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X线和cT对胸部外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胸部外伤患者的X线平片及CT表现。结果胸部骨折共检测出胸部骨折150例,X线检测出135例,CT检测出142例;肺挫伤80例,X线检测出35例,CT检测出80例;肺撕裂伤33例,其中X线检测出15例,CT检测出33例;血胸、气胸以及血气胸共78例;其中X线检测出50例,CT检测出78例;肺不张10例,其中X线平片检测出2例,CT检测出10例;纵膈气肿37例,其中X线平片检测出21例,CT检测出37例;皮下气肿28例,X线平片检测出17例,CT检测出28例。结论X线平片是胸部外伤的首选的检查方法,CT检查在明确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程度方面要优于X线平片的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线上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2种模式下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自评情况,以评价在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获得感。方法 结合学校实际教学安排,在2020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和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中,分别开展线上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在学期末采用调查问卷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对学习效果的自评情况。结果 采取混合式教学的学生自评结果优于线上教学(P<0.05);线上教学模式下,既往学习过相关课程的学生自评满意度高于未学过的学生(P<0.05);2种教学模式下平台满意度和学习效果自评满意度均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现阶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更适合医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同时,提高网络平台的功能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正> 1 总论 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是颈椎病的X线征象之一,其测量方法根据Borden氏测量法,即自枢椎齿突后上缘到颈7椎体后下缘画一直线为A线,沿颈椎各椎体后缘画一连线为B线,在A、B线间最宽处的垂直横交线为C线,此为颈椎生理曲线的深度。C为正值时称“前凸”,为颈椎正常生理弧度;C为零时称“变直”,即颈椎生理弧度变直;C为负值时称“反弓”,而Borden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发现隐性循经感传线、低电阻线与古典的经络线完全一致。实验证明与古典经络线重合的隐性循经感传线及低阻线其宽度为2毫米。既然经络如此之微细,用传统的取穴法,是很难确切找到经络线的。所以穴位亦相应的不甚准确。但在隐性循经感传线与低电阻线的测试下,客观的而且重复不变的经线可以准确地找到。由此穴位的选取十分精确。我们自1986年1月开始,将隐性循经感传线和低电阻线用于治疗肺气肿、肺心病20例。该病的诊断除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外,均拍 X 光片、作心电  相似文献   

5.
摘 要目的:比较 X 线平片、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对踝关节运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 2019 年 8 月至 2022 年 8 月在徐州市铜山区中医院就诊的 120 例疑似踝关节运动损伤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开展 X 线平片检查、CT 检查、MRI 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MRI 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 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比 X 线平片、CT 检查更高,且 CT 检查各项指标均高于 X 线平片,差异均具有 统计学意义(P < 0.05)。CT 检查、MRI 检查的诊断结果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高(κ = 0.742、0.893, P 均< 0.05),而 X 线平片的诊断结果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为中等(κ = 0.521,P < 0.05)。对于韧带 肌腱损伤、关节软骨损伤,MRI 检出率明显高于 CT 和 X 线平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T 与 X 线 平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骨折的检出率上,CT 高于 MRI 和 X 线平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而 MRI 与 X 线平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于韧带肌腱损伤、关节软骨损伤, MRI 检查具有显著优势,对于骨折的诊断 CT 优于 MRI 和 X 线平片。  相似文献   

6.
<正> 1895年11月8日,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Wilhelm Conrad Rontgen)发现X线至今已整整一百年,一百年来X线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X线对医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放射诊断已是现代医疗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 我国近年来平均每年约进行1.6亿人次的X线检查,并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但医疗照射剂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不同地区医疗照射频率相差较大,在大城市可达600人次/1000人口以上,而边远地区只有50人次/1000人口。现将有关X线防护综述如下。 X线的危害 X线是一种电离辐射,它对物质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临床医学上利用它的穿透性、感光作用、荧光作用以及不同组织结构对其吸收量不同的特点进行  相似文献   

7.
<正> 以往工作表明大鼠和人相似,存在循经低阻抗线,而且这条线下神经束的分布显著多于非低阻区。本文进一步用甲苯胺兰染色法初步观察了大鼠循经低阻线的肥大细胞具有的形态学特征。实验用大白鼠13只,雄性,体重250~300克。先测定膀胱经的低阻抗线,然后在乙醚麻醉下断头处死,复查低阻抗线,并以炭素墨水标记。再用干冰冷冻局部皮肤,深达肌层。以该低阻线为纵轴,切下7(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梗死在X线平片及CT扫描中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与影像学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其影像学的认识。方法对患肢分别进行X线平片和CT断层扫描,分析不同部位和发病时间的X线及CT表现,掌握其影像学之异同点,便于做出诊断与鉴别诊断。CT可见较小虫噬样改变,伴有斑点壮硬化。结果早期(急性期)X线可无明显异常表现,CT则可表现为干骺端的骨质疏松;亚急性期X线平片,骨髓腔不均匀钙化;慢性期X线平片和CT可见不规则状、蜿蜒状或地图状硬化斑块。结论骨梗死的各期均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CT较X线平片敏感;X线平片对中晚期骨梗死诊断有帮助(MRI对较早期有效)。  相似文献   

9.
<正> 以前工作已经证明绝大多数人沿着古典的经脉循行线,都有对机械,对电刺激产生局限性很强的感觉,称为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这是一种普遍的,生理的经络现象。生物物理方面,这条线具有较邻近皮肤电阻为低,电位为高,以及能发出较高亢音调的特性。这些事实支持我们在六年前提出的关于这条LPSC线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钼靶 X 线检查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3 月就诊于佛山市三水区妇幼保健院的 90 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超声引导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前 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钼靶 X 线检查。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钼靶 X 线单一与联合检查对乳腺癌的检出率,比较彩色多普 勒超声、钼靶 X 线对乳腺癌影像学特征的检查情况。结果:联合检查的乳腺癌诊断符合率高于两种方法单一检查,漏诊率、 误诊率低于单一检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腋窝淋巴结肿大、血管征、肿块检出率高 于钼靶 X 线,微小钙化灶检出率低于钼靶 X 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钼靶 X 线 对乳腺癌的诊断各有优缺点,联合检查可起到互补作用,提高检出率,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1.
隐性循经感传线叩诊音的特异性及其观察(初步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在以叩击法检查大肠经隐性循经感传线时,用一个听诊器放在大肠经的一点(如臂臑)可以听到当叩诊锤达到该经的另一点(如合谷)时,叩击音发生音量和音调的显著变化,一般表现为音量增加和音调变清,这种变化与受试者主诉的麻、传导感同步.听诊点和叩击点的距离一般可以超过两个大关节。如果用生理记录仪(SJ一4I 型)的心音装置测试,则可以记录到叩击隐性感传线上与线内外两侧对照点在音量上的显著差别。如果用皮肤阻抗测定仪(CDM1,2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络科学的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经络科学研究,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50~70年代)是经络现象的再度发现,是以日本的经络敏感人的研究和法国、日本的穴位低电阻现象开始,继之我国大规模经络感传的研究,揭开了经络现象研究的新篇章。第2阶段(80年代)是以经络感传这一主观感觉的研究到经络客观定位和经络的证实,包括大量的经络生物物理,即:声、光、热、电和核素等对经络的检测和3种生物物理学方法(即隐性感传、低阻抗、高振声)对14经脉的严格定位,其宽度在1毫米以内,并有形态学根据。第3阶段(90年代)研究重点进入古典经络学说关于经脉的血气运行的功能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络科学的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经络科学研究,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50-70年代)是经络现象的再度发现,是以日本的经络敏感人的研究和法国、日本的穴位低电阻现象开始,继之我国大规模经络感传的研究,揭开了经络现象研究的新篇章。第2阶段(80年代)是以经络感传这一主观感觉的研究到经络客观定位和经络的证实,包括大量的经络生物物理,即:声、光、热、电和核素等对经络的检测和3种生物物理学方法(即隐性感传、低阻抗、高振声)对14经脉的严格定位,其宽度在1毫米以内,并有形态学根据。第3阶段(90年代)研究重点进入古典经络学说关于经脉的血气运行的功能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隐性循经感传线皮肤导电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 近来,经穴电学特异性的研究再度引起国际的重视。一系列报导表明经穴具有高电导(即低电阻)的特性是肯定的。这就证实了50年代以来国内外在这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然而,这些工作主要是以经典著作中的穴位“点”为研究对象,而对经络循行的“线”的电学特性尚缺乏探讨。近年,我们的工作表明人群中的绝大多数都可以用一种简便而重复性强的方法,查出一种特异性的信息传导轨迹,称为  相似文献   

15.
<正> 以前工作已经证明人类皮肤普遍存在的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上有较其两侧皮肤的阻抗为低的特性。最近又发现这条循经的低阻抗线不仅在正常人而且在患者已经截下的肢体仍然存在。这个现象启示循经低阻现象不一定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而很可能是来自皮肤本身物质结构的特殊性。深入研究这条低阻线的原因,可能有助于探讨经络的实质。本工作利用抽空减压,使皮肤起水泡的方法,初步证明LPSC在表皮层也具有低阻抗特性。  相似文献   

16.
<正> 以前工作表明,无论正常人和患者,几乎人人都可被查出与我国古典经脉循行线相符合的信息传导轨迹,称为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LPSC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具有高度的定位性。根据这一特征,我们已经查出这条线的全程都有较其两侧皮肤阻抗为低的特性。本文应用二种皮肤电位测试仪,测定了大肠经的LPSC线上和线内外皮肤电位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正> 经脉图绘制的依据是古代的经典医著。经典文献对经脉循行的根据是什么,现代只能推测,无从考查。70年代以来,我国在经络感传方面的大量工作,使绘制现代的经络图成为可能。但是,经络敏感的人很少,有时不能指出循行线的确切位置,给工作带来不便。隐性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表明经脉不仅在人群中普遍存在,还具有高度的定位性,因而给经脉循行路线确切位置的厘订创造有利条件。本文通过100例患者肺经隐性感传路线的调查,初步厘订肺经在体表部分的循行路线,并与经典文献加以对比。  相似文献   

18.
<正> 应用多种方法对经络的循行路线进行了检测和显示,证明其行程与古典的经络路线基本一致,结果稳定,可重复。但是,显性感传的经络现象在人群中只占25%左右,而人群中大多数是属于隐性感传,应用生物物理学方法已观察到皮肤低电阻点(穴位)循  相似文献   

19.
<正> 以前工作证明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和该线的低阻抗性(LIP)都是普遍存在的经络现象。本文报导这种经络现象的发生和表皮层的关系。实验在4例志愿者的心包经前臂一段进行。先在正常情况下测出该经的LPSC和LIP,然后在消毒的情况下,用抽空减压或斑矛素的方法施在该段皮肤上,当表皮层及角质层与皮肤分离形成水泡后,用锐剪剥离。以后保持创伤区清洁,待皮肤自然愈合。在恢复过程中,不断测试正常区和创伤区的LPSC和LI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