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献研究角度 ,探索风药治疗血证的机制主要有 :①风药治气(行气、升气、降气、益气)以治血 ;②风药能活血、止血、凉血、补血 ;③风药治藏血之肝(宁风、熄风、升发郁火、解郁)以治血 ;④风药能祛除致病因素 ;⑤其它如辛味激用从治、风燥胜湿止血、风药为血证之使等。表明风药有确切的治疗血证作用 ,可作为血证治疗的新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2.
清·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所著《血证论》系统地总结了血证论治的临床经验,其治血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纲领,久为医者所宗。纵览唐容川治血法,独遵张仲景“治血以治冲为要”之旨,注重调治冲脉,强调调整和恢复冲脉的生理功能是治疗血证的重要环节,阐发和补充了仲景学说的理论内涵。其从调冲入手治疗血证的证治经验对于血证的临床研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是临床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具有较高复发率及病死率,其在中医学中属于“血证”范畴。唐宗海“治血四法”乃“通治血证之大纲”,对血证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现基于“治血四法”探讨ANVUGIB的病因病机,提出“止血为第一要法、止血不忘消瘀、宁血必先求本、补虚需掌握时机”的治疗思路,为运用“治血四法”辨治ANVUGIB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医案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叶天士医案及其研究概况,黄氏曾子1983年予以综述。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又有了很大的进展,现介绍如下: 治疗经验研究 (一)内科杂病 1.血证:朱氏指出,叶天士论治血证,主要受“见血休治血”、“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思想指导,重视“治本”,即调整机体阴阳状况,扶助正气,培补中元,滋养胃阴。并变通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缪仲醇诸法以治血证,独创性地发展了通法在血证中的应用,如通阳止血,活血止血、疏肝止血、通腑止血,通奇经之滞以止血等。李氏则认为叶氏治血注重治心。如吐血证的辨治,以病情的急缓而分,急性出血急宜投药以防变,缓解期或将作期则重视运用心理疗法疏其气机,悦其性情,以调其阴阳平衡。卜氏分析了叶氏治疗内伤血证的理论和经验,指出凉血散血法非独为温病血分证而设,内伤血证也可  相似文献   

5.
<正> 《未刻本叶氏医案》是清代名医叶天士平时临诊所录,所载案例真实可鉴,处方极精,杂病时疫,包罗万象,于血证之治也有独到之处。本文仅从其治血案方着手加以综合阐述,试图探讨叶氏治疗血证的规律特点。一、逐邪和血法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伤人,气血交痹,络脉失和,皆能导致出血,逐邪和血,是叶氏治血经验之要,根据邪之  相似文献   

6.
治风活血法治疗脑血管病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风活血法是指在治疗血瘀病证时,风药可为主药起活血化瘀作用,或为辅药起协同作用,或作为引经药引药直入病所,能明显加强活血化瘀药作用,以提高临床疗效的一种治则。目前,应用本法治疗脑血管病取得一定进展。 1 治疗学机制研究 由于中风病病因病机学说的发展演变,目前对本病的认识已日渐由风转向血,治疗上或认为其病在血,与风无关,或忌风药辛燥升散,多用血药而摒弃风药,其应用亦为多数医者所回避甚而禁忌。但由于风药非独祛风,而是治血,有活血、止血、补血之功,在中风病治疗中有着他药不可替代的独特治疗作用[1],故仍有医者作了一些有…  相似文献   

7.
历代医家对干姜功效的认识多集中于温中散寒、温肺化饮、回阳通脉,但对干姜在血证中之妙用的论述却相对较少,认识并不全面。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医家对干姜止血、生血、行血功用之认识。干姜在血证中之妙用的核心在于"温",其通过温脾安中、温胃降气、温阳涩肠、温经散寒达到止血之功,又可引药生血以治血虚发热,还可辛温助血行以治血瘀诸证。但是肯定干姜治疗血证的基础上,临证运用还需注意炮制和配伍,方能更好的把握其治疗功用。本文归纳和总结了干姜血证治疗规律,为临床运用干姜治疗血证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拓宽干姜临证运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略论唐容川治血四法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容川在专著《血证论》中阐述的通治血证的四法大纲,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被公认为血证治疗的一般原则。笔者试就其治血四法之学术思想渊源,谈谈个人之管见。1血止血法之渊源 唐氏提出治吐血一证应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他认为,在虚实辨证方面,“吐血一证,属实证者十居六七”,“况血入胃中,则胃家实……然其血积在胃,亦实象也”。治疗上“止血之法,独取阳明”,同时又必须分清轻重缓急。重者,“必亟夺其实,釜底抽薪,然后能降气止逆”。方用泻心汤为主,轻者则选十灰散。从唐氏…  相似文献   

9.
介绍杨小清省名中医治疗血证的经验。杨小清主任医师认为血证治疗必须审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疗法则根据火、气、瘀之缘由分别给予治火、治气、治血祛瘀。实热火盛者应清热泻火宁血,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止血,气虚失摄者当补气固摄统血,出血有瘀者则需活血祛瘀生血。临床运用时容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于其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所言“用药以胜病为主”为着眼点,选取石膏、硫黄、大黄三味峻药,初步探讨其运用峻药治疗各类临床病证之特色:石膏可清外感实热、阳明热证、产后发热、梅毒发热;张锡纯创生服硫黄法,并用之治幼童泄泻及寒饮日久,取效甚捷;大黄性凉入血分,可折上逆之火势,凉血止血,治疗吐血衄血,亦可活血祛风,暗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综观其用峻药之案例,不拘分量之多少、用药之禁忌,有是证即用是药,实为后学效仿之典范。  相似文献   

11.
<血证论>为清代唐宗海所著,该书专论内、外、妇各科血证,对气血的机制,血证的辨证,无不阐述精详,发挥尽致.书中提出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虽专为内科"吐血"而设,实为通治血证之大纲.后世医家治疗血证多引用此四法,并以此作为血证治疗的提纲.此理论对于眼底血证的治疗,亦有极高的指导意义.笔者结合个人认识及临床实践,将唐宗海治血四法在眼底血证的运用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2.
赭石临床应用新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 《中医研究》1996,9(6):36-36
赭石临床应用新识黑龙江150400宾县人民医院李华主题词赭石/治疗应用赭石为血证要药今人用储石者,多以之降逆、镇静,而于血证用之者鲜矣。《本草纲目》所载附方,有以煅淬之赭石粉(火煅醋淬7次后为面)治肠风下血、崩中漏下者。初见而未介意,后读徐凯《疾病问...  相似文献   

13.
<正> 曹仁人是重庆市名老中医,平生精研中医经典著作,执业内、妇、儿科五十余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下面仅从曹老近年治验录中整理三则,以供研讨。引导止血法朱丹溪曰:“血随火而升降,凡治血证,治火为先”。然火有实火、虚火之分,实火治宜苦寒直折,虚火则须辨别阳虚、阴虚,或治以温散,或投以滋补,切不可拘泥于诸血属火而概施凉血止血之套法。《医学三字经》提出“引导法,草姜调”的止血法,即以仲景所制甘草干姜汤治疗阳虚吐血证。甘草干姜汤,辛甘从阳之剂,以热治热,同气相求,而日“引导法”者,从治之谓也。曹老在临床上自拟加味甘草干姜汤一方,治疗脾胃阳气虚寒导致之吐血证,每收  相似文献   

14.
倪宣化根据气血互根互用,"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离经之血便是瘀"等经典理论,提出"治血必治气""血贵在运治血以活"等学术主张,指导血证的治疗。倪老论治咯血、紫斑、便血、崩漏等血证时,重视气血的相互关系,提倡气血同治;善用化瘀止血药,止血不留瘀;注意脾胃的生血统血功能,尤其对长期慢性出血者务必顾护脾胃;血证变化快,变症多,临证必须审时度势,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15.
奇经八脉中的冲脉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其脉上行于头,下至于足,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之海”和“血海”之称。前人治疗“血证”的方法较多,但张仲景治血以治冲为要。我们在《血证论》的“凡周身之血,总视血海为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之血,无不随之而安”的理论启示下,采用降冲止血法来治疗血证。并根据出血部位不同进行加减运用,取得良好的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风药治血探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氏[1]倡“治血先治风,风行血自通”,诚要言不烦,足为治血瘀之炯鉴。现就本课题的最近理论研究成果,风药补血、活血、止血及相关问题探讨如次。1风药的含义及特点风药是指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功能祛除、疏散外风或平熄、搜剔内风,主要用于治疗风病的药物。大...  相似文献   

17.
附子具温热之性,禀雄烈之气,历来把它作为回阳补火,散寒除湿的要药。成都中医学院编的《中药学讲义》谈到附子时说:“凡由阳气衰微所引起的证候都可以用。”可见附子应用的广泛。附子治血分证前人有丰富的经验,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提到附子能破“血瘕”,张仲景治血脱阳虚,使用四逆加人参汤。《正体类要》中的参附汤,药简效宏,更是治疗血脱阳亡的有效方剂。清代医家唐容川著《血证论》,提出“血与火原一家”、“治火即是治血”的观点,他认识到治“血寒”者,要用禀受火气之药以温达之。根据以上论述,笔者结合临床辨证论治,对确属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血证,重用附子止血,管见所得,兹录两  相似文献   

18.
班秀文教授论治月经病经验撷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名老中医班秀文教授治疗月经病独具匠心。临证注重补益肝肾,主张五脏并重,以肝肾为宗。提出治经必治血,以血为本;然治血必理气,使气能助血行。止血要与化淤相结合,使血止而不留淤积之患。根据妇人体质特点,选药多用平和之品,擅长用花类药治疗妇科疾病。  相似文献   

19.
肾性血尿从瘀论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肾性血尿属中医“尿血”范畴 ,是许多肾脏疾患的临床表现之一 ,现代医学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控制措施 ,而中医对尿血的认识历史悠久。《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二法 ,第一法即“宜行血不宜止血” ,“行血则血循经络 ,不止自止 ,止之则血凝 ,血凝则发热恶食 ,病曰痼矣”。唐容川的《血证论》提出通治血证之大纲有四 ,其中以消瘀为第二法 ,即“以去瘀为治血之要法” ,即使由其它原因引起的出血 ,在治本的同时 ,也要适当配伍化瘀之品 ,以防止血留瘀 ,变生他患 ,提出了化瘀为治疗血证的重要法则。笔者对肾性血尿的治疗不囿于见血止血 ,而…  相似文献   

20.
从血证治法看胶艾汤的用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艾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全方组成仅七味药,然其药简意赅,组方有序,具有调经止血、缓痛安胎、养血活血、暖宫散寒之功效,一直被视为治疗冲任虚损下血的代表方.此文从温补并用以养为塞、通补兼施祛瘀生新、阴阳共济宁血补血等血证治法的角度分析了胶艾汤的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