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作者介绍了衡东县抓农村中医工作的经验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多方扶持,把农村中医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二是健全网络,加强县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医业务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三是加强中药加工业和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
创建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的思路与举措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孟静岩 《中医教育》2005,24(4):18-20
通过加强师资培养,建设合理梯队;加强教材建设,选用精品教材;深化教学改革,重在方法创新;加强效果评价,注重总结分析;加强网络建设,开创自学平台5个方面,阐述了创建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并强调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索总结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途径,即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远大的人生目标;加强教学实验、教学改革;创造新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科学的考评机制;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的药品供应领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药品流通效率低、成本高、效益差;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和可支付性差等方面.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了公众的切身利益,而且严重制约了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并将其作为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强调,旨在通过完善和加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推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如何建设我国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并使之对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促进作用,成为了当前函待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即教学基础设施薄弱,实践基地欠缺;师资队伍的素质、结构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教学改革相对滞后;高职教材建设不适应教学的要求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改进高职教学,提升教育质量的措施和建议:确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高职教材建设;加强实训教学;构建应用型师资队伍等.  相似文献   

6.
讲话对岳阳市中医药文化建设座谈会的召开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且阐述了中医药文化对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传承中医药文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推行中医药文化建设需要中医药行业自身的奋发努力.讲话对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临床教学面临的困难及开展基本技能的必要性的进行了思考.结合自身通过遴选临床教学主讲老师,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建设多功能临床模拟实验室;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临床动手能力等方式,开展了临床技能优化训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中医基础理论〉为专业基础课之一,在整个中医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明确建设思路,加强人才梯队培养;注重基础教学,突出教材建设;深化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注重各层次人才培养;完善课程建设规划五个方面,探讨了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进一步强调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建设在中医药大学的整体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一大批有志之士经过50多年的艰难探索,形成了一套较系统的教育模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当今的教育将更加注重社会需求和人才素质的提高。中西医结合教育改革,要找准中西医结合的结合点,明确中西医结合教育的理念与目标;进一步完善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层次;加强教材建设;合理课程设置;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力量建设等。总之,中西医结合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特别需要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自然环境、药用植物资源分布、产业现状的分析,提出陕西省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应着力于:1.加强中草药资源的保护,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2.加强重点药材GAP建设,建立绿色中药材生产基地,实现药材产业化;3.运用生物技术,增加中药材的科技含量;4.加强中药材深加工,重视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关枫  匡海学  王栋 《中医教育》2006,25(5):13-14
中药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对课程整体教学水平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中药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医学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作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医学院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教学模式、考核方式、课程设置进行讨论,探索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南京中医药大学西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采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模式,将分属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等5个学科的课程,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块"基础医学教程",即以人体每个系统、器官为主线,完整的知识点为专题的横向教学模式。经过近3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应之策。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课程建设10年回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回顾总结了近10年来伤寒论课程建设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包括:更新教育理念采用了建构主义学习方法、PBL教学法在伤寒论教学中进行尝试,创新教学方法有临床实践教学、体验试教学、实验教学、师生易位教学法,革新考试内容,构建多样模式,创新教材建设,凝练教师队伍,提升教学水平等。  相似文献   

15.
探讨Seminar联合小型私人网络课程(Small prirate online course,SPOC)SPOC模式教学法在助产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选择2019年1月—2019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实习的66名助产士作为实验组,采用Seminar联合SPOC模式教学法。选择2019年7月—2019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实习的64名助产士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模式,实习前后对2组助产士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操作进行考核,并对得分情况进行比较。针对助产士必备技能进行考核,比较2组成绩。调查2组助产士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实验组助产士理论成绩和技能操作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各项技能均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也高于对照组(P<0.05)。采用Seminar联合SPOC教学模式对助产士实践教学的应用效果良好,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课程"立体化教学包"是为学生设计一种供自学其课程的教学工具。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主教材,融文字、图表、视频、网络等媒体为一体并打包,开展立体化教学;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传统函授方式(如纸质材料)传输"立体化教学包"。建立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课程多媒体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咏梅 《中医教育》2004,23(2):36-38
运用多媒体进行中医药课程的教学,能够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在中医药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课件制作质量有待提高、多媒体教学形式单一、教师的多媒体操作水平不足、多媒体教学条件不理想等问题,要想保障中医药课程多媒体教学质量,必须规范课件的质量评价、重视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提高教师多媒体教学水平、改善多媒体教学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教医研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经典课程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8年来,我们基于"教书、教人、教心、教已"以人为本,立体、开放、互动的理念,在学校本科教学构建"理论教学大量引用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法;临床教学通过经典病例分析,着重学生辩证思维和临床技能培养;科研教学通过专题实验研究诠释中医经典的科学内涵"的教医研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结果通过实施以上教学模式,创新教材建设,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成绩及能力,促进师资培养,丰富教材建设。结论教医研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经典课程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果,并促进了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9.
论教学视频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视频录像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就其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旨在为广大高校教学工作人员阐明教学视频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中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0.
生药学是以天然药物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药学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交叉.依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要求,本研究进行了生药学PBL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初步探索:包括PBL实验教学设计,提出PBL教学模式问题设计的思路与方法,并以具体问题示例进行详细阐述,通过客观分析评价探讨PBL的总体教学效果,研究开展PBL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