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第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本条历代医家对此理解颇不一致,现择其要点,参以愚见,管窥如下: 一、属于少阴阳虚寒化证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曰:“欲吐不吐心烦者,表邪传里也……。五六日,邪传少阴之时,自利不渴者,寒在中焦,属太阴。此自利而渴,为寒在下焦,属少阴,肾虚水燥,渴欲引水自救。下焦虚寒,不能制水,小便色白也”。近年全国高  相似文献   

2.
伤寒温疫第二十二 (四)太阴病一、太阴病是指人体各种衰弱或衰弱性疾病的症候,这类症候的发生,可以由于人体在病因作用之下直接发生,如伤寒论原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也可以由于急性疾病治疗不当转变而来,如伤寒论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二、太阴病的主要症候是腹满腹疼,食欲减退,呕吐腹泻,脉弱,如伤寒论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太阴为病,脉弱,其人读自便利……”. 三、太阴病的治疗方法,以“温法”为主法,以四逆汤、理中汤为主方,如伤寒论原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  相似文献   

3.
《新中医》1983,(10)
16.“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与“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应如何理解?答:“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这一提法,见诸原文第277条及282条,乍看起来,好似诊断太阴下利与少阴下利的依据就在于此。其实,这不过是概括地说明太阴与少阴下利的不同情况,绝不能仅根据口渴与否,即可诊断病属何经。临床辨下利之寒热,一般是:渴者属热,不渴者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第282条云:“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一般认为,本条讨论的病证仅仅是少阴虚寒。笔者认为,本条讨论的病证既包括了少阴虚寒,又包括了少阴虚热,“小便色白”与“自利而渴”都是辨证的依据,当综合起来考虑。首先,我们将282条的上下文(即“自利而渴者”以上之文、“五六日”以下之文)对  相似文献   

5.
白通加猪胆汁汤出自《伤寒论》第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道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赵开美本,以下同)对于此条,历来注家多认为是“寒气太甚,内为格拒,阳气道乱”,(《医方集解》)或称“阴寒太盛,阳药不得骤入”,以致利不止,厥道无脉,干呕烦,“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热因寒用之法”,(《伤寒  相似文献   

6.
麻黄附子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原文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1].本方由麻黄、甘草、附子组成,由原文中可看出,张仲景应用本方时,是先煎麻黄,再下附子、甘草.其中附子并未先煎,尤其附子的炮制方法是“炮”[2],与当今临床习用之黑附片不同.由条文可知,本方用于少阴病初起,病情较轻.结合少阴提纲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1 ],可知本方之证当见精神萎靡、嗜睡,脉微细.但在少阴提纲证下一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相似文献   

7.
<正> 在《伤寒论》中,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是一定之法,这是众所周知的,故一提到麻黄汤、桂枝汤,人们就往往联系到太阳病。如236条(按:本文所引条文序号,据湖北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选读》):“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与237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认为是病邪初传阳明而太阳表证未罢的证治。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认为是太阴与太阳同病而病偏于表的证治。甚至把301条: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原文第100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现就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选读》(以下简称《选读》)对本条之释义提出几点商榷意见,以就教于前辈及诸贤。一、对“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的认识。《选读》认为“脉迟为寒,浮为气虚,弱为血少,恶风寒为表证仍在,不发热而手足温是为病在太阴。此脾阳素虚,感受风寒,邪入里而表未解之证,当以温中解表为治”。笔者认为《选读》“不发热而手足温是为病在太阴”的提法欠妥。因太阴病主证并无“手足温”,就太阴病而言,出现  相似文献   

9.
猪苓汤方证临床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汤出自《伤寒论》,原文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安眠者,猪苓汤主之。”主治水热互结兼有阴伤的水气病症。本文主要对1979~2006年6月公开发表的猪苓汤临床研究类论文进行评价,探讨其方证运用规律,为今后临床使用猪苓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362条言:“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迟,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而《玉函经》及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均将“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另立一条,后世伤寒注家,亦多宗此而另列.而对此条文的认识,历代医家多局限于脉象,谓少阴即太谿脉也(肾属水,其脉在太谿),趺阳即冲阳脉(胃经属土,其脉在冲阳),“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为太谿脉小于趺阳脉.这种解释未可厚非,但笔者认为,若仅局限于脉象,则未免肤浅,当阐发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原文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笔者就本条谈两点看法:一是本条证是否兼有表证;二是大实痛产生的机理。一、是否兼有表证原文指出:“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属太阴也,是属自注文。《伤寒论》中此种笔法屡见不鲜,道出了本条的病机,  相似文献   

12.
笔者每读《伤寒论》常感少阴急下三条梗道塞途。今提出惑处疑点,求诸同道指教。1、从八纲而论:少阴病属阴、里、寒、虚。病情已至“脉微细,但欲寐”之严重关头,温阳救里是当务之急,岂能用苦寒通下之法治里寒虚证?少阴病虽有热化者,必是体素阴虚、水亏火浮,303条之黄连阿胶汤是其主方。故“少阴病”三字,冠诸大承气之条首,  相似文献   

13.
<正>反佐治法是《伤寒论》中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内经》中就有正治法、反治法论述,"顺者逆之,逆者从之。"说明了疾病之变化多端,寒热之错杂难辨。在疑难杂症的具体治疗过程中,要善思灵活,特别对于真寒假热证的审证,尤显反佐治法的重要,运用得当,往往可以起到起死回生之效。《伤寒论》第315条曰:"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中涉及口渴者有30余条,约占总条文的百分之十。口渴的提法有微渴、烦渴、消渴等的不同。有属主证、兼证、或然证之别。笔者根据有关条文,浅析、归纳如下: 口渴在临床上的意义 1.辨证依据“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条)。外感疾病初期阶段,仲景以发热,口渴提示鉴别伤寒与温病。“少阴病……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282条)。尤在泾曰:“五六日自利而渴,则其邪已入少阴之脏矣。”“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条)。以上各条均以口渴结合其它证候进行辨证。  相似文献   

15.
谢宇杰 《河南中医》2006,26(7):12-13
《伤寒论》277条有“自利不渴者,属太阴”的论述。通过讨论太阴病有无‘口渴’,说明仲景对太阴病“不渴”的论述是言其常,而略其变,然后结合《内经》中的理论阐述了太阴病“口渴”的形成机理,并结合一则病案讨论简要分析了太阴病“口渴”机理在临证思路中的运用,最后分析了太阴病在临床上“口渴”较“不渴”少见的原因,并强调了知常晓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夏斌 《四川中医》1993,11(3):4-5
下利是少阴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45条,言及下利者23条,足见少阴病下利之多。有鉴于此,笔者试就少阴病虚寒下利相关问题讨论如后:  相似文献   

17.
一、太阴篇考略太阴篇,陆渊雷谓太阴当属杂病,不属伤寒。伤寒阴症惟少阴一种,因拘牵六经之数,必欲分阴证为三,故有此乖错耳。若然,则六经可废。《伤寒论》非完书,而陆氏又何拘拘于笃古哉。第二百六七条:黎氏日:此条阴寒为病,其自利益甚,即是自利不渴,以藏有寒,藏有寒且续下必利不止,不堪想矣。万云下之利,则胸下结硬已也,此必传抄之误。  相似文献   

18.
樊晓林  林树元  曹灵勇 《新中医》2018,50(3):176-179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属不同维度的辨证理论,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为进一步明确《伤寒论》中太阴病的理论内涵,通过对《伤寒论》原文的仔细研析,阐释了太阴病的内涵本质为病位在里,病性属寒,病势为虚;太阴水病和太阴血病是太阴病的两个基本病理机转。同时,基于原文及太阴病之基本病理机转,论述了太阴病可涉及心、肝、脾、肺、肾、胃等多个脏腑及其证候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的猪苓汤证,历来注家见解颇不一致。如成无己视为“热客下焦”,柯韵伯则以此与栀豉汤、白虎加人参汤证为“阳明起手之法”。现谈谈个人看法,供同志们参考。归纳《伤寒论》中阳明病篇、少阴病篇关于猪苓汤证的原文,其症状为: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  相似文献   

20.
附子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三条,一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论·少阴病篇》)的第304条和第305条,一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以下简称《金匮·第二十篇》)的第3条。这三条原文,从表面上看,前两条为外感病而设,后一条为内伤杂病而立,但仔细探究,可以发现,它们三者之间有着深刻地内在联系,兹剖析如下。一、原文解说《伤寒论·少阴病篇》第304条说:“少阴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