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体阴用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讨肝体阴用阳的渊源及体阴与用阳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揭示了肝的生理及病理特点。在肝病临床中以疏肝、平肝以助用阳;滋肝、养肝、补肝以滋体阴;阴阳互滋以现整体观,体现了脏腑学说中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2.
张锡纯"肝气虚"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有论治肝病的专门篇章“论肝病治法”,其中议有治肝八法,全面论述了肝主气化、体阴用阳之生理,并指出:“肝无补法,原非见道之言。”提出肝气虚寒、肝虚致脱的证治,创温补肝气、酸敛补肝之治法,其立论独特,用药精湛,在论肝及肝病证治上独树一帜,为临证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会芹  李浩 《河南中医》2019,39(7):1042-1044
肝体阴而用阳,围绝经期女性多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故补肝体、调肝用在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肝血虚证运用补养肝血的药物充养肝体;肝阴虚证运用酸肝化阴的药物充养肝体;肝郁气滞证采用疏肝理气解郁药物使肝气调达以调理全身之气机;肝经郁火证采用苦寒泻火药物清泄肝火,疏泄肝气;阴虚阳亢证用养肝育阴、平抑肝阳药物补肝体、调肝用。  相似文献   

4.
补肝体助肝用与方剂配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肝体助肝用与方剂配伍山东省中医药学校(265200)陶镇岗栖霞县中医院(265300)张夫兴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肝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肝的这种特性体现在病理方面,多见阴血虚而阳气亢的证候。所以对肝病的治疗,一般用滋养阴血(补肝体)...  相似文献   

5.
通过探讨肝肾阳虚证的理论基础、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提出肝肾阳同源是肝肾阳虚证的理论依据、精神/心理症状(脑病症状)是肝肾阳虚证的突出临床表现、肝肾阳虚证与抑郁症有高度的相关性、肝肾阳虚证的治疗以运用辛甘温的药物或方剂为主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肝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祖国医学无肝纤维化之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肝纤维化当属祖国医学“臌胀”、“症瘕”、“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取得了较大进展,笔者现就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徐冰 《吉林中医药》2021,41(6):734-737
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肝虚证型,倡导补肝之法.笔者研究张氏其法,试从肝脏病理生理等方面分析,总结肝虚证脾胃病的辨证治法方药,并将温肝、补肝之法运用临床,列举医案2则,以资后学评鉴.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本病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即有记载和叙述,中医根据肝硬化各阶段、各类型证候表现不同,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代偿期的肝积和失代偿期的臌胀。对肝病的治疗,历代医学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各有发挥,给后世肝病临床留下宝贵经验,现以清王旭高的治肝三十法的论述中归纳成治肝八法,现以其中四法,即清肝法、泻肝法、养肝法、温肝法的治疗方法上,探讨及分析其在肝硬化治疗上的运用,以便于临床掌握使用。  相似文献   

9.
肝性脑病是因肝功能严重障碍、门静脉体循环分流异常、代谢异常等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异常,属中医“臌胀”“积聚”“黄疸”“神昏”等范畴。桃核承气汤证的主症为腹痛伴如狂,临床用于治疗肝性脑病常获佳效。从“肝通阳明”角度探讨桃核承气汤治疗肝性脑病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肝为五脏之一,肝病当有虚实。历代医家多认为肝病实多虚少,肝虚证亦是多阴虚、血虚而少气虚、阳虚。从脏腑辨证的角度而言,肝虚有肝气虚、肝血虚、肝阴虚、肝阳虚,其治疗遵循"虚则补之";从药味的角度而言,补肝大体以酸味药补肝体,以辛味药补肝用,辅以甘味、苦味药。  相似文献   

11.
李永峰 《四川中医》2009,(11):15-18
本文从正邪两个方面系统阐述血瘀证的形成与肝失疏泄的相互关系。认为“肝失疏泄是重要的致瘀因素”和“肝疏泄是主要的化瘀力量”,提出“血瘀证从肝论治”和“肝病多瘀”的假说。不仅丰富了肝藏象理论,而且还丰富了血瘀证形成理论。  相似文献   

12.
卢伟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6):453-453
肝体阴而用阳,有谓“将军之官”,性动而急疾,其证虚少而实多,然肝之虚者亦绝非少见。《医宗金鉴》设补肝汤以治肝之虚证。补肝汤由川芎、白芍、熟地黄、当归、酸枣仁、木瓜、甘草组成。为治“筋缓不能自收持,目暗恍恍无所见”而设。笔者临床上用补肝汤加减治疗腓踹转筋、夜间磨牙、小儿夜啼等,每获佳效,现举例于下。  相似文献   

13.
《医学衷中参西录》为近代医家张锡纯所著,书中张氏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肝气虚真实存在的理论依据。张氏指出,肝气虚的发病归结于内因与外因,外因以平伐过度为主,内因多由情志内伤,脾肾功能失调也可累及肝脏,诸因素损伤肝气,导致肝气虚。张氏认为肝气虚临证可见气机失调、肝脾不和、元气上脱与大气下陷证候。对于肝气虚的治疗,张氏提出以补肝、脾、肾为切入点,补肝气当补中寓疏,同时应重视补肾健脾,临证擅长使用黄芪、山萸肉升发固守以补肝气。  相似文献   

14.
中医史上曾有“肝无补法”之说,王旭高不为其所缚,认为肝亦有虚证,可以补之。补肝之法可溯源至张仲景,王旭高将肝虚细分为气血阴阳不足诸证,补肝法有补肝气、补肝阳、补肝阴、补肝血之别。临床肝虚病机复杂多样,补肝法不可单一而行,抓住肝体阴用阳的特性,补气、补阳、补阴、补血可兼夹使用。举古今文献中著名医家的验案以佐证。  相似文献   

15.
论肝病治疗之温肝补肝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江华  陈宝明 《光明中医》2010,25(10):1760-1761
对于肝病的治疗,历代医家多以清肝泻肝论治,纵然言补肝,亦多谓补血补阴,鲜有人论及温肝补肝。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又根据肝的生理病理及阴阳互根理论,提出在肝病辨证论治中,实证热证有之,虚证寒证亦有之。在虚证中,既有血亏而体不充的血虚阴虚证,也有气衰而用不强的气虚阳虚证。但用清肝泻肝,不用温肝补肝,则有失于对肝病治疗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6.
脂肪肝,肝硬化属于祖国医学“症积”、“臌胀”、“黄疸”等病范围。多因长期嗜酒、多食厚腻或继发于某些疾病之后,如肝炎、血吸虫病、久泻、久痢等,而致湿热久郁,肝脾两伤,日久则气滞血瘀,水湿内停,气、血、水互相搏结,形成症积、臌胀。由于郁热可耗伤肝肾之阴,湿邪每易损伤脾肾之阳,所以本病牵延日久则常见本虚标实之候。笔者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组方研究,制备了,肝宝胶囊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肝虽不属六腑之列,然以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肝亦应以通为用。故肝病的治疗,当以“肝以通为用”理论为指导,着眼于通,既要补肝体,又要畅肝用,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8.
探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各种病机要素的演变规律。针对湿、热、郁、毒、瘀、虚等重要证素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转化关系,探讨了湿热致瘀、血瘀化热之“瘀热证”和因瘀而湿之“瘀湿证”的形成机制,认为本病以“邪毒致病、多因相关、相互孳生”为主要致病特征,初步阐明了“湿热瘀毒证”临床客观存在的形成基础。提出肝病“正虚”是由邪气反复克伐消灼而逐渐加重的过程,进而认为“湿热瘀毒证”是慢肝肝纤维化形成和加重的始动因素,是整个肝纤维化进程中主要的治疗靶点。提倡重新审视本病的证治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素问·阴阳类论》中提到“五脏以肝为贵”,肝“体阴而用阳”“肝为阴中之少阳”等特性体现人体阴阳之互根互用。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不可避免的阶段,早期逆转肝纤维化对控制肝硬化、肝癌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从阴阳角度探讨肝纤维化的病机及治法,为临床辨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肝脾两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脾同治”是治疗脾胃相关性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金匮要略》之“治肝实脾”理论是对肝脾同治理论精髓的高度概括.本文集大家之说,结合临床实际,对“治肝实脾”理论之应用探讨如下. 1 “治肝实脾”理论概述 “治肝实脾”理论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