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苏明 《天津中医药》2004,21(6):447-448
栗锦迁教授早年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行岐黄之术四十余载,经验丰富,技艺独到。现为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天津中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全国第3批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学术上栗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强调对经方的理解和应用。犹擅心系疾病的治疗。对于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栗锦迁教授辨治2型糖尿病经验举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栗锦迁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的经验进行总结。栗锦迁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在于脾主运化、肝主疏泄功能障碍,用药上提出"健、柔、养、通"四法,认为治疗本病应重视健脾药、酸味药、寒凉药、活血药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高颖 《天津中医药》2015,32(11):645-647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为经方苓桂剂之首,对脾阳虚弱、水气所生的心悸,眩晕,喘咳,气上冲胸,心下逆满等诸多证侯均有一定效果。栗锦迁教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包括胸痹、便秘和口咸等。文章选择数例典型病例阐述栗锦迁教授应用苓桂术甘汤的运用经验和理论探讨,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4.
曹云  栗锦迁 《天津中医药》2014,31(12):708-710
心悸是指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栗锦迁教授在临床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辨证施治,多采用生脉散、苓桂术甘汤、升陷汤等方剂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主要介绍栗锦迁教授运用生脉散、苓桂术甘汤、升陷汤治疗心悸的指征及加减运用等方面。在具体的应用中可根据主诉和临床症状辨证施治。对于舌质偏淡或淡红,舌苔较少,脉细者多可以生脉散加减治疗;对于四肢不温、下肢水肿、后背凉等症状者,多以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对于气短、胸闷、呼吸难以接续者,多可用升陷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5.
<正>简介:栗锦迁(1941-),男,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栗锦迁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兼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2003年遴选为全国第3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8年遴选为全国第4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栗锦迁教授自1962年于河北中医学院毕  相似文献   

6.
黑苔在临床中极为少见,文章通过分析栗锦迁教授应用苓桂术甘汤治疗黑苔的1则医案,探讨其临证遣方用药之思路,以期为临床辨治黑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裘东  栗锦迁 《天津中医药》2007,24(5):356-357
栗锦迁教授从医40余年,善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疑难杂证,疗效卓著。在临床上尤擅用黄芪,黄芪质轻气薄,为补气药之长,古人谓之性味甘温,气薄味厚,可升可降,既是皮表之药,又是中州之  相似文献   

8.
心系疾病是指以心悸、胸闷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疾病.在治疗心系疾病的过程中,很多中医师较多的注意患者心脏不适症状栗锦迁教授在临床治疗中采用整体观念、五脏相关的观点治疗心系疾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挖掘栗锦迁教授治疗胸痹的学术思想及其用药规律。[方法]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分析栗锦迁教授治疗胸痹用药的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用药模式、关联性,并得到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新处方。[结果]通过分析栗锦迁教授治疗胸痹用药规律得到胸痹病机关键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并涉及其余四脏,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者多见气虚、阳虚,实者多为气滞、寒凝、痰浊、血瘀,并多以相互搏结为患,常用治法为行气止痛、化痰除痹、活血化瘀、补气生血等,得到常用药对及11个新处方。[结论]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能进一步为研究胸痹常见证型的用药规律及新药研究提供有益的线索和启示,也为临床或基础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总结栗锦迁教授从痰论治眩晕的临床经验。栗教授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多与痰湿有关,临床采用辨证论治,用苓桂术甘合泽泻汤加减治疗痰湿上蒙型眩晕,用当归芍药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瘀互阻型眩晕,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上扰型眩晕,皆获良效。  相似文献   

11.
1学术思想1.1五脏相关论治方宝华主任曾于20世纪80年代出席中华医学会第5、6届中医肾病会议,其发表的《中医相关学说论证:治疗肾功能不全和多脏器衰竭》获得好评。方宝华主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水火之宅,与其他脏腑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之联系。生理方面可归纳为"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肺为气之主,肾为  相似文献   

12.
程永 《天津中医药》2012,29(6):552-555
[目的]探讨肩周炎的经筋病机实质与治疗方法。[方法]从《黄帝内经》原文及现代相关文献出发,分析经筋与肩关节的生理解剖联系、肩周炎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结果]生理上,肩关节与手六经之经筋和足少阳、足太阳经筋相联属;病理上,分为"瘀沫期"、"经筋拘急期"、"筋结病灶形成期",但三病理过程相互杂揉与绞结;治疗上,宜遵循"以痛为俞"、采用粗银质针温针治疗,是解除瘀、沫、筋结病灶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临床疗效显著。[结论]认真探讨中医生理、解剖学,有利于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及拓展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脏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积极治疗糖尿病肾脏病对延长患者进入透析前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瘀水”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而“瘀水同病”“痰瘀互结”等系列方药见于《金匮要略》。通过古今文献阅读,文章梳理总结了“瘀水”的理论来源和发展,将《金匮要略》条文中的方药按“瘀水”症状的轻重程度分类,并拓展其临床应用,提出从“瘀水”角度论治糖尿病肾脏病,在不同病变阶段治以“活血、化瘀、通络”。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中的亚健康思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帝内经》是最早提出亚健康理论的医学著作。其"治未病"的思想即是现代医学中的亚健康理论。文章全面系统的总结了《黄帝内经》中亚健康的内涵、原因、表现和防治。为后人研究亚健康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足厥阴经与消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向考寻有关文献,足厥阴经的病候在早期与消渴病相关。如马王堆医帛书记载的“多溺、嗜饮”“热中”,这种相关性在《内经》中已淡化,而《内经》之后又复显现,《伤寒论》《甲乙经》《千金要方》皆有论治,说明古脉书总结的经脉主病有深厚的临床基础与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生态医学思想是贯穿《黄帝内经》的主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功定 《山西中医》2004,20(3):36-40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基本理论重要的奠基经典著作 ,它所构建的中医学框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医学体系 ,生态医学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1.“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医学观 ;2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平人者不病”的心身健康观 ;3.“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的自然死亡观 ;4 .生克制化 ,追求平衡的生理病理观 ;5 .“生病起于过用”,“反常则灾害至矣”的动态疾病观 ;6 .治病求本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的协调治疗观 ;7.“阴平阳秘”,“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主动预防观 ;8.顺应环境四时 ,“形与气相任则寿”,“志闲而少欲”的达观养生观。  相似文献   

17.
王琦 《天津中医药》2012,29(2):109-111
中医原创思维研究是中国传统原创思维在中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是东方思维方式的再现,是继承、弘扬、传承、创新中医学的重大的、关键的科学问题。研究中医原创思维需要把握"五个度"——紧迫度、难度、向度、自信度、贡献度,以此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形成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继续演绎东方文话的传承。  相似文献   

18.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多次出现了"致气"二字,其已成为规范的名词术语。"致气"本义为,针刺不利时导致经气凝滞不散或者经气与外来邪气聚结不通。但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类经》等古代医籍中笔者发现,"致气"蕴含着更多深刻的含义。"致气"可以温脉和血,通过留针、浅刺、按之、补法均可"致气",致气的部位是"神气游行出入"之所,可以通过脉象的变化来体察"致气"。  相似文献   

19.
赵百孝 《中国针灸》2005,25(6):433-435
目的:论述"皮脉肉筋骨"层次论治这一<内经>时期的针灸核心论治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系统发掘<内经>中有关层次论治的文献,引述与层次论治有关的九针、刺法等内容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本文阐明了"皮脉肉筋骨"层次论治的原理和治疗方法,认为"皮脉肉筋骨"层次论治方法是古代针灸疗法的核心理论之一.经络学说与层次论治是针灸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只有两者有机结合,针灸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疗效.同时认为层次论治方法还有待结合临床进一步发掘和梳理并系统展现.结论:"皮脉肉筋骨"层次论治对重新认识<内经>的针灸价值和重新建立独立于方药之外的针灸诊查、辨证、论治体系,丰富针灸疗法,提高疗效,扩大针灸治疗范围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中医<黄帝内经>挖掘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有效因素.方法:系统分析<黄帝内经>中与心理健康管理相关的条文.结果:<黄帝内经>有关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有效因素相当丰富,如:"不治已病治未病"、"形神共养,身心健康"、"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养神调神"等.结论:<黄帝内经>对现代心理健康管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