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伤寒论》对寒热错杂方证的认识,包括表寒里热证、中焦寒热夹杂证、上热下寒证、少阳失和证、阴阳失调证5方面证治。提出寒热错杂的形成与感邪性质及机体体质密切相关。且寒热错杂易影响中焦气机升降,其与脾胃生理特性及脏腑之间的病传密切相关。仲景《伤寒论》首创寒温并用之法治疗寒热错杂之证,尤其注重脾胃气机升降之要,明察气机升降失常是致病的重要因素,立法处方重视脾胃升降,寒温并用,以平调寒热,斡旋中焦气机为治疗寒热错杂之根本。本文从“辛开苦降以畅中焦、清上温下以畅中焦、解表清里以畅中焦、和解少阳以畅中焦、调节阴阳以畅中焦”五个方面进行详尽的阐述,旨在探讨寒热错杂致中焦枢机不利的机理及证治,以期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总结谢军教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谢教授认为慢性胃炎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病,主要病机为中焦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调,同时有正虚、瘀滞、痰浊、毒郁等兼证,治疗以辛开苦降法为根本大法,根据兼证佐以扶正、化瘀、消痰、解毒之法,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李玉贤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病机以中焦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和为主,兼有虚、瘀、痰、毒等病理因素,治疗遵辛开苦降之法,根据兼夹症辅以健脾益气、化瘀通络、消痰泄浊、解毒散结等法,且以仲景"黄连汤"为主方化裁而成"和胃汤"应用于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半夏泻心汤证的分析,认为此证的病机非传统的寒热错杂(互结),而是脾胃呆滞、湿浊中阻、升降失常;认为此方干姜与黄芩、黄连的配伍非热以祛寒、寒以清热,而是辛开苦降、舍性取用。半夏泻心汤证临床可见偏于湿热、偏于寒湿、胃热脾寒及非寒非热四种情况。人参、大枣、甘草的意义在于以补为消。  相似文献   

5.
朱丹薇 《河南中医》2014,(12):2504-2505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基本病机为肝郁犯胃、脾胃升降失常。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分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分别选用四君子汤合香砂枳术丸、柴胡疏肝散、连朴饮、理中丸、半夏泻心汤为主方予以治疗。该病常用治法有疏肝理气法,健脾和胃法,辛开苦降法,健脾燥湿法。  相似文献   

6.
半夏泻心汤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其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的组方格局,符合脾胃病邪陷胃肠的病机特征,是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胃肠不和病症的常用方。沈舒文教授临床运用半夏泻心汤随证化裁治疗脾胃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以及慢性结肠炎类病,中医认为其病变主要责之于脾胃。此类病变多呈慢性过程,治疗方法颇多,但综观其所用方药,无论虚实皆以调理脾胃、佐以化湿为主旨。而在具体的用药过程中,又常以寒温并用之法治疗,如以黄连、黄柏、栀子、柴胡类性寒之药配伍白豆蔻、半夏、吴茱萸、砂仁等温热药,究其原因实与此类疾病的病机密不可分。脾为中土,其治如衡,宜寒温相配,以制性存用。且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为太阴,其气易虚易寒,胃肠为阳明,受邪易实易热。加之木郁不达,湿邪浸淫,更易见寒热错杂之证。又湿邪乃脾土之气,其为阴邪非温不解。本文拟对慢性胃肠病寒温并用法的病机进行阐析,旨在为慢性胃肠病的辨证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名中医朱宗元教授行医40余年来,以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辨证施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方药多源于古典医著,体现出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中医功底的深厚。尤其在治疗脾胃病证方面具有独到见解。他认为脾胃病初起多实,久之多虚实相兼或以虚为主,胃病的病机关键是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形成虚实寒热错杂的病理,表现出以中焦气机不畅、瘀血阻络为主的证候,治以辛开苦降、运达中焦,治疗脾胃病,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为治小柴胡汤证因误下成痞而设。方中黄连、黄芩苦寒降泄以和阳,而清中焦之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以和阴,而除中焦之湿;更佐以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助其健运之力。共成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降逆消痞、调理脾胃之剂。尤在泾说:“中气既痞,升降失常,于是阳独上逆而呕,阴独下走而肠鸣,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本方在后世医家应用很广,笔者曾用本方治寒热错杂,脾胃不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重要和解方之一、有和胃降逆 ,开结除痞的功能 ,广泛用于胃肠道疾病的治疗[1] 本文就近年来对半夏泻心汤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1 基础研究1 .1 对病机的认识 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是“心下痞”’对痞之病机 ,诸家见解不一。刘氏[2 ] 认为痞之成因为脾胃阴阳不和 ,升降失序 ,中焦之气痞塞 ,寒热错杂 ,痰饮内生 ,本方苦降辛开 ,和胃涤痰 ,方中诸药的功能是 :气机升降不利 ,中焦痞塞 ,胃气不降而热 ,故用芩连之苦寒以降之 ;脾气不升而生寒则肠鸣下利 ,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 ;痰饮扰胃 ,逆而作呕 ,故用半夏和胃以止呕 ;…  相似文献   

11.
霍炳杰 《河北中医》2012,34(2):222-222
半夏泻心汤为张仲景名方,高等教育中医药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第6版中将半夏泻心汤病机解释为寒热夹杂痞不仅有热邪,还兼有寒邪,寒热错杂导致脾胃气机升降逆乱,因此需要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调整气机[¨,符合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中论半夏泻心汤治疗"痞因寒热之气互结而成".  相似文献   

12.
<正>辛开苦降法又称"苦辛通降"、"寒温并用"法,是基于药物的四气五味,将辛温与苦寒药性截然相反的药物相合配伍,用以宣通降泄、调畅气机、平调寒热、燮理阴阳,常用于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痰淤湿热交阻之证。周天寒主任中医师是全国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中医药师承指导老师,擅长应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疾病,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反流病病机与厥阴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寒热虚实错杂的特点相契合,厥阴肝经、心包经病变是贯穿本病的病理基础。辨证分型:肝胃不和、胃气上逆型,肝热脾寒、寒热错杂型,肝郁痰凝、热扰胃逆型,肝胃血瘀、胃失和降型。从伤寒六经之厥阴辨治胃食管反流病,在厥阴肝经、心包经的基础上,临证辨治注重土木同调、寒温兼施、祛痰逐瘀等法的贯穿结合,以复厥阴风木之升降斡旋和封藏之本,助脾胃生化之健运,条阴阳之顺序交接,达到阴平阳秘,使气机顺畅,脾胃之气升降相宜。  相似文献   

14.
1、辛开苦降理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内经》对于脏腑功能失调、胃肠寒热错杂的病证有明确的论述。张仲景根据《内经》理论,开创了辛开苦降法的先河,将寒热苦辛之品共用于湿热、寒邪阻于中焦的病证,其病机特点多为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病位多以脾胃为主。涉及方剂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小陷胸汤、栀子干姜汤、  相似文献   

15.
《陕西中医》2015,(12):1639-1641
目的:总结成冬生主任医师临床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痞证在慢性肝胆疾病方面的经验。方法:收集成冬生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痞证在慢性肝胆疾病方面的临床病例,总结其临床经验,举典型医案。结论:慢性肝胆疾病痞证病机特点是肝脾二脏互为影响,肝郁气滞,湿热内阻,脾胃虚弱,气虚及阳,阳虚寒湿内生,寒热错杂,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治疗采用辛开苦降法以和胃降逆,消痞散结,具体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基础上,依据其寒热、虚实及涉及脏腑的不同,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16.
指出寒热错杂型胃痞,乃因各种原因导致中焦升降失常,反复或病久导致寒热错杂,胃气失于和降。治宜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使寒热得解、升降复常,则痞满自愈。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为张仲景寒温并用之代表方剂,该方具有辛开苦降,寒温平调之效,用于治疗脾胃升降失序,寒热互结于心下之证,可见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微腻,为临床常用之有效方剂。本文从《伤寒论》原文论述半夏泻心汤证病因病机及其组方特点,重点介绍李秋贵主任医师临证应用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呃逆、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的经验与体会,指出心下痞、呕逆、大便不成形是本方证候特点,临证只要抓住脾胃升降失序、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投以本方化裁治之,均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半夏泻心汤原为少阳证误下后,脾胃损伤而生寒,外邪内陷而生热,以致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职,气机痞塞所致痞证而设,具有辛开苦降,寒热并用,阴阳并调之功,常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本人临床善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常获良好疗效,现举验案4则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朱丹溪首创“气、湿、热、痰、血、食”六郁,人生诸病,多发于郁,“六郁皆在中焦”。中焦升降失常、寒热错杂、阴阳失调,六郁乃生。由此可见,在临床治疗上欲解六郁,分别可从升降相宜、寒热调和、阴阳兼补这三个方面,调和中焦。  相似文献   

20.
杨洋  魏玮  史海霞 《中医杂志》2016,(5):446-447,450
辛开苦降法是指辛味药与苦味药并用,以达到恢复脾胃升降、寒热平调的作用,是治疗脾胃升降失常而致寒热错杂病证的治疗法则,广泛用于多种脾胃系统疾病的治疗。从辛开苦降法的学术源流、治疗脾胃病的立法依据及临床应用等方面阐明辛开苦降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