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培训夯实农村中医药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贯彻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切实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开封市卫生局组织人员对全市农村中医药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村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胃肠疾病、风湿类风湿疾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疾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群众的健康,成为农民奔小康的绊脚石,个别农户甚至因病致贫,农民朋友迫切渴望具有"简、便、廉、验"特点的中医药为他们解除疾苦.  相似文献   

2.
杜克约 《四川中医》1995,13(9):11-11
正气乃人身之真气,泛指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功能,《内经》把疾病的产生归为本身内有条件和致病因素两个方面、概括为“邪”和“正”,疾病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正气与邪气两个力量相互较量的结果,人体气血充盈,脏腑经络功能正常,正气强盛,“阴平阳秘”,卫外固密则疾病就无从发生.反之,正气虚弱,卫外不固,外邪则乘虚而入,使阴阳失调,则疾病由此而生.故《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素问·评热病论》也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正气虚是形成一切疾病的内因和先决条件,外邪是构成疾病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3.
杜丽  周苏宁 《中医药研究》2012,(5):603-603,605
基因芯片的出现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一次革命,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芯片在诊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从整体和组织水平,不断向细胞和分子水平深入.基因芯片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为发现疾病易感基因,深入探讨疾病分子机制提供了现代化平台.中医以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逐步显现出中医药的优势.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为弘扬中医特色与寻求现代科技的切合点提供了一条途径,有利于中医的继承与发展,为进一步探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为我国现阶段的常见病、多发病,它包括、下呼吸道急慢性炎症、胸腹疾病、先天性畸形、肿瘤和过敏性疾病等.其中以急性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约占儿科门诊病人的60%以上,祖国医学在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概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高热属中医热病范畴,在许多疾病过程中都可出现高热.尤其是伤寒、温病、温疫等疾病过程中尤为多见.高热对疾病的病程、病情、预后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迅速控制高热对疾病的转归意义重大.中医对高热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临床有关报道很多.现就中医药治疗高热的近况作一概述.1 病因病机外感六淫邪气是引起高热的主要病因.此六淫邪气之中以温邪、风寒之邪和疫疠之气为主.正邪相争为其  相似文献   

6.
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本病可以单独出现,亦可以表现于癫、狂、郁等疾病中,此病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现总结现今常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失眠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多发病.精神、生理、环境、疾病等因素均可导致失眠,影响其情绪并加重原有疾病或诱发其他疾病.中医药诊治失眠有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本文对中医药诊治的失眠现状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突显中医药在失眠诊治中的地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陈红 《吉林中医药》2009,29(2):132-132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死亡率约占所有疾病的10%,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趋增高,脑梗塞的预防和治疗也愈加重要.近年来我院使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塞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浅谈亚健康及其中医药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健康”又称次健康或第三状态、潜病状态,是介于“第一态”健康与“第二态”疾病之间的身体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末病”,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是身体已出现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我们祖先早就意识到,有了疾病除积极寻找除疾之法外,还要积极进行预防.《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已认识到对疾病应“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相似文献   

10.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诊疗疾病的特色,肾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关系密切.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肾阴虚风动则发震颤.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致脾肾阳虚而发肢萎无力;肾主骨生髓,肾虚无力生髓养脑,则致髓窍空虚而发痴呆癫痫;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致心火亢盛,导致失眠.笔者现就以肾论治神经系统疾病经验着手,举验案总结说明,以飧同道.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褐斑是指由于妊娠、内分泌紊乱、药物、日晒或其它相关疾病如肝病、甲状腺疾病、妇科肿瘤等继发出现面部片状褐色、黄褐色斑片,影响美容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疾病.十余年来,中医药治疗黄褐斑从发病机理、辩证论治、外治法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尤其是以健脾、疏肝、补肾、养血活血等为主的中药疗法对治疗黄褐斑的机理研究是近年来医疗美容界探讨的主要内容之一.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周晓虹 《中医研究》2004,17(2):47-49
胃脘痛是消化系统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消化性溃疡、各种胃炎及其它胃部疾病,临床大多从气论治.笔者经多年的专科实践,逐步认识与体会到从瘀论治,同样是治疗胃脘痛的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13.
仝小林教授论继发性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霞  赵昱 《中医药学刊》2005,23(10):1764-1765
继发性糖尿病(Secondary Diabetes Mellitus)是指由已知的原发疾病所导致的慢性高血糖状态,糖尿病是这些原发疾病的一种并发症.除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及某些特殊类型如MODY、线粒体糖尿病以外,有多种因素和疾病可引起葡萄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其中包括胰腺疾病、肝脏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激素异常、药物与化学物质以及先天性或遗传性综合征等.对于继发性糖尿病的中医治疗,相关文献论述较少,仝小林教授认为,由于继发性糖尿病在病因上与原发性糖尿病有很大的不同,证候表现也较前者更为复杂多变,因此在治疗上应以治病求本为原则,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根据病证的不同特点,详审病机,辨证论治.本文总结了全小林教授对几种临床常见继发性糖尿病的治疗经验,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亚健康状态是许多疾病征兆,有效地控制其发展便可使其向健康转化,否则发展为疾病.从合理饮食、起居规律、调节情志、适当运动、推拿按摩、针灸治疗、辨证论治、保护环境、健康教育等方面对亚健康状态出现的各种症状进行调治,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上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贾文华 《中医杂志》2004,45(3):182-183
假性球麻痹亦称假性延髓麻痹,属多种病因所致的舌下神经核上性瘫痪,是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其在急性脑血管疾病,多发性颅神经炎中,尤为多见.临床表现除了原发疾病的症状外,同时都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和吞咽困难等症状的存在,严重者还表现为完全失语和饮食中断,给疾病的治疗及恢复造成极大困难.所以尽快恢复患者的语言功能和自动吞咽功能,为当务之急.笔者多年来,根据不同病因用中医药进行辨证论治,取得显著疗效.今撮其数则,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6.
正常成体哺乳动物脑内存在有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增殖和分化潜能,在机体损伤时能激活产生新的神经细胞以修复损伤组织.神经干细胞的出现可能带来脑血管疾病治疗学的突破.本文阐述了神经干细胞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可能策略以及中医药所面临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7.
治疗咳嗽的点滴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侯之一,既是症状,亦可以作为中医疾病的诊断.余从事临床工作近20年,治疗咳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治疗咳嗽的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孔立  江涛 《中医杂志》2005,46(2):145-147
通过对<金匮要略>条文的分析认为,<金匮要略>在阐述疾病时是以辨病为纲,辨证为目.重视辨病,首先是明确病的诊断,以病决定治则,以病确立方药,以病选择辨证方法.证是疾病某一具体阶段的病理本质,辨证是为了具体选择方药.症是临床上最客观,最真实,最丰富的证据,认识疾病时刻不能脱离具体的症状.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邵明义  施斌  魏明 《中医杂志》2005,46(4):311-312
高脂血症是血浆脂质代谢障碍所致,是形成动脉硬化进而形成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应用化学药物治疗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但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现将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肛门直肠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应从病论治、辨证论治及以症施治3个方面进行治疗,肯定了中医药治疗肛门直肠疾病的理论和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