炎综合征)之效用。  相似文献   

3.
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根本的哲学思想之一,中医学发展深受气一元论的影响,气一元论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环节,而作为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平乐正骨理论也同样深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平乐正骨理论认为,伤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无不与气血有关;其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气一元论思想。本文就气一元论哲学思想对平乐正骨理论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讲“气”比较早的代表人物是宋代尹玉。战国后期,管子等稷下道学派提出了“精气”学说,认为宇宙本源即“精气”,“精气”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易传·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自然观上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元气”学说,认为“元气”是天地一切物质的基本物质。他说:“天地合气,三自然也”(《论衡·谈天》)。又说:“天地合气,万物之生”《论衡·自然》丰富和发展了“气”学理论。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都认为“气”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都是“气”构成…  相似文献   

5.
气一元论与《内经》气化理论形成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博 《陕西中医》2007,28(1):70-73
目的:阐明气一元论与《内经》气化理论形成的关系。方法:文献追溯与哲学相结合进行分析。结论:气观念的产生至气化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精气理论、元气理论、再到“太虚即气”命题阶段,气一元论自成一体并且贯穿于中国哲学和医学的始终。被移植到医学领域里,不仅限于说明宇宙的本原,还阐述了人类生命的起源和精神心理活动;既从本原论的高度强调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又从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气与万物是体和用的关系。因此,气一元论成为《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气化理论成为对生命本质的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6.
中医气学理论与现代分子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学理论为中医理论之核心 ,深入探讨气的本质 ,对于揭示人体生命科学的秘密 ,提高中医理论水平 ,促进中医理论现代化 ,具有重要意义。1 气学理论为中医理论之核心气 ,最初是一个哲学命题。在《内经》问世之前 ,气的概念便产生了。先秦时期 ,老子、宋研、尹文等哲学家提倡“气一元论” ,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例如老子《道德经》说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庄子说“气变而有形 ,形变而有生” ,《内经》以“精气学说”、“气一元论”的理论为基础 ,与医疗实践及有关方面 (诸如天文、地理、气象等 )知识相结合 ,形成了…  相似文献   

7.
《管子》四篇的作者继承老子关于“道”是宇宙本体的思想 ,明确提出“道”即“精气”的唯物主义观点 ,创立了精气学说。“精气”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 ,其大无外 ,其小无内。“精气”能产生宇宙万物 ,乃至人的思维和智慧。精气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管子》的精气理论广泛影响到《黄帝内经》的本体理念、养生观念。它们的精气理论一脉相传 ,但决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8.
6.2血气、精、气、神论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的多篇内容中还提出了“血气”,“精”、“气”、“神”等理论。这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字、义相同的内容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董仲舒在《通国身》中说:“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身以心为本,国以君为主;精积于其本,则血气相承受;  相似文献   

9.
整体一元论,始终困扰着对辨证施治的正确认知,其实“天人合一,阴阳一体,五行一体、五脏一体、阴阳五行一体以及气一元论”,包括辨证施治都是整体一元论。“气一元论”认为,气本为一,分为阴阳,气是阴阳二气的矛盾统一体。中医用“气一元论”和“九九归一”来强调辨证施治的整体性,分而辨证,合而整体。“九九”指多系统,多层次,分级辨证,“九九归一”指整体辨证和按需合理用药。“形神一体”和“精气神一体”以及“四诊八纲一体”,是对“整体一元论”的高层次认识。中医强调整体辨证,整体和阴阳一体是纲,辨证施治一体是目,深刻理解整体一元论的内在辨证关系是提高辨证医学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气一元论”作为统筹中医各学科发展的主要根基,是中医学者必不可缺的重要指导思想。对它的有效阐释及深入研究亦成为揭示经络可视化研究的关键桥梁。故本文基于“气一元论”探究经络中“气”之体现,认为经络实质仍以“气”为主,但有“气本、气动、气化”之区别,在经络学理论、脉诊、经络治疗等方面中得以体现。全文旨在强调现代经络学发展应以中医思维为主,应立足于经脉中“气”为中心,并进行理论阐释,同时对“气本、气动、气化”的本质研究提供中医理论佐证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精气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内经》继承了先秦气一元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精气”,是构成客观世界万物的本源。战国中期哲学家宋锎、尹文等提倡“精气学说”。《管子·内业篇》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这是说“精”或“精气”即是气,是气的最精微部份。《论衡·超奇》:“天禀  相似文献   

12.
《管子》详实而质朴地传载了管仲的治国理念和具体实施措施,涉及阴阳五行观念、十月太阳历法、重土重水思想等,还用较高的思维视角,对气、精、精气、道等范畴进行论述,将养生纳入国策之中。这些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理念,深刻影响着《黄帝内经》对中医药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王新荣  吴彦莉 《中医药学刊》2006,24(6):1068-1069
从气一元论与原子论的角度分析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不同之处,中医学是在气一元论思想指导之下形成的。包含有机整体论观点和朴素系统论思想;西医学是在原子论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包含机械论和还原论的观点。中医学与西医学分别存在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现代医学要求两种医学的统一,将两种医学的思维方式在保持其各自优点的前提下提高到现代系统论思想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管子》中的《心术》上下、《白中心》、《内业》四篇,以气为中心,构成统一而独立的思想体系,是我国现存最早系统论述气功的专著。管子认为,气充满宇宙,并生成天地万物。《内业》说:“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气为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故又称“精”。地上的草木庄稼,天上的星辰日月都来源于气。气还到处流荡,造出世间奇妙的千变万化,所谓“鬼神”也不过是气的作用而已。所以如果谁能把握住“气”,谁就会获得超人的智能,而成为圣人。气作为宇宙本报,…  相似文献   

15.
气一元论是从元气来解释宇宙的生成与性质的学说,认为气是宇宙的本原、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气在不断运动与变化。在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下,郑钦安提出了天人一气、真气为立命之本、万病生于一气、阴阳合为一气、阳气为立命之根等学术观点,构建了钦安医学理论体系,其中"阳气为立命之根"的思想对后世扶阳学派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的思想首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发展于秦汉时期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完善于明清尤其以叶天士为代表。有关于“治未病”的思想萌芽,如《周易·象传》说:“水火在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管子·牧民》提出:“惟有道者,能避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老子《道德经》则更明确地指出:“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中医“治未病”最著名的论断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有思想出处,具体作法后世医家论述颇详(养生、饮食居处、情志调节等),但这些作法只是医生去说教患者,最终靠患者的自修,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作者身为“治未病”科的医生,时时在考虑难道“治未病”就是靠所谓的养生、调情志等世人皆能为之方法作到的吗?中医讲“天地人三才”为一整体,“治未病”只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思想。故仍在中医的整体观的园囿内,研究“天”“地”对人影响的理论就是五运六气,本文就想谈一下五运六气如何应用于治未病。  相似文献   

17.
先秦气一元论思想深深地渗透于《内经》的理论体系中,其气机升降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1.以天人相应之理,阐明阴阳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2通过分析精、气、血、津液的代谢机理,论证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为生化之机。  相似文献   

18.
指出《黄帝内经》中“故气将持”及“骨气以精”之“故气”、“骨气”皆当读作“谷气”,参考经文中其他内容及部分辞书,指出上两句之意分别为谷气输布扶助正气及谷气化生精微。  相似文献   

19.
岐轩脉法是对古脉法的继承与发扬,是以气一元论为基石,以阴阳理论为核心、把握气机“升降、出入、交合、聚散”规律,以准确掌握患者气血阴阳失衡状态,为临床组方用药提供可靠依据的诊脉大法。中医靶向用药是站在气一元论这个层次看待和分析问题,把每一味药看成是具有着不同运动特征的气,或升,或降,或出,或入,或聚,或散,它进入人体又引起了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变化,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无病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一气周流”理论是指以中焦脾胃为枢纽,中土升降带动肝、心、肺、肾四象斡旋,形成气的“圆”运动,强调了“中气”的关键作用。文章基于历代医家对心悸病辨证论治思想,以“气一元论”及“天人同气”理念为根基,通过“一气周流”理论探讨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证治原则。分析得到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病以中轴不健、心肾不交为主要病机,并随左路不升,右路不降,致一气不可正常周流,即上燥热中湿郁下寒。治当以祛湿健中、斡旋中气为根基,交通心肾为主,兼以祛痰活血,使中土健运,心肾相交,一气周流。将“一气周流”理论贯穿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发展过程有助于中医传统理论中整体观念的体现,使五脏并治,气血并调,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得以完善。并举验案一则,对运用“一气周流”理论诊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方法作以介绍,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