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根皮素(phloretin)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作用机制.方法: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研究phloretin与HSA之间的猝灭类型,计算二者之间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距离等.结果:Phloretin能使HSA发生内源荧光猝灭,属静态猝灭机制.在298,303,313 K下,phloretin与HSA结合常数分别为1.518 1×105,9.441 2×104,5.417 8×104 L·mol-1,结合位点数n近似为1;热力学分析表明phloretin与HSA间结合力为疏水作用;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二者结合距离为4.27 nm;同步荧光光谱表明phloretin对HSA构象影响较小;金属离子的介入会影响phloretin与HSA的结合能力.结论:荧光光谱法适合于研究根皮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咖啡因(CAF)与人血清白蛋白(HSA)间非共价结合特征,探讨CAF在血液中的存在方式.方法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应用分子光谱技术,确定CAF与HSA相互作用方式、主要作用力类型及热力学参数.结果 CAF通过动态猝灭机制导致HSA荧光猝灭.当作用温度为298K和310K时,CAF与HSA表观结合常数(Kb)分别为3.35×105和9.53 ×104 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23和1.09;二者结合距离为4.76 nm;主要作用力为氢键或范德华力;同步荧光图谱表明色氨酸、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极性增强.结论 CAF与HSA相互作用并形成超分子化合物,该结合作用是一自发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光谱技术研究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吐温-80(TW-80)对中药有效成分黄芩苷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机制的影响.方法 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技术.结果 表面活性剂存在时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仍是黄芩苷猝灭HSA内源性荧光的主要原因;CTAB和TW-80存在时,结合常数明显降低,SDS存在时结合常数增加.结论 表面活性剂的存在没有改变黄芩苷对HSA内源性荧光猝灭的机理,但使黄芩苷与HSA间的主要作用力由静电作用转化为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研究川芎嗪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川芎嗪与HSA的相互作用。结果紫外光谱测定:川芎嗪与HSA结合常数K=1.57×104L/moL。荧光光谱测定:川芎嗪对HSA的内源荧光有显著的猝灭作用,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川芎嗪与HSA形成1∶1复合物,结合常数K=1.58×1 04L/moL。川芎嗪与HSA间的结合距离r=3.5 5 nm,其作用力以静电作用力为主。同步荧光光谱测定:结合位点靠近色氨酸,并使色氨酸的疏水性增强。共存金属离子(Co2+、Zn2+、Cu2+等)对川芎嗪与HSA的相互作用有一定的影响。结论通过测定川芎嗪与HSA结合的相关参数,建立川芎嗪与HSA的体外结合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稳态荧光技术及分子对接模拟技术对党参炔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稳态荧光分析方法,通过荧光猝灭、紫外吸收谱、分子对接模拟及药物竞争实验等对党参炔苷-BSA体系的猝灭常数、结合常数、位点数、结合位置、作用力类型和作用距离进行分析,同时考查金属阳离子对党参炔苷-BSA体系猝灭常数的影响。结果:党参炔苷-BSA体系的猝灭常数为1. 25×10~4L·mol~(-1)(37℃);结合常数为2. 95×10~4L·mol~(-1)(37℃),位点数为1个,在BSA的ⅡA区位点1结合;热力学参数ΔH=-19. 374 kJ·mol~(-1),ΔS=23. 1 J·mol~(-1)·K~(-1);相互作用距离为3. 2 nm;金属离子会加速党参炔苷-BSA体系的猝灭。结论:通过稳态荧光技术、紫外吸收谱、分子对接模拟等方法,从分子角度说明了党参炔苷与BSA结合的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相互作用力为静电作用力,二者能很好的结合,为以后筛选优化类似党参炔苷结构的药物提供了相关数据,并且对于党参炔苷在体内的代谢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也说明了分子对接模拟结果与稳态荧光分析法得出的实验结果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黄芪甲苷及环黄芪醇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 方法: 固定BSA浓度,依次加入不同浓度的黄芪甲苷或环黄芪醇,扫描其荧光猝灭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 结果: 黄芪甲苷和环黄芪醇均能对BSA的荧光发生淬灭,猝灭类型属于静态猝灭;在293 K下,黄芪甲苷和环黄芪醇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35×104,8.51×104 L·mol-1,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726 4,0.731 2,在310 K温度下,二者与BSA的结合常数均略有下降。二者与BSA的结合过程均属于焓变小于零、熵变大于零、吉布斯自由能小于零的自发过程,与BSA的作用力类型为静电作用为主。同步荧光光谱显示二者均对色氨酸残基构象产生影响,对酪氨酸残基构象影响较小。 结论: 本实验阐明了黄芪甲苷和环黄芪醇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机制,为其进一步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崔力剑  王建明  霍坤  黄芸  窦玉红  王鑫国 《中草药》2012,43(7):1355-1360
目的研究模拟生理条件下中乌头碱(M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键合作用,以及硫酸阿托品(AS)对其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主要采用荧光光谱法及紫外吸收光谱法进行研究。结果 MA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猝灭机制为动态猝灭。MA与BSA表观结合常数(Kb)和结合位点数(n)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类型主要为疏水作用,结合距离为4.44 nm,该反应是自发进行的。同步荧光光谱图的信息表明MA对蛋白微环境有影响。AS使MA和BSA的Kb和n均减小;抑制MA对BSA构象的改变。结论 MA与BSA能发生相互作用,AS与MA间存在竞争作用,能够增加游离型MA浓度,通过减少MA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加快代谢,发挥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利用分子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瑞利散射光谱研究了Tl(Ⅲ)离子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指出,Tl(Ⅲ)离子对蛋白质的猝灭是由于生成了新的基态复合物,属于静态猝灭过程。此外,还计算了二者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和热力学参数。最后,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探究了Tl(Ⅲ)离子对蛋白质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异鼠李素-3-β-D-葡萄糖苷(Ⅰ)、异槲皮苷(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主要应用荧光猝灭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结果确定两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猝灭机制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结论异鼠李素-3-β-D-葡萄糖苷、异槲皮苷与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作用力主要为静电引力与疏水作用力;3′-OH比3′-OCH3更能增进黄酮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童俊  韩凤梅  陈勇 《中草药》2010,41(9):1453-1456
目的研究马钱子碱、士的宁与人血清白蛋白(HSA)间非共价结合特性。方法采用荧光猝灭法计算药物与蛋白间的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根据不同作用温度时药物-蛋白非共价结合复合物的热力学参数变化,分析药物与蛋白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结果当作用温度分别为25℃和35℃时,马钱子碱与HSA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2.12×104L/mol和1.97×104L/mol,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07和1.07;士的宁与HSA的K分别为6.34×103L/mol和3.05×103L/mol,n分别为1.01、0.97。马钱子碱、士的宁与HSA间的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结论马钱子碱、士的宁与HSA能自发形成不发荧光的复合物,这种药物蛋白结合可能对马钱子碱、士的宁的药动学过程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E)-2-[2-(4-甲氧苄基)肼基]-4-苯基噻唑(MHP)与人血清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揭示噻唑类衍生物与DNA作用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根据MHP与HSA相互作用的荧光敏化作用,利用Stern-Volmer方程,及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处理实验数据,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MHP对HSA构象的影响. 结果: 实验发现MHP可以使HSA的荧光增强,表明两者之间发生了能量转移,能量转移的机理是MHP与HSA结合形成了复合物.荧光增强(敏化)效应主要源于给体-受体间的偶极-偶极作用的能量转移. 结论: 能量转移的结果为内原发色基团的荧光被猝灭和外源发色基团荧光被敏化,计算得到其敏化常数为-2.620 8×104.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相互作用引起HSA构象变化,提示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pH 7.4),分别评价了齐多夫定及其乙酸酯 (AZT-E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结合类型、共存金属离子对结合的影响。 方法: 在不同温度下运用荧光猝灭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法,研究AZT,AZT-Es分别与BSA的相互作用,利用Stern-Volmer方程处理实验数据,得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 结果: 在温度为289~310 K时,AZT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以静态猝灭为主;AZT-Es对BSA的荧光猝灭机制低温下为静态猝灭,高温下静态和动态猝灭共同作用;上两种体系的结合力主要为疏水作用,以摩尔比约 1:1结合;同步荧光光谱显示,AZT-Es的加入使BSA的酪氨酸残基和色氨酸残基构象同时发生了变化,与BSA残基所处环境的疏水性降低;在298 K时共存Ca2+,Zn2+,Mg2+,Cu2+,Pb2+等金属离子对两种体系结合常数的影响微乎其微。 结论: 不同温度条件下AZT,AZT-Es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不同;两种体系的结合力为疏水作用;金属离子对两种体系结合常数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中药活性成分腺苷(adenosine, Ade)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 HSA)的结合反应机制。方法 利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吸收光谱实验测定了反应体系的结合常数K、结合位点数n,探讨了反应机制;依据Fōrster理论测定了反应体系的能量转移参数并考察了腺苷对人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分子模建腺苷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模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 腺苷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生成静态复合物,结合常数K=1.39×103 L·mol-1,结合位点n=0.94;腺苷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距离r很小,说明发生了能量转移现象;腺苷改变了人血清白蛋白结合位域的疏水性并造成微区构象发生变化。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腺苷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主要为腺苷的嘌呤环与人血清白蛋白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疏水作用和氢键。结论 理论计算与实验测试获得了一致性结果,此为中药活性成分腺苷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药活性成分脱氧土大黄苷(desoxyrhaponticin,DES)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模拟生理条件下,计算机模拟技术结合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研究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机制。结果:分子模拟建立DES与HSA的结合模型,表明维持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力,兼有氢键作用。光谱实验表明DES与HSA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动态结合过程,结合强度较强,DES与HSA分子的结合距离r值较小,说明发生了能量转移现象。DES对HSA的结构域微区构象产生影响,使结合位域的疏水性发生改变。荧光相图技术解析出DES与HSA反应构象型态的变迁为“二态”模型。HSA与DES互作的热力学参数表明DES与HSA之间是以疏水作用为主的分子间作用。荧光偏振定量证明了HSA与DES相互作用过程中生成了非共价复合物。结论:光谱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一致,可为研究DES与HSA相互作用本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贾宝秀  李莉  葛海燕  王仁亮 《中草药》2012,43(12):2386-2389
目的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有无锆离子(Zr4+)共存时槲皮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方法 于10 mL的比色管中,依次加入0.20 mol/L Tris-HCl缓冲溶液(pH 7.40) 2.50 mL,0.10 mol/L NaCl溶液1.0 mL,一定量的HSA溶液,Zr4+溶液,槲皮素溶液,用二次蒸馏水定容至10 mL.HSA荧光激发/发射波长为281/352 nm,激发和发射光狭缝宽度为3 nm,在波长300~500 nm内记录荧光光谱.结果 测得了有无锆离子存在时槲皮素-HSA结合反应的平衡常数和结合摩尔位点数分别为1.032×106 L/mol、2.964×105 L/mol,113、1.07;确定槲皮素-HSA的作用类型为静态猝灭过程.结论 锆离子、槲皮素对HSA荧光均有猝灭作用,而且二者共存时对HSA荧光有协同猝灭作用,其猝灭机制为槲皮素与锆离子形成配合物后再对HSA的荧光有猝灭作用,而不是槲皮素和锆离子各自猝灭的简单累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苯磺酸氨氯地平及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人血清白蛋白(HSA)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苯磺酸氨氯地平及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人血清白蛋白的猝灭。结果根据Stern-Volmer方程确定了苯磺酸氨氯地平对人血清白蛋白的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通过计算求得生理条件下(pH7.4)苯磺酸氨氯地平及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H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5.40×104和6.82×104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15和1.18。实验考察了pH及微量金属离子对药物与HSA相互作用的影响。最后根据热力学方法确定了该药物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为静电作用力。结论本法简便、快速,实验结果有助于阐明手性药物不同对映体的药效差异。  相似文献   

17.
国产氧氟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利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氧氟沙星(oflx)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用荧光淬灭反应以及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结果测得它们之间结合常数K=2.186×105 L·mol-1,结合位点数n=15.5,供体受体间结合距离R=2.39 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616。结论氧氟沙星与色氨酸残基结合生成了较弱的荧光发光体,并使其荧光淬灭。  相似文献   

18.
胆酸类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运用荧光光谱(FS)结合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6种胆酸类(CAs)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在pH 7.40和离子强度0.15 mol·L-1的模拟生理条件下,根据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双对数方程、热力学公式、同步荧光及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求出CAs与BSA相互作用的猝灭常数、结合常数KLB、结合位点数n、结合力类型及BSA构象变化情况。结果:6种胆酸类小分子对BSA的猝灭属于静态猝灭,结合位点约为0.5:1,结合力主要为氢键或Vander Walls力,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影响较小。结论:胆酸类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具有一定的结合作用,这为胆酸类小分子在体内被蛋白质储存和转运提供了条件;同时阐明了胆酸类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机制,为进一步探讨胆酸类小分子在生物体内与蛋白质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一步高效合成异甘草素及其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更好的异甘草素合成方法以及异甘草素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方法:通过微波辅助方法合成异甘草素; 利用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三维光谱法研究异甘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以 72%的产率获得异甘草素; 通过分子荧光光谱实验计算得到两者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猝灭常数、热力学参数和结合位点。结论:微波辅助的羟醛缩合反应是一种高效异甘草素合成方法; 异甘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通过静电引力产生了络合物, 导致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