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有效评价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治疗中风眩晕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根据患者病情,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1剂/d,每次服用时分为2~3次。对照组进行基本治疗,采用口服地芬尼多片,3次/d,1~2片/次。1周半后根据患者治疗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治疗中风后眩晕时采用小柴胡汤加减,对治疗眩晕有着显著疗效,有效降低患者痛苦,提升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中风后双眼复视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风后双眼复视是中风临床表现之一 ,且临床治疗效果差。自 2 0 0 0年 1 0月~ 2 0 0 2年 6月 ,笔者采用中药及针灸治疗该病患者 8例 ,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例均为住院患者 ,其中男 5例 ,女 3例 ;年龄最大者 72岁 ,最小者 48岁 ;脑出血 5例 ,脑梗塞 3例。所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眩晕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发作时头晕目眩,几欲扑倒,如不及时治疗,会有中风危险.自2010年9月至201 1年2月,笔者采用耳穴埋籽治疗高血压引起的眩晕2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防瘫通脉汤治疗中风先兆症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先兆症多见于中老年人,以眩晕、偏身麻木、短暂性肢瘫、语言障碍、晕厥发作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据临床资料统计,大约60%以上的中风患者在发病前出现1个或多个先兆症状。故本病与中风病有密切的联系。笔者自1995~1998年用自拟防瘫通脉汤治疗本病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50~62岁,平均54.8岁。对照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45~68岁,平均54.2岁。治疗组高血压病35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31例;对照组高血压病32例,糖尿病5例,冠…  相似文献   

5.
付雅峰 《光明中医》2014,(10):2201-2202
目的:对中风后眩晕治疗中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中风后眩晕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观察组40例给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黏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中风后眩晕治疗中,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可实现显著疗效,降低患者血浆黏度,大幅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穴位按压治疗中风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5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穴位按压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基本痊愈患者24例,显效患者15例,有效患者10例,无效患者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8%。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穴位按压治疗中风眩晕患者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加减合耳穴埋豆治疗中风后患者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中风后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基础治疗上同时予小柴胡汤加减合耳穴埋豆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周。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合耳穴埋豆治疗患者中风后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是肯定的,“清开灵”治疗中风目前也用于临床,并取得一定疗效。我们进行了针灸配清开灵注射液静脉点滴与单纯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对照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72例中风偏瘫患者符合1986年6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鉴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的诊断标准,皆中风中经络的急性期和恢复期,以半身不遂为主症,及兼有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强不语、头痛、眩晕等症者。男46例,女26例;年龄39~74岁,平均49岁;病程2周以内28例,2周至3个月2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患者及其意愿将我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中风后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小柴胡汤加减及地芬尼多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血浆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1%,参考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3.3%,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黏度均有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后眩晕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内耳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主要见于中青年人,以妇女为多.其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应激、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免疫因素有关.现代医学对此病尚无好的治疗方法,而笔者近年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4例内耳性眩晕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4例内耳性眩晕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0例;年龄30~50岁19例,50岁以上5例;病程1个月至3年。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性眩晕,如坐舟车之中,有四周景物及自身旋转或摇晃的错觉,伴有耳鸣,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眼球震颤等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70例中风后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参考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地芬尼多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血浆浓度及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两组患者血浆黏度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患者血浆黏度明显低于参考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小柴胡汤辨证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效果显著,有效降低血浆黏稠度,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正>中风又称脑卒中,临床表现为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均较高,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1]。我科自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了60例中风患者,经积极的治疗及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0例中风偏瘫患者均为我院ICU 2013年1月~2013年6月的住院患者,年龄38~83岁,男45例,女15例;病程7d~  相似文献   

13.
内耳眩晕病又称美尼尔氏综合征 ,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病变。临床表现为眩晕、视周围景物旋转、听觉障碍、耳鸣、恶心、呕吐清水痰涎等。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 ,发作次数和程度逐渐加重 ,直接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工作。近年来 ,对于内耳眩晕病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 ,获得满意的疗效 ,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在笔者治疗的 30例内耳眩晕病患者中 ,男 16例 ,女 14例 ;病程最长者 8年 ,最短者 1年 ;年龄最大者 65岁 ,最小者 2 5岁。临床上以反复发作性眩晕、耳鸣、恶心、呕吐清水痰涎、视周围景物旋转等症状为主 ,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120例中风后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地芬尼多片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血浆黏度,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黏度均有显著下降(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浆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血浆黏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风先兆与无症状性脑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先兆是指在未有中风病史,而临床上经常出现头痛、眩晕、肢麻肉润,以及一过性失语、半身不遂等证者。我院自1995~1997年共发现该类病人260例。现对行脑CT检查示有脑梗塞的100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50~80岁。50~60岁组20例,60~70岁组30例,70岁以上组50例。1.2 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6.
<正>后循环缺血是临床常见病,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症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身心痛苦,而且治疗较为棘手。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5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电项针联合西医对颈动脉狭窄致中风先兆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80例颈动脉狭窄致中风先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项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中风先兆症状及眩晕症状评分、颈内动脉管腔内径、再次中风例数。结果 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P <0.05);2)治疗后,两组中风先兆症状及眩晕症状评分较前显著下降(P <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3)观察组治疗后28 d再次中风发病2例、6个月再次中风发病4例、12个月再次中风发病3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8 d再次中风发病3例、6个月再次中风发病6例、12个月再次中风发病5例数(P <0.05);4)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颈内动脉管腔内径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 <0.05)。结论 电项针联合西医能有效提高颈动脉狭窄致中风先兆患者疗效,改善中风先兆症状及眩晕症状评分,增加颈内动脉管腔内径范围,降低再次中风发病概率。  相似文献   

18.
眩晕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症。我们试用传统中风名方———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性眩晕症48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78例老年性眩晕症均为本院住院或治疗患者,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记忆力下降、晕厥、视物模糊、失眠或共济失调等。脑电图或颅脑多普勒(TCD)示脑供血不足,头颅CT排除脑出血、脑梗塞、脑肿瘤。其中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4例,脑动脉硬化23例,高血压病9例,更年期综合征2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61~82岁;病程1~23月。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  相似文献   

19.
补阳还五汤治疗颈性眩晕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病引起眩晕较为多见 ,中医属“眩晕病”的范畴 ,其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恶心 ,并伴有复视、眼震 ,重者如坐舟车 ,甚至昏迷。笔者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 36例颈性眩晕患者 ,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6例皆为门诊患者 ,其中男 2 0例 ,女  相似文献   

20.
中风后抑郁症的发生是严重影响中风患者康复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发病率较高。若临床上仅重视躯体功能的治疗,而没有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常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影响中风患者的全面康复,而中风后长期的抑郁状态亦会对躯体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中风复发。我们于临床中采用调神解郁汤结合头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现就收治的6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病例均来自2006~2010年本院住院患者,中风前无抑郁症病史,中风后出现抑郁症表现。原发病为脑梗死48例,脑出血12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将6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