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内容,应用这一理论治疗多器官纤维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器官纤维化、硬化的实质及为中医药防治难治性疾病开拓新途径。从异病同治的内涵、中医及现代科学理论基础、单味中药防治多器官纤维化实验研究方面探究多脏器纤维化共同的发病机制,阐述异病同治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促进中西医结合,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异病同治内涵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中医异病同治的含义、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及证候微观指标的研究等方面,分析异病同治的内涵。结合具体研究项目,通过异病同治指导下开展中药复方干预多脏器纤维化研究,对在中医证候理论、中药复方研究等可能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大胆设想;并以异病同治的理论为立论依据,通过研究提出中医关于多脏器纤维化的理论与异病同证同治的物质基础,寻求中医药防治脏器纤维化的共同性与特异性规律。  相似文献   

3.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洪泽县人民医院(223100)汤雅顺关键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法则。今从临床实践中选出几则病例,以阐明这两种治则运用的规律特点。1失音的同病异治例1.陈某,男,56岁。1990年2月10日初诊。患者体...  相似文献   

4.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靶向治疗是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重点,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一理论与靶向治疗相结合,引入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中,寻找治疗各类恶性肿瘤的有效药物,不但揭示恶性肿瘤的本质,为中医药防治肿瘤开拓了新途径,还为运用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理论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有力的临床依据,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异病类证与异病类治的诊疗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方法:基于概述病证结合模式下异病同证同治的概念和特点,提出异病类证与异病类治诊疗思维方式并进行讨论。结果:阐释了异病类证类治与方证相应、同病类证类治的关系。结论:探讨异病类证与异病类治的诊疗思维方式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针灸治疗学》教材总论中,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列为针灸的治疗原则之一。关于这一原则,我认为欠妥。所谓同病异治,就是同一疾病,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异病同治,即不同的疾病,用同一种方法治疗。中医治病必须分析、辨别疾病的证候,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即辨证论治,这是中医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的最大优点之一。正因为有了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使中医临证能够  相似文献   

7.
“同病异治”一语,首先见于《内经·素问》,而“异病同治”则是后人根据“同病异治”的精神和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从此“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二语便常为医者所引用,并作为中医治疗学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是中医对疾病的诊疗原则——辨证施治所决定的。关于“同病异治”的方法,一般认为,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体质强弱的不同,年龄性别的差异,以及生活环境、地理、气候的差别,所以必须运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治  相似文献   

8.
证同治同,证异治异,是中医临床论治的基本规律。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常可见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因此,往往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理论的一个根本法则,而正确运用此法则的关键在于对“病”含义的剖析。所谓中医的“证”与“病”的含义是根本一致的,都是由病因、病位、病症、病性等基本要素构成。“同病、异病”的含义正是体现在疾病的因、位、症、性等不同层次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哈虹 《国医论坛》2012,27(5):44-45
"同病异治"一语首见于《素问》,而"异病同治"则是后人根据"同病异治"的精神和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相对性词语,并作为中医治疗上的一大特色。"同病异治"一语在《素问》中有两种含义:一是  相似文献   

11.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当出现同样的病理状态(病机)时,可采用同样的方药进行治疗。中医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若干相关的宏观和微观指标组成。根据“异病同治”理论,发展多脏器(肝、肾、肺、心等)等脏器纤维化,有内有的共同发病规律,可以采用相同的治则及方药进行治疗。通过研究中药复方抗多脏器纤维化的作用,揭示其基本作用原理和多脏器纤维化病理机制,研究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寻求中药及其复方活性评价方法和剂型优化的方法,从而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的理论。要把中医药理论的特色和优势同现代中医药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发展中医理论,最终实现中医理论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周仲瑛 《天津中医药》2010,27(6):441-444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两例血小板增多症和两例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案,举例论证说明了这一特色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并认为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证、异病同治等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底蕴深厚、临床运用广泛。哮喘、COPD、特应性皮炎等炎症性疾病或状态临床十分常见,其发病机理及现代医学治疗等方面的共性明显,而现代医学干预能力有限。前述疾病或状态中医辨证往往同属肾虚、气虚证型,异病同证同治采用补肾益气理法方药干预,疗效较为明显,其初步机理可能是补肾益气药能够作用于这些炎症性疾病或状态的共性化病理环节,主要是HPA轴和炎性反应网络中心疗效靶位群,其中补肾药主要作用于HPA轴靶位群,而益气药主要作用于炎症反应靶位群,并能调节HPA轴功能和炎症反应之间的异常关系,且补肾药与益气药相互之间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异病同治”针灸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受病部位和症状虽然不同,只要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就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异病可以同治,不取决于病因、病位及症状,关键在于辨识其有无共同的病机与证候。相同的证,用大致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用大致不同的治法,即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脑卒中所致顽固性膈肌痉挛、术后肠胀气虽临床表现各异,但其总病机不外气机不畅,运行失调。用"异病同治"的原则指导针灸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当出现同样的病理状态(病机)时,可采用同样的方药进行治疗。中医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若干相关的宏观和微观指标组成。根据“异病同治”理论,发展多脏器(肝、肾、肺、心等)等脏器纤维化,有内有的共同发病规律,可以采用相同的治则及方药进行治疗。通过研究中药复方抗多脏器纤维化的作用,揭示其基本作用原理和多脏器纤维化病理机制,研究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寻求中药及其复方活性评价方法和剂型优化的方法,从而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的理论。要把中医药理论的特色和优势同现代中医药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发展中医理论,最终实现中医理论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方药规律。方法:应用"同病异治"观的方法学,筛选安神剂、和解剂、理气剂和祛痰剂中的经典方甘麦大枣汤、四逆散、越鞠丸和温胆汤,进行方证分析。结果:传统中医认为导致情志不畅是抑郁发病的外在原因,肝、心、脾等功能失调是内在的发病因素,各复方的配伍都有调理五脏方药。结论:揭示治疗抑郁症的中药复方的方药规律,可因方求症,为寻找治疗抑郁症探寻规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和探讨针灸疗法在"异病同治"上的应用价值。方法:"肝郁脾虚型"10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和105例单纯性肥胖病患者均采用"肝脾同治"的针灸疗法施治3个月,观察针灸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肥胖指标、痛经症状积分等改变情况。结果:原发性痛经组总有效率为96.30%,单纯性肥胖病组总能有效率为97.14%。结论:"肝脾同治"针灸疗法对肝郁脾虚型的原发性痛经和单纯性肥胖病("同证异病")具有良好的疗效,说明针灸疗法是"异病同治"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Inflammation-mediated carcinogenesis develops in the context of chronic inflammation and is a significant cause of cancer within the digestive system. In the chronic inflammation microenvironment, the metabolic activity of tissue cells undergoes extensive changes, which interfere with the normal function of immune cells. Dysregulation of cell metabolism and immune function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key factor contributing to inflammation-mediated carcinogenesis within the major digestive organs, such as the stomach, liver, and colorectum. This metabolic–immune imbalance also corresponds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heories of “yin-yang disharmony” and “disharmony between Ying-nutrients and Wei-defense.” The metabolic–immune imbalance has also been regarded as the key factor supporting “treatment of different diseases with the same method,” in which the same approach is adopted in the treatment of different conditions. In the TCM treatment process, it is necessary to first identify TCM patterns and then apply the corresponding TCM to correct the dysregulated metabolic and immune function, thereby blocking the progression from inflammation to malignancy. Our study findings deepen the TCM understanding of metabolic–immune dysregul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bolic–immune dysregulation, pattern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 They also provide new insight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ion-mediated carcinogenesis in major digestive organs and help us further explore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he TCM strategy of “treating different diseases with the same method.  相似文献   

19.
杨涛  刘成海 《世界中医药》2014,9(5):549-552
同一疾病相同治疗却出现不同疗效,这是临床常见现象与中医学强调"同病异治"的原因所在。既往研究证实,中药新药扶正化瘀方抗乙肝肝纤维化的有效率为52%,为何另约一半患者未出现肝组织纤维化逆转?从这一问题出发,结合中医据病分证、疾病遗传背景差异等认识发展,基于代谢组学整体反应的特点,提出"对扶正化瘀方有效与无效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群存在内源性生物与外源性药物代谢组学的差异特征,且相互影响,构成该药物对乙肝肝纤维化同病同治而差异疗效的内在基础"的科学假说。首先动物实验,了解扶正化瘀方对肝纤维化模型生物代谢组的影响与药物代谢变化特点,继之以扶正化瘀方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患者,以组织纤维化病理评价疗效,将患者分为显效与无效2组,进行给药前后的生物与药物代谢组学检测、代谢网络分析,验证以上科学假说,阐明扶正化瘀方抗乙肝肝纤维化差异疗效的内在机制,明确该药物作用原理与最佳适应证,促进中医学"同病异治"的科学诠释。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和探讨针灸疗法在"异病同治"上的应用价值。方法:"肝郁脾虚型"11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0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和105例单纯性肥胖病患者均采用"肝脾同治"的针灸疗法施治3个月,观察针灸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肥胖指标、血压值或痛经症状积分等改变情况。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组总有效率为98.26%,原发性痛经组总有效率为96.30%,单纯性肥胖病组总能有效率为97.14%。结论:"肝脾同治"针灸疗法对肝郁脾虚型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原发性痛经和单纯性肥胖病("同证异病")具有良好的疗效,说明针灸疗法"异病同治"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