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1 毫秒
1.
目的建立《伤寒论》六经病证药物子网,基于药物子网的拓扑性质分析,揭示《伤寒论》六经病证用药规律。方法将《伤寒论》方剂按照六经辨证进行分类,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将药物抽象为节点,分别建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药物子网,分析各药物子网的节点度、网络连通性拓扑性质。结果治疗太阳病、太阴病的主要药物为桂枝、芍药、大枣、生姜、甘草;治疗阳明病的主要药物为大黄、人参、杏仁;治疗厥阴病的主要药物为干姜、当归、细辛;治疗少阴病的主要药物为附子、茯苓;治疗少阳病仅小柴胡汤数据。任意两经子网间公共节点计算显示,治疗太阳、阳明、厥阴、少阴病的方剂具有较多相同药物,太阴与少阳病证药物子网数据较少,且多为其他经子网方剂添加少量新药物而组成。结论《伤寒论》六经病证的用药规律存在差异,对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机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 5)软件,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小陷胸汤类方剂进行系统分析,为小陷胸汤类方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包含"瓜蒌、黄连、半夏"的所有方剂,建立数据库,分析类方配伍规律及其所治疗病证用药规律。结果:数据库共收集有关方剂61首,核心药物组合77个,涉及病证33种;选取了3个高频病证"咳嗽""积聚""痞满"进行药物组合分析,显示小陷胸汤类方剂在治疗"咳嗽"时主要以配伍化痰药物为主,治疗"积聚"时主要以配伍消食药为主,治疗"痞满"时主要以中配伍行气药为主。结论:《中药方剂大辞典》中小陷胸汤类方配伍的药物广泛,治疗特点明确,组方规律能反映其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的组方特点,对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收集张伯礼教授专家门诊处方数据,筛选心悸病处方,分析用药规律。[方法]将收集的张伯礼教授临床治疗心悸的处方进行整理和筛选,运用关联分析方法,挖掘老专家组方思路与配伍规律,通过社区探测算法对组方进行模块化分析,从而构建组方配伍网络,总结处方内在规律。[结果]对筛选出的243首处方进行分析,涉及常用中药186种,得出各种药的药对89对(按有向统计),挖掘出用药频次超过20次以上的药物48种,探测出6个组方网络模块,分析出常用组方链路组合。[结论]张伯礼教授治疗心悸的方剂配伍多以活血化瘀为主,体现了他"痰瘀互生,病重之源"的观点。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挖掘组方配伍规律,总结名老中医用药规律,对于临床用药指导与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复杂网络相关算法,结合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药物作用及剂量,构建一种基于药物剂量及作用的方剂核心用药配伍规律的新算法。通过构建方剂子网,根据方剂中药物作用及剂量确定核心药物及其权重;基于药物核心度权重构建中药方剂复杂网络模型;改进复杂网络标签传递算法对相关方剂的核心用药配伍规律进行挖掘。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产后中风方剂及用药为例,收集相关方剂143首,频次20的药物16味,支持度10、置信度80的关联规则组合88个,构建包含74个节点、1245条边的产后中风治疗用药复杂网络模型,利用复杂网络算法发现药物聚类组合结果51个。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中医治疗产后中风用药以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补益气血为主,同时对改进的标签传递算法与传统的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比较,认为改进复杂网络标签传递算法可得出一些围绕核心药物的新颖且更有针对性的药物组合结果。  相似文献   

5.
据证立法、依法选方或遣药组方是中医辨证论治过程的具体体现。"方-证要素"对应强调了方剂中主要药物组成(即方剂要素)与其所主治的病机单元(即证候要素)的相互对应关系。解析《伤寒论》六经辨证代表方证"方剂要素"与"证候要素"的对应关系、理解经方配伍规律,对指导临床选用经方或合理组方,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网络方法的中药方剂药理作用配伍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构建基于网络理论的中药方剂药理作用配伍网络,提出一种新的研究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的方法。方法:依据网络理论,以中药为节点(node),中药配伍关系为边(edge),通过药理实验研究,运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法判定中药方剂中中药-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建立中药方剂药理作用配伍网络;采用网络效能、网络效能相关性等参数分析预测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结果:运用网络法研究了加味生脉散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配伍规律,结果显示,延胡索是加味生脉散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其他依次为麦冬、丹参、人参和五味子;人参-丹参作用相似,最先聚为一类,依次为麦冬-五味子聚为一类,人参-丹参、麦冬-五味子再聚为一类;人参+丹参+延胡索是加味生脉散所有组方中作用最佳的方剂;上述分析结果与验证实验基本一致。结论:运用网络理论研究中药方剂药理作用配伍规律是一种可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名中医治疗肺癌的临床病案,探索运用复杂网络模型发现中医用药规律,为进一步传承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提供基础。方法 基于国医堂名老中医治疗肺癌的2666条处方数据,兼顾方剂信息和药物属性信息,依据节点关联度和属性相似度构建中药加权网络,找出核心药物,并进行药物社团划分,最后分析实验结果。结果 中药加权网络包含482个药物节点,4184条边,找出核心药物20味,划分出9个重叠药物社团,模块度为0.318。结论 在临床方剂数据上运用复杂网络模型,可以更直观地展示药物间的联系,基于属性相似度挖掘出药物社团,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之方历来被称为方剂鼻祖,因为仲景用方简明实用,药少效宏,临床疗效确切,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下面笔者将对其方剂用药规律进行浅探,希能对临床组方配伍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基本方的理念研究《伤寒论》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建立《伤寒论》中112首方剂的组方-药物矩阵,利用SPSS 19.0软件对组方-药物矩阵进行基本统计和系统聚类,系统聚类采用离差平方和法和欧氏距离。结果:基本统计表明《伤寒论》中炙甘草、桂枝等药物出现的频数非常高;系统聚类提示112首方剂中的大多数是由基本方衍生而成。结论:基本方结构体现了方-证互动的关系,是研究中医用药规律的基础,其内涵有待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利用复杂网络相关算法,结合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药物作用,分析中医痰症核心药物用药配伍规律的可行性。方法:首先,构建方剂子网,根据方剂中药物作用构建中药方剂复杂网络模型;其次,改进PageRank算法确立药物核心度,并使用改进COPRA算法挖掘用药规律;最后,搜集中医痰症经典方剂使用该方法进行挖掘和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对比,该方法可发现更多基于核心药物的用药配伍规律,分析结果基本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结论:该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基于聚类、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算法,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揭示用药配伍规律的内隐性,是研究总结方剂配伍规律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方乃众方之祖 ,药精效宏 ,配伍严密 ,执其疗疾 ,一矢贯的 ,若桴鼓之应。兹就《伤寒论》方剂组遣的基本特点 ,略抒管见于后。1 力求方证相应方证相应 ,即要求临床组合的方剂 ,必须与病证相对应 ,这是《伤寒论》制方用药的重要特点。中医学认为 ,证为方的基础 ,方乃证的归宿 ,有是证必有是方 ,《伤寒论》即是在确立太阳、阳明、少阳、大阴、少阴、厥阴六经主证的前提下而立法组方 ,层层伸展 ,有顺有逆 ,示人以规矩。这一原则 ,贯穿于大论的始终。所谓六经主证 ,系指具有特异诊断价值的、能直接反映出六经病证基本脉象与症状 ,它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普济方》妊娠心痛方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搜集整理《普济方》中的妊娠心痛方剂,运用频数分析、药物关联方法对搜集到的32首方剂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补虚药为妊娠心痛方组成的基本药物,理气药、温里药是其主要的增效配伍药物,化湿药、活血化瘀药是其重要的辅助配伍药物;使用频次在前十位的药物有白术、人参、川芎、茯苓、炙甘草、陈皮、当归、木香、厚朴、草豆蔻。结论:妊娠心痛为本虚标实之病证,补益气血、安和胎气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用药上以补虚药为主,在此基础上配伍理气药以调畅气机,温里药以温散寒邪。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中医方剂大辞典》含生脉散(即人参、麦冬、五味子)类方剂进行组方规律分析,为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包含人参、麦冬、五味子的有关方剂,录入中医辅助平台建立数据库,并对其中用药规律、主治疾病进行分析。结果:数据库中共记录有关方剂415首,核心药物组合25个,常与生脉散配伍的中药25味,从中选取血药"当归",气药"黄芪",阴药"山茱萸",阳药"附子"进行药物组合分析,显示生脉散类方虽变化复杂,但总体仍以益气养阴为主,随着配伍方药变化,治疗特点各异。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生脉散类方配伍方药广泛,治疗特点明确,多具补益功效;组方规律反应出生脉散类方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的组方特点,对现代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为生脉散类方现代传承及产品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寻古方中桃仁药对的组方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华医典》《中医方剂大辞典》和《普济方》为数据采集源,收集整理2264首含有桃仁的方剂,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及网络图谱分析挖掘桃仁古方药物数量、主治疾病、方剂剂型、常用药对及其配伍规律。结果:桃仁古方药物累计668种,主治疾病819种,涉及汤剂、丸剂、散剂、丹剂、膏剂等剂型,核心配伍组合为当归、红花、川芎、赤芍药等活血行气中药。结论: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揭示桃仁在方剂中用药规律,为桃仁组方临床运用提供文献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构建中药相对药量数学模型,消除药物常用量范围和药量单位不同的影响,使各药物的药量具有可比性,为中医临床组方配伍尤其是药量把握提供依据。方法以桂枝汤为例,计算方中各药的相对药量,检验模型性能。运用所建模型计算《伤寒论》29首方中各药的相对药量,并分析各药物在方中的量效关系。结果所建模型较以往模型能更好地体现中医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模型测试结果表明,29首方中有17首在确定方剂"君""臣""佐""使"方面与《方剂学》中的方解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符合中药临床用药实际情况,可从药量角度解决分析药物在方剂中地位时参考基准不一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结合云计算技术对海量方剂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揭示其内在的组方规律。方法:研究云环境下分析海量数据的关键技术,构建方剂组方数据的指标体系,结合MapReduce编程模型对Apriori算法进行改进,设计并利用基于云计算的海量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平台对方剂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结果:以海量方剂组方数据为例,探索方剂组方的一般规律,得出方剂药物间和症状与药物间的关联关系。结论:研究结论与实际应用相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病证方药的内在规律,可以为临床病证辨证论治、遣药组方提供依据。在计算效率方面,云平台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复杂网络挖掘古代止痛方剂用药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凡红  李明  李敬华  牛亚华 《中医杂志》2013,54(2):145-148,166
目的 通过复杂网络挖掘技术,总结古代止痛方剂的核心药物、配伍规律及用药特点,以期为疼痛的临床治疗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汉代到金元时期的代表性方书著作14部,收集止痛方剂2 746首,建立中药止痛方剂数据库并进行术语规范;利用复方药物配伍的无尺度网络规律,构建止痛方剂复杂网络,分析止痛方剂的核心药物及配伍规律.结果 按疼痛部位分类,挖掘出腹痛、胸心痛、头痛、肢节痛、腰痛、胁痛、眼目痛、咽痛、全身痛、齿痛在汉唐、金宋元时期排名前10位的高频单味药和药对.结论 运用复杂网络挖掘技术,得到了汉唐、宋金元时期治疗各类痛证的核心药物、配伍药对以及用药特点,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挖掘历代止痛方剂的用药配伍规律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栀子豉汤在《伤寒论》中为治疗心中懊恼、烦、热和不得眠等症的主方,后世对其发展应用治疗诸多病症,且疗效颇佳。"方-证要素对应"是在"方证相应"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用于探究证候要素与方剂要素之间相互对应的关系,属于临证组方的一种基本思维模式,同时更加强调"理、法、方、药"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使配伍组方药物的靶向更加明确。用"方-证要素对应"理论对栀子豉汤及其衍化方进行剖析,探究其演化规律,以扩大栀子豉汤及其衍化方在临床中的应用,拓展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连翘组方配伍规律,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连翘抗炎的药理机制,将对指导连翘中医临床合理应用、保健食品的开发及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连翘的方剂,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并运用SPSS Statistics 26和IBM SPSS Modeler 18.0及Gephi 9.2软件对其配伍用药、治疗病症进行频次统计和关联规则、复杂网络等数据挖掘。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和BATMAN-TCM,SEA数据库收集连翘的活性成分及其抗炎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CTD,GenCLiP3数据库获取并筛选与抗炎相关的靶点。运用STRING平台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Metascape平台分析进行富集分析,并采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连翘活性成分-抗炎靶点-信号通路网络。结果 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方剂筛选后提取方剂数据,收集含连翘方剂共2 245首,涉及中药512味,用药总频次达27 314次,其中与连翘相配伍的高频药物(>800次)为甘草(1 483次),黄芩(964次),当归(842次),并选取连翘-黄芩和连翘-当归药对进行深度挖掘。含连翘组方主治疾病共29类,并筛选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痈疽、疮疡”“眼科病证”和“天行”三类高频主治病症进行数据挖掘,其中“痈疽、疮疡”病证得到以连翘-甘草-金银花-当归为核心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数据19条,聚类分析得到1组多味药物聚合组和4组药对及单味药金银花,复杂网络分析得到4组药物模块,因子分析得到6个公因子;“眼科病证”得到以连翘-甘草-黄芩-当归为核心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数据23条,聚类分析得到2组多味药物聚合组,4组药对,复杂网络分析得到4组药物模块,因子分析得到5个公因子;“天行”病证得到以连翘-甘草-薄荷-金银花为核心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数据28条,聚类分析得到3组多味药物聚合组、1组药对及单味药连翘、甘草,复杂网络分析得到4组药物模块,因子分析得到5个公因子。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连翘抗炎的核心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等,核心靶点有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IK3R1),蛋白激酶B1(Akt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生物学通路主要作用于proteoglycans in cancer,pathways in cancer,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等信号通路,其功能主要为抑制转录因子、调节酶活性和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等。结论 该研究运用多种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连翘高频病证的组方配伍规律,客观、直观、科学地展现了连翘的配伍规律。针对不同病证,连翘皆常配伍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进行治疗。在清热解毒的同时,强调扶助正气、疏通壅滞的重要性,而针对里热炽盛的程度不同,配伍以不同功效的清热药物。研究体现了连翘在具体病证中发挥的独特优势,揭示了连翘抗炎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突破了连翘在现代中医药临床及实验研究中的局限性,对指导连翘中医临床合理应用、保健食品的开发及中药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推动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吴剑浩  熊为国 《河南中医》2016,(7):1120-1122
张仲景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总纲,分为三阴(太阴、少阴、厥阴)和三阳(太阳、少阳、阳明),认为人体生理、病理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面。论中遣方用药,结构规范,法度严明,丝丝入扣。其中承前启后、独树一帜的对立统一思想是《伤寒论》组方的一大特色,很多方剂皆是散收相协、寒热并用、升降互调、补泻兼施、表里同治、润燥共济、阴阳同调。对立统一规律是万事万物的基本规律,张仲景正是基于对此的深刻认识,创立了一系列千古名方,配伍组方充分体现了阴阳既对立,又统一的这一重要思想。深入研究仲景方剂中蕴含的对立统一观,对于探讨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指导临证组方用药,提高临床疗效,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