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脏躁”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脏躁》,篇中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历代医家关于脏躁持不同观点,王叔和在《脉经》中称本病为“脏燥”,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也称“脏燥”,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曰“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仲景将本病例于妇人杂病篇中,致使后世不少医家误认为脏躁之“脏”为子宫。如《类聚方广义》曰:“脏,子宫也。”沈明宗亦云“脏躁为子宫血虚受风热化热。”愚意则以为脏躁非子宫病。若“脏”为子宫,那么仲景又何必于脏躁之前再加“妇人”二字呢?可见“妇人”二字,是为区别于男子脏躁而设。而证之临床,本病亦非女子所独有。《素问·五脏别论》谓:“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名曰奇恒之府。”若云脏躁为子宫病,仲景就当曰腑躁更为切贴,却反云脏躁,不是违背常理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有关"妇人脏躁"历来就有"燥"与"躁"不同的记载,另外,对"脏"字的不同解读,对部位与性质的不确定性,导致传统理论对"妇人脏躁"的理解莫衷一是。引入隐喻认知学、逻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刻画,发现妇人脏躁的病位在子宫,"躁"应为"燥",妇人脏燥概念并非源于传统脏腑功能理论,更可能是基于对"妇人经水外流或经水不流"的直接观察而形成的隐喻性概念,其本意应当是指妇人行经或绝经时的一种状态。将其称之为脏躁病,则应当是一种代指,属于转喻的范畴。通过这种条件的确立,也还原了甘麦大枣汤治疗"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申"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妇人无故悲哭,或哭笑无常,烦躁不宁,神志恍惚,频频哈欠,夜不能寐,称为脏躁。脏躁的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病治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医宗金鉴》注:“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情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  相似文献   

5.
“脏躁”辨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郭丽华  李翠萍 《河南中医》2009,29(2):113-113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论述了脏躁的证治。脏躁为情志方面的疾病,临床中比较常见,历代对于其病机的认识,见解不一,特别是对“脏”的理解,诸家众说纷纭。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症状及方药等方面对脏躁的病机进行全面分析,提出脏躁之“脏”是指五脏而言,脏躁的病机可概括为五脏的阴阳气血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6.
脏躁病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对于本病的描述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由于作者只对脏躁的症状及方药进行简单描述,使得后世医家对“脏躁”的认识众说纷纭,缺乏统一的观点。为此对历代医家脏躁医案进行  相似文献   

7.
略谈脏躁     
“脏躁”是临床常见病证。《金匮要略》说:“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笔者认为:“脏躁”即是一个病名,又代表一种证候,此病妇人男子皆有,惟妇人比较多见。似现代医学中癔病,神经官能症等类病。  相似文献   

8.
甘麦大枣汤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主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全方仅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具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之功,该方虽为治疗妇人脏躁之方,但经临床辨证,亦可用于其他病证。笔者以此  相似文献   

9.
<正> 脏躁首载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对此,后世医家关于脏躁之脏、病因病机及其使用甘麦大枣汤之治疗,颇多异议。笔者不揣疏陋,据家藏资料所载及个人临证所察,拟就此一问题略抒管见。不当之处,冀希指正。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运用疏肝健脾,滋养心肾法治疗妇人脏躁的临床疗效。方法:53例脏躁患者采用疏肝健脾,滋养心肾法治疗,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6个疗程。结果:53例患者治愈21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0.6%。结论:疏肝健脾,滋养心肾法治疗妇人脏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习惯性便秘可分为实秘和虚秘2大类,其中虚秘是由于气血两虚不能鼓动胃肠蠕动而致"瘀",因此治疗虚秘以活血化瘀法为主,辅以益气、润肠、温阳等方法,选用补阳还五汤为主方治疗,可谓药证相符,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2.
罗陆一  黄梦雨 《中医药学刊》2010,(12):2474-2476
冠心病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属虚劳的范畴,可运用《金匮要略》虚劳病篇的理法方药,通过建中益气、温阳补肾、滋养心肝、扶正化瘀、益气补血、祛风散邪的方法进行论治,常可收到良效。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病分期辨证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本文阐述了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是由消渴迁延而致。究其病机,乃因燥热阴虚日久耗气而致气阴两虚,病情持续发展则阴损及阳可出现阴阳两虚,后期则出现阳衰浊毒瘀阻,且病变过程中又每多夹瘀。故主张本病辨证可分燥热阴虚、气阴两虚、脾肾气(阳)虚及阳衰浊毒瘀阻4型,并且每型可与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各期相对应,以便临床施治。强调中医辨证治疗的重点应放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期,才能取得较佳疗效并能防止变证发生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16,(10):899-900
江杨清认为虚痞形成与否,关键在于中气是否充足。中气一虚,既不能运化水谷,又无力旋转气机,以致停积气滞成痞。治疗以扶中气为主,少佐辛通,用药剂量宜轻。临证主要分脾胃气虚、脾阳虚、胃阴虚等型治疗。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中医杂志》2016,(9):777-780
目的 :调查绝经后女性低骨量人群中医证候,探讨鹿角补骨颗粒组方特点,为"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Ⅰ型提供依据。方法:分别纳入绝经后低骨量女性163例(低骨量组)、骨量正常女性132例(正常组),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获得低骨量组中医证候,运用方证对应方法,分析鹿角补骨颗粒组方特点及其适用人群。结果:低骨量组阳虚证45.4%(肾阳虚27.0%、脾肾阳虚18.4%),肝肾阴虚证40.5%,血瘀气滞证14.1%,且较之正常组,低骨量组在口干、视物模糊、耳鸣、眼干、倦怠乏力、畏寒、腰痛、膝痛等临床症状方面更为明显(P0.05),方证对应分析其基本病机是阴阳两虚且以阳虚为主,鹿角补骨颗粒药物分析提示其以右归丸为主且合用左归丸加减,并兼顾活血理气之法。结论:绝经后女性低骨量人群存在阴阳两虚且以阳虚为主的病机特点,以补肾温阳、壮骨益髓为主的鹿角补骨颗粒,契合其病机,可以应用于绝经后女性低骨量人群的防治方案中。  相似文献   

16.
京津地区冠心病证候-治法-方药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调查京津地区冠心病患者的证候分布、常用治法和方药使用情况。 方法 :病证结合,基于冠心病个体化诊疗信息平台,现况调查3 018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证候、治法、方药信息。 结果 :常见证候依次是血瘀、气虚、痰浊、阴虚、阳虚、气滞、血虚。证候组合分布以2证组合、3证组合、单一证型、4证组合常见。常用治法是活血、补气、化浊、养阴、清热、理气、宣痹、通络、补脾、温阳、疏肝,治法组合以4种治法组合、3种治法组合、2种治法组合、5种治法组合、6种治法组合最常用。常用的中药依次是丹参、茯苓、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当归、甘草、半夏、枳壳、陈皮、瓜蒌、麦冬、地黄、柴胡、黄芪,常用中药的功效依次是化浊、止痛、清热、活血、利水、化瘀、解毒、补气、安神、补血、凉血、理气、补脾。 结论 :冠心病中医临床诊疗坚持了理法方药相一致原则,治疗冠心病的清热治法、解毒治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根据真心痛(心肌梗塞)本虚标实的病因病机,分气虚血瘀,寒凝心脉,正虚阳脱三个证型进行辨证施治。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通脉止痛。寒凝心脉:治以温补心阳,散寒通脉。正虚阳脱:治以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治疗中辨证辨病相结合,即能对病因病理有深入的认识,又能准确的辨病,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基于无尺度网络分析的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方-药-证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运用方-证、药-证关系理论,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MS)人群的证候特征及药用特点。方法采集来自多中以的临床住院病例265例,运用无尺度网络等数据挖掘方法,从中药的功效、种类、单味药的频数及不同药的配伍关系探讨其中医证候特征及分类。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MS中药使用以益气养阴药物为基础,药物功效随病程长短呈现由养阴清热,到益气养阴、清热,再到益气活血、温阳、化湿利水的变化趋势。炙黄芪、太子参是最常用核以药物。与其关联的药物是生地黄、五味子、川芎、当归、赤芍、麦冬、知母等。结论气虚、阴虚是2型糖尿病合并MS的基本证候。早期以阴虚、热盛为主要特征;中期以气阴、阴虚为主,同时与热盛、痰湿(浊)、瘀血共存;晚期,气虚血瘀是主要证候。阳虚、痰湿、水饮是其常见兼夹证。活血祛瘀药贯穿于整个病程始终。  相似文献   

19.
舌为心之苗窍,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连,故舌象可反映脏腑的病变。在妇科疾病中,常见舌象有8类: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血热、血寒、湿邪、血瘀类,先辨舌脉,再施治,气虚类健脾益气,先后天共养之;血虚类补血养血,重者填精补血;阴虚类宜滋肾益阴;阳虚则健脾温肾补阳;血热以凉血为主;血寒重在温经散寒;湿热宜清热除湿;寒湿治当健脾益气与利水渗湿同治;血瘀则调气活血行瘀。临床诊疗时,要四诊合参,结合舌象、苔象判断疾病的转归。  相似文献   

20.
气络承载元、宗、卫气,脏腑经络之气,是络气升降出入的网络通路,以气络学说的核心理论"承制调平"为指导,将"络以通为用"治疗原则与气络时空特点及病机特征相结合,提出"通、补、升、降、固、开、温、清、化、和"气络病变治疗十法。络气郁滞者流气畅络以通络气,络气虚滞者补中兼通以畅络气,络气虚而下陷者治以升气举陷,络气逆而乖乱者治以降气和逆,元气虚而外脱阳气虚而致亡阳者治以敛气固脱回阳救逆,神昏窍闭者治以醒神开窍,温阳化气以散寒、温阳化气以利水,清气以泻火、解毒以通络,或见痰湿内蕴、血瘀阻络、络息成积者治以化湿祛痰、化瘀通络、散结通络,贵在络以通为用,使气络恢复运行络气、温煦充养、防御卫护、自稳调控等正常功能。调既是治疗总则又包涵气络病变的具体治法,如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脏腑、调和阴阳等,均为临床之常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