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典籍言"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纵观<内经>谈及心肾开窍时,未见此说,只有"心开窍于耳""肾开窍于二阴"之说.<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主耳……在窍为耳."'耳者,肾之官也.""心主舌,开窍于耳."唐·王冰注:"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素问·缪刺篇>:"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  相似文献   

2.
<正>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肾主骨,生髓,通脑","肾主纳气,肾主水液""肾开窍于耳""肾司二便""腰为肾之府"等等。总之肾脏的健康说明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系统的活力。如果肾虚了,就会出现一系列衰老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介绍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运用"泻离填坎"法论治耳鸣的经验。干老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寄窍于耳,肾为先天之本,主封藏,开窍于耳,心火上炎、肾阴不足、心肾不交都与耳鸣密切相关,提出"泻心火""补肾阴""交通心肾"的治疗原则,临床上运用"泻离填坎"法论治耳鸣,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耳通过对耳部的保健按摩染防治疾病。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人体一切精华,耳是“肾的外表”,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肾开窍于耳”,耳廓组织的丰满在一定程度上是肾气盛的征象。中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上曾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在经脉循行线中,有的直接入耳中,如《灵枢·经脉》篇六:“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却人耳中”。“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人耳中出走耳前。”“手阳明之别……入耳会于宗脉…  相似文献   

5.
中医对于肾的概念比较广泛,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肾,除了包含了泌尿生殖系统,又有藏精、主管命门之火,主持生殖、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是水火之脏,内寓元阴和元阳,与骨、髓、脑、耳、齿、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通过大量的基础实验,以及补肾方药的疗效验证,发现存在"肾髓系统""肾脑系统""肾骨系统""肾生殖系统"等围绕中医"肾"为主的一系列理论基础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中医“肾”与耳关系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学早就提出"肾"与耳的密切关系,称谓:"肾开窍于耳","肾主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气不平,则耳为受病也"等。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发现肾与耳这两个相距较远的器官,在解剖组织结构和酶的含量与分布方面;在水和电解质平衡生理机制以及两个器官对某些药物的药理  相似文献   

7.
“肾开窍于耳”与“心寄窍于耳”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东垣在其所著的<脾胃论>中提出"耳者上通天气,肾之窍也."<灵枢·脉度篇>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另一方面,<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根据前人的论述,肾开窍于耳,心则寄窍于耳.那么,心肾各自与耳的关系是什么,其关系应如何鉴别?这些问题至今还没有较完善的论述,常常让学医者感到困惑.本文从耳穴定位、功能形态、生理病理、临床报道四个方面阐述心肾寄窍于耳的异同.通过对比研究,为学医者阐明医理,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并累及骶髂关节,主要表现为腰背痛的慢性病症.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腰痛""龟背风""肾痹""竹节风""大偻"等范畴.<素问·痹论>云:"以冬遇此者为骨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吾师苏励教授从医30余载,对<伤寒论>颇为推崇,勤...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对聋哑症的认识灵枢经五阅五使篇内记载:“耳者肾之官也”,说耳的疾病和肾有联系,祖国医学在此所指的肾,不是单纯指着肾脏,而包括了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变異,如性神经的衰弱,叫“肾亏”,并把肾指为先天,脾胃指为後天,如汉华陀中藏经记载:“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於耳”,晋皇甫谧的甲乙经记载:“肾气通於耳,耳和则能闻五音”。这都说明了耳和肾的联系,也应当体会到耳的疾病是和先天不足某些遗传因素及整个生体机能减退有关。灵枢经的热病篇记载:“热病不知所痛,耳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提出"肾气通于耳",又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心肾与耳的关系,现代学者多从中医经络及临床实例角度探究。故通过文献复习,从文化与中医两方面解读心与耳的关系,乐由耳感心,知音者,心相契也。另一方面,也从心肾两个角度对"开窍于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新的见解:心肾窍于耳,乃道与器之不同已矣。  相似文献   

11.
交泰丸合磁朱丸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证心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双利  王新志 《光明中医》2010,25(4):593-595
顽固性失眠是一种重症睡眠障碍,主要指长年间断发生失眠,一般西药安眠药及常规中医辨治无效。严重的不寐、彻夜不眠者,属中医"不寐""不得眠""目不瞑""不得卧"等范畴。其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心肾不交,治疗以磁朱丸,交泰丸加减交通心肾。  相似文献   

12.
不孕症是一种发病率高的临床难治杂病,其病因复杂,以肾为本,然与肝密切相关。病位在肝者,从"肝"角度辨证论治,运用"疏肝解郁""养血柔肝""疏肝清热""清肝扶脾"等治法,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从"肾开窍于耳"论述中医学"肾"与西医解剖学"肾脏"的联系,通过对十类有耳毒性药物的功效分析,证明"肾开窍于耳"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肾主汗"的原理主要体现在"肾主水""汗以元气为枢机""肾主外""卫气出于肾"4方面,且"肾主汗"的应用不只局限于盗汗,各种汗证在治疗时均应考虑到肾。  相似文献   

15.
《内经》云"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患者少阳、太阳经郁火上涌耳窍,致使甲己清升之气不得通行。肾开窍于耳,肝主音声。郁滞热邪被清,清升之气得通,心肾肝之精微方可畅行。  相似文献   

16.
“肾”为中医五脏之一,主要生理功能与生长、发育、生殖、内分泌及体液代谢等有关,其中“肾”与耳的关系十分密切。《灵枢·五阅五使篇》曰:“耳者肾之官也”。《诸病源候论·耳病诸候》又曰:“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我们在中西医  相似文献   

17.
焦虑症中医证治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中医学认为,焦虑情绪与七情中的"惊""恐"有较高的相关性,与心、肝、肾三脏关系密切.焦虑症应归属于"惊""恐""惊悸"(心悸)"不寐"等范畴,与郁病中的"火郁""奔豚病"也有一定联系.其病机主要体现于肾一肝一心轴上,肝郁化火是其病机关键,心肾不交是其必然病理转归.治疗应重视肾肝二脏,以滋肾疏肝清火为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8.
有关"肾主骨"的论点,出自中医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认识到肾与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有着密切关系,并提出"肾藏精""骨者髓之府""肾生骨髓,髓生血"等论述。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肾精日暂亏虚,肾气不足,从而影响体内骨骼的正常发育,而导致骨质疏松、增生、退化等相关的肾性骨病。因此说明肾对人体的生长、发育,骨骼的健康有其重要的营养、促进、合成等作用。  相似文献   

19.
心肾综合征指的是心肾同病的状态,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集中于"心肾不交""血不利则为水"等理论,认为"肾衰"为其本,"瘀血""水饮""邪毒"为其标。"瘀血"作为中医学主要证素之一,在心肾综合征的整个病程进展及病情转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与"水饮""邪毒"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心肾综合征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医肾与耳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肾是中医五脏之一。根据古代文献描述,中医肾的概念涉及到机体功能的范围很广,包括生长、发育、生殖、泌尿、内分泌及水盐代谢等许多方面。此外,肾与耳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有记载:"肾主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枢·脉度篇》。耳司听觉从属于肾。肾气足则听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