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总结中西医对乳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分析典型病例的诊治过程,探讨“既病防变”思想在中西医结合综合防治乳腺癌的指导作用。“既病防变”在临床诊治疾病中主要体现于“截断扭转”和“先安未受邪之地”两种原则。由乳腺癌早期即有血行转移的特性可知,临床治疗乳腺癌的成败不仅与外科手术彻底清除局部病灶有关,更依赖于中西医结合的整体综合治疗。乳腺癌的治疗应遵循“祛邪扶正并施,标本兼治”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原则,西医的治疗着重于“截断扭转”,以力挽狂澜之势达“祛邪消瘤治标”之功,中医辨证论治优势在于“先安未受邪之地”,以中医药防治复发转移,达“扶正祛邪固本”之效。  相似文献   

2.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情常复发,或激素依赖,难以撤减。是病虽属中医“水肿”、“虚劳”范畴,但病机极为复杂,其水肿期与水肿消退期有异,激素治疗各期阴阳偏虚不同,病邪有水、瘀、风邪、湿浊等分别,正虚有脾、肾、气、阴、阳之侧重。在标本之间、虚实之中,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乃是辨证论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从脾论治小儿肾病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病综合征属于中医学水肿证。李少川教授集五十余年临床经验提出“肾病治脾”的学术思想。作者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脾虚湿困,健脾利湿为其治疗常法,疏化健脾以预防复发。对反复发作性或有合并症之肾病综合征须以中西医结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综合顾氏外科几代人的临床实践总结,"痰毒瘀结"是乳腺癌发生和发展的核心病机,"余毒"是术后复发转移的关键因素。临床以益气养阴、养血疏肝、温肾扶阳为治则,"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复发转移;因乳腺癌术后余毒残留体内,日久痰毒瘀结致毒性渐变而易旁窜他处的特点,以活血化瘀、化痰软坚、清热解毒为治则"截断扭转"防止复发转移。临证以生黄芪、淫羊藿、麦冬等安未受邪之地,以山慈菇、露蜂房、八月札等截断扭转。诸药合用组成乳腺术后方,防止乳腺癌术后的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5.
基于“脾主肌肉”理论,细心品读《疡科纲要》后在其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从“毒、热、瘀、虚”来治疗肾病下肢疮疡疾病的学术思想。肾病下肢疮疡病与毒、热、瘀、脾虚关系密切,脾虚是致病之本,久病及肾,毒热瘀是致病之标,三者相互影响,始终贯穿疾病,伏毒不解,变化多端。治疗肾病下肢疮疡疾患无外乎从“毒、热、瘀”三邪的干扰破坏,及其内在“虚”所致正气不足、脾不生肌来论治,治疗上,固护脾肾是关键大法,同时注重清热解毒、利湿活血之法以防疾病传变。故治疗应分清虚实,正邪病因,通过辨证辨病相结合来临证论治,方可起到有的放矢,效如桴鼓之验,并附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6.
<正> “截断扭转”疗法的理论来源姜春华教授创导的截断法扭转,应属祖国医学治未病之范畴,是预防医学中既病防变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实际上已寓存着截断扭转的微旨。嗣后历代医家屡有创新。医圣张仲景: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成为既病防变之先导。正是在这种能动的科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医学理论,结合多年治疗热病的经验,笔者提出了“热病不远寒、寒病必发热、寒温相统一”和“内伤为基础、外感为诱因、内外相统一”的观点,认为“正虚邪郁、瘀热互结”是其基本病机,提出“清透截断、扶正化瘀”的基本治法。并根据该病不同阶段的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治法,以期截断病势,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8.
试论姜春华教授的“截断扭转”学术思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医治疗急性病,要掌握针对病、证的“截断扭转”方药,这是姜春华教授多年来强调的学术观点之一。现就我们学习姜老“截断扭转”学术思想的体会,作一肤浅论述。“截断扭转”的基本概念一、“截断”与“扭转”“截断”,是指采取果断措施和特殊功效方药,直捣病巢,迅速祛除病原,杜绝疾病的自然发展和迁延;如不能急速祛除病因,也要断然救危截变,拦截病邪深入,尽可能阻止疾病恶化,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创造条件。“扭转”,是指扭转病势,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具体地说,是指通过调整邪正比势和病体动态,使病情由危转安,由重转轻,由急转缓,由逆转顺,进而  相似文献   

9.
刘启泉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丰富,尤善于对胃粘膜癌前状态(萎缩和肠化)的治疗。文章介绍了刘启泉教授将原用于外感热病、急危重症的“截断扭转”思想创新性地运用到胃癌前状态的治疗中,临证之时常早期运用化痰软坚、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攻毒散结及扶正补虚五法,先证而治,提前使用截断方药,阻遏病势,逆转镜下病理改变,临床效果显著,以期为临床治疗胃癌前状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董洪哲  李建英 《光明中医》2023,(9):1681-1684
原发性膜性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肾小球疾病,高凝状态作为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理表现,目前尚未形成公认的最佳治疗方案。基于“瘀水同病”理论,认为其病机主要在于“脾肾亏虚,瘀水互结,肾络瘀阻”,在临床治疗中应重视“瘀水同治”。于俊生教授针对其病机,临证采用“和络泄浊方”治疗此病,全方和调脏腑,同调阴阳,化瘀利水,畅达肾络,随证加减,收效颇著。  相似文献   

11.
重症肝炎从快速截断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为重症肝炎的病因病机关键在于“瘀毒”胶结,针对这一特点。治疗采用快速截断的法则,重用解毒化瘀方药,使病情迅速得到控制和好转,阻断瘟邪热毒侵入营血,扭转病机,不致内陷心包,变成危症。  相似文献   

12.
“截断扭转”疗法是由沪上已故名医姜春华老先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在辨病辨证基础上应掌握“截断扭转”方药的学术观点。经临床实践证明,对防治急性热病及杂病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不仅继承了中医传统的防治疾病思想,并且在温病辨证方法、辨病辨证结合的思维模式以及适当扶正以驱邪等方面对温病学理论有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发展了温病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正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efractory nephrotic syndrome,RNS)主要是指激素依赖型、激素抵抗型、常复发型肾病综合征~([1])。中医学无"肾病综合征"的病名,目前大多医家将之归属于"水肿"的范畴。经过众多医家几十年的研究,目前均认为该病病程长、病邪缠绵、难于取效,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肺脾肾亏虚,实与"湿、热、瘀、毒"等有关。现代医学常采用激素、细胞毒药物等联合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大、易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膜性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病,已成为成人肾病综合征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可归属中医学“水肿病”范畴。在脏腑风湿论和态靶辨治理论体系基础上,提出原发性膜性肾病从病机衍变上可分为“虚、伏、变、损”四个阶段,临床表现包含“虚、寒、湿、瘀、积、饮”六态。治疗上以麻黄附子汤合肾着汤为病靶主方,针对“免疫、病理、指标”三个内含靶标,根据六态灵活化裁,谨守“温阳化积,解表散寒”的治疗总则,构建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态靶辨治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一气周流”中“一气”为中气,是人体气机升降枢纽;“周流”指人身之气升降有序,周循不休。一气虚损,疾病百生。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根据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病程进展演变,提出“虚→湿、瘀→毒→衰”病机演变规律,并详细论述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以中焦土气斡旋为目的,采用培中土、滋先天为治疗基础,兼顾利湿活血驱毒之法,助机体气机恢复周流运转,可更有效地治疗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16.
介绍王铁良教授运用益肾日本汤加减治疗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慢性肾表竭的临床经验,王师认为肾病根本病机是“脾肾两虚为本,湿热瘀毒为标”,临证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要病机相同,就可多病一方,异病同治.  相似文献   

17.
徐大基  李奋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1):541-543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是指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经过强的松标准治疗无效者或经强的松的标准疗程治疗能缓解,但经常复发(1年内复发3次或半年内发作超过2次以上)者。前者称为激素无效型肾病综合征,后者称为常复发型肾病综合征。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可视为常复发型中之最严...  相似文献   

18.
“脾肾相关”理论是以阐述脾肾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关证治方药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学说,是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消渴肾病是消渴病后期常见并发症,其基本病机特点为脾肾亏虚为本,湿痰瘀毒为标,故治疗上以补益脾肾为治疗总则,并根据脾肾亏虚程度及标实不同进行辨证论治。现基于“脾肾相关”理论剖析消渴肾病病因病机,探讨从脾肾论治消渴肾病的临证思路。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肾病从瘀论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糖尿病肾病指合并。肾小球、肾小管、血管及。肾间质的病变.最特异性病变为。肾小球硬化症。多见于糖尿病病史10年以上者。属祖国医学“消渴、水肿”范畴。病机属多虚、多瘀。临床早期表现为间歇性,以后持续性出现蛋白尿,晚期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终至。肾功能衰竭。笔者从瘀论治,以活血化瘀行水为主治疗糖尿病肾病38例,收到了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截断扭转”与“上工治未病”语解朱邦贤关键词:截断扭转,上工治未病七十年代未,中医学术论坛曾因沪上名家姜春华老先生力倡“截断扭转”说而激起阵阵漪涟,笔者以是求正于先师赵锡武老。赵师沉思片刻,语曰:此正《内经》“上工治未病”之谓也。倘若医者无截断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