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匮要略》中阐述脾胃病治疗的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可归纳为温、通、清、和四法,代表方有大、小建中汤,大、小承气汤,泻心汤类等.深入研究仲景的脾胃病治疗思想,对于指导脾胃病的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唐宋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各方。方法:分析唐宋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和胃、补中、疏肝、宣通、开郁、补肾、分利七法并结合不同证型的患者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唐宋教授治疗脾胃病治法全面,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单兆伟教授运用升降出入法治疗脾胃病经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脾胃病多由转输运化失职,气机升降失司所致,常与肺的宣发隶降和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调理脾胃升降就成为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原则与重要手段。依此治疗久泻、便秘、呃逆等取效快捷。  相似文献   

4.
脑为髓之海,脑髓脑脉融为一体,凡有关神志思维、感情感觉、运动记忆等均属于脑髓的范畴;先天肾气、后天脾胃化生的气血津液以及精与神共同供养脑髓的高级功能。脾胃升降失常,脑中清阳之气不展,痰浊湿邪蒙蔽往往发为脑髓病。脾胃是气血升降之枢纽,脾为湿阻,清阳不升是脑髓病主要病机。益气聪明汤为东垣创制方,主治饮食不节,劳倦所伤,脾胃不足,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昏目翳,视物不清;吾临证治疗脑髓病常用益气升清降浊法,调理气机升降之枢纽,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之脑髓病颇有效验。  相似文献   

5.
脾胃病中医治疗方法之我见湖南省安化县人民医院(413500)蒋再轶主题词脾病(中医)/中医药疗法,胃病(中医)/中医药疗法,中医治法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脾胃疾病的治疗。颇有收获,兹特论述于下,不当之处,尚祈同道斧正。1寒热杂投脾胃疾患虽多,但用八纲辨...  相似文献   

6.
李东垣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大倡脾胃之重要,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为健康之本,脾胃内伤,元气衰惫则百病由生。治疗上常用甘温药物顺其升发之性补益脾胃,创制补中益气汤等名方;同时重视用针灸调补脾胃。然而,这一点却鲜为人知。鉴此,笔者根据李果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著作,对其补脾之针灸用穴,治法,作一初步探讨。1.补土伸元气法:取足阳明胃经合土穴足三里,采用推而扬之的针刺补法,以伸展、充实脾胃下陷之元气。《脾胃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中说:“皆先由喜、怒、悲…  相似文献   

7.
总结朱生樑治疗脾胃病经验。据脾胃的生理功能特点,结合海派中医丁氏内科流派学术经验提出"通""化""宣""平"辨治脾胃病观点,"通"指运用"通法"调理脾胃,"化"指运用运化、制化之法调理脾胃,"宣"指运用宣化悦脾、宣畅气机和宣降和胃调理脾胃,"平"指遣方用药平正轻灵、平和如衡、以平为期。在治疗中时刻顾护胃气,以胃气为本。  相似文献   

8.
罗栓主任临床辨治老年眩晕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铨主任医师是云南省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导师,近40余年的行医生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长于辨证,精于用药,对老年眩晕的治疗颇具特色。笔者有幸随师诊治,深受教益,现将罗主任对此病的辨治思路介绍于下。1病因病机的认识老年眩晕的病因总属脏腑功能受损,气血阴阳失调所致。常见正气亏虚,尤以肝肾阴虚和脾胃气虚为主。病理因素为肝风、痰火、血瘀上扰清窍,头窍受扰而发本病。本病病位在脑,以脾胃肝肾功能受损密切相关。本病病机多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本虚以肝肾阴虚,脾胃气虚较为多见,标实多为发病初期或年岁不甚老者,…  相似文献   

9.
隗继武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从事临床、教学、科研近50载,经验颇丰,擅长诊治脾胃病,对和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运用有独到见解。和法为中医八法之一,它不同于汗、吐、下三法的专事攻邪,又不同于补法的专事扶正,旨在“调和”。如戴北山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有幸跟师学习数载,获益匪浅,现将隗老师诊治脾胃病中运用和法的辨治思路及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清代吴中多出名医,善于总结经验,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大量的理论与医案专著。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吴医汇案》治疗脾胃病的验案,总结陈少霞、杨寿山、鲍竺笙三位吴中医家的临证组方思路,为临床脾胃病治疗提供有益借鉴。吴中医家陈少霞根据脾胃虚弱,脏腑功能失调病机,温清并用,扶正祛邪治疗脾胃病。杨寿山尤善以健脾和胃,培固后天之本,辅以醒脾祛湿为法。鲍竺笙注重审症求因,运脾燥湿,滋水涵木,交通阴阳。吴中医家治疗脾胃病过程中并非一味重用滋补建中之法,而是攻补兼施,以健脾益气为主,兼顾醒脾化湿、滋阴和胃、协调阴阳等多法,他们的辨证思路与用药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膏脂"由水谷化生,为津液精髓,"三焦气化"为膏脂主要运动形式,布散周身脏腑。脏腑功能失调,膏脂过剩即"脂凝、脂结",易助湿增痰。三焦乃膏脂生成、输布、消耗及排泄枢纽,脂代谢紊乱病位。分别从"脾、肾、痰、瘀"辨治脂代谢紊乱,均为对三焦气化失常中某一发病环节的侧重,可取得一定疗效;三焦气化失常则为对"脂凝、脂结"病理机制更为全面的概括,"通利三焦"最能综合涵盖从"脾、肾、痰、瘀"辨治,为调脂方法高度概括。三焦学说与脂肪组织及内分泌功能极其相似,参与调节糖、脂、能量代谢。中药治疗血脂异常已取得良好效果,病理生化作用得到证实,可减少内源性脂质合成,提高脂蛋白酶活性,调节脂类在体内代谢,促进脂质再分布和排泄,抑制外源性脂质的吸收,降低胰岛素抵抗,抗脂质氧化损伤,改善血液流变性,促进脂质排出,影响血脂相关基因表达等,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山楂、何首乌、决明子,均具有"通利"特性,反映通利三焦调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沈氏女科学术流派在临床中注重辨别"气水血",规定了在涉及气、水、血三层次病机中的用药原则:治疗要分先后,宜先治气、治痰饮;用药要分层级,以防药过病所和药不及病;注重虚实补泻,即勿伐无过,勿补实邪.  相似文献   

13.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4.
<正>同志们,我想讲这么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关于中国保健品产业。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但是保健品作为一个产业来讲,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20多年来,我们的保健品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  相似文献   

15.
中药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上下内外的几种趋向,这种趋向是和疾病表现出来的趋向相对而言的.升降浮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药物作用的趋向上对中药功效的形象概括.中药升降浮沉具有固有性、特殊性、双向性、不显性和可变性.指出,炮制与配伍是改变升降浮沉的重要因素;有些药物功效表现出两方面作用趋向,既可升浮,又能沉降.正确、全面地认识中药升降浮沉对于临床合理、高效地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华佗夹脊穴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华佗夹脊穴(简称夹脊穴),从古至今备受历代医家重视,其临床治疗范围广泛,疗效卓著,且针刺安全.为更好地探讨其作用机理,笔者通过对夹脊穴的源流与定位的认识,拟从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角度阐述夹脊穴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辨病脉证并治"是仲景对疾病"逐级分类"的治病模式;指出"病"的等级高于"证","辨病脉证并治"的高明之处在于重视疾病分类中的等级概念,是仲景智慧的体现;论述了"辨证施治""辨证论治"提法的由来和本意;强调现代的"辨证论治"已远离仲景"辨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分析了中医脉学的现代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与过度强调"辨证论治"有关,并介绍了作者在脉学研究方面的工作;最后论述重提"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健康发展的拐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方言的角度理解“旋杯、旋盘”,提出“旋杯、旋盘”为“扁陀螺”之说,并从训诂学、历史背景、药物与症状的合理关系以及佐证几个方面加以论证。“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盘”可以理解为心下胃脘部位痞硬坚满,出现如盘样大小的块状物,边缘触摸起来有扁陀螺样的厚度与光滑度。此释更好说明腹中之块边缘规则,边界清楚.表面平整光滑,支持痰饮独立致积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浅谈《内经》“秋、湿、咳嗽”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 《光明中医》2010,25(3):355-357
本文探讨《黄帝内经》中《素问》、《灵枢》有关四时感邪伏而发病的三处"湿"字意义。从历代医家对此三处"湿"的理解入手,并从其本身之义、气候、病理、内经经文解释等方面对"湿"字进行考证,提出三处"湿"已经包括了燥的内容,并认为应符合临床为根本理解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