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凉膈散由大黄、朴硝、黄芩、连翘、栀子、淡竹叶、薄荷、白蜜、甘草组成 ,有泻火通便 ,清上泻下之功。笔者临床灵活运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 ,疗效满意 ,举例如下。1 疱疹性口炎男 ,45岁。高热口唇疱疹 5 d,经抗感染、对症治疗 ,体温在 37.2℃~ 38.1℃之间 ,口角、唇周、齿龈、舌及颊黏膜疱疹 ,密集成簇 ,大便干结 ,小便黄赤。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数。证属热邪内盛 ,循经上攻于口 ,下壅肠道。治当清上泻下。处方 :大黄 5 g,黄芩1 0 g,栀子 6g,连翘 1 0 g,薄荷 5 g,牛蒡子 1 0 g升麻 1 0 g,淡竹叶 1 0 g,甘草 5 g。水…  相似文献   

2.
以“辛味宣壅”之法为理论基础,谨守病机探究辛味药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中医学认为“壅”是抑郁症发生的关键病机,即郁、痰、瘀、火、虚,虚实夹杂;“辛”味属阳而性最动,宣通之力较强,能散壅滞;“宣可去壅”即采用宣散之法疗壅滞之病,是契合抑郁症病机的治本之法。  相似文献   

3.
“消者,去其壅也”。邪气留止、聚而不去,则变生以壅积为特征的病证。如宿食、瘀血、水湿、热毒等壅积为患,则癥瘕积聚,疮痈肠痈、痰饮肿胀等疾由生。故凡能去此诸邪之壅者,即可谓之“消”。《金匮要略》素称之为杂病论治之宗,八法无不赅备,虽未明言“消”,但就其论治已见消法之运用特色,兹简述于下。一、去瘀血之壅瘀为凝聚不散之血。瘀血壅滞,则因其所阻部位不同,导致不同病证。1.化癥:癥为有形之积,常因瘀血壅积而成。欲化其癥,必先  相似文献   

4.
李洁生为我市名老中医,从事临床60余年,学验俱丰,选方遣药颇具特色。现介绍李师治疗齿龈病经验如下。一、辨证注重经络,善用引经药李师认为,齿龈病缠绵反复,临证如能注重经络,善用引经诸药,有助于提高疗效。早在《内经》中即有“夫齿者,肾之标,骨之余也”、“...  相似文献   

5.
刘清福 《陕西中医》2007,28(10):1410-1411
笔者师其法,应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小儿因过食寒凉所致口唇疱疹、呃逆、虚寒牙痛,取得满意疗效,举例介绍如下。1口唇疱疹张某,男,6岁。2004年7月18日初诊。患儿口唇疱疹近月余,影响饮食及睡眠,曾多次经抗炎、补充维生素及清热解毒等治疗,诸症反加重而来诊。诊见:疱疹环绕口唇  相似文献   

6.
“气”是祖国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气”是辨证施治的主要手段之一。前人有“跌打损伤之证,当从血论”之说,但历代医家亦非常重视理气。家父谢少连屡有“治伤不理气,非治伤上工”之训,笔者亦有所体会,今不避拙劣,提出商讨。凡损必伤气机疗伤须知治气“跌打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忽然内挫,必气势之震,震则激,激则壅,壅则气之周流一身者,忽因所壅而聚在一处,……气凝在何处,则血亦凝在何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说:“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林亿等注曰:“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刘乃进……。”对此二节原文之“肺痈”,在多数注本里,如《医宗金鉴》、《金匮要略直解》、《金匮要略心典》、《金匮要略浅注》等作肺痈病解。少数注本如《金匮要略今释》、《金匮要略语译》等作肺壅解,近年李今庸教授又析为肺壅。然而近代教材如《金匮要略选读》、《金匮要略讲义》等仍释为肺痈病。故确有重新商榷之必要。现试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足属本虚标实之证,气阴两虚是其基本病机,脾肾虚弱是本病主要病理变化,瘀塞毒壅是糖尿病足的中心环节。对糖尿病足的辨治提出“五脏柔弱,内热薰蒸,伤津耗气,血稠液浓,瘀塞毒壅”的病机新理论。  相似文献   

9.
肺胀一病,多由久患咳喘不愈,复感外邪使痰饮壅遏,脏气亏虚,气滞血瘀。出现以咳喘、胸中烦闷、口唇指甲青紫、颜面暗晦为主证的病变。  相似文献   

10.
鼓胀,属西医肝硬化腹水一类疾病,本病多与长期情志失调或饮食失节有关,致使肝脾肾三脏功能彼此失调,脏腑功能日渐虚损,虚者愈虚;气血水壅结腹中,结而不散,实者愈实,终成鼓胀。本病病机主要为肝脾肾三脏俱病,气血水淤积于腹内。故《素问》论此病病机谓:“浊气在上”;喻嘉言则直云:“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水停”。由于气血水三者形成和淤积过程有先后、主次之区别、故鼓胀临床又有气鼓、血鼓、水鼓之名异。本病由于病机复杂,正邪虚实交 错,脏腑虚损、邪实壅  相似文献   

11.
小儿肺炎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由病毒、细菌、支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祖国医学属于“咳喘”“肺痈”范畴,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为主要症状。重者可见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  相似文献   

12.
大黄廑虫丸辨证治疗视神经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伟光 《吉林中医药》2010,30(5):396-397
视神经炎病机虚实夹杂,脉络阻塞,目系窍道闭塞,壅遏通光之瘀证贯穿其病程中。而大黄麈虫丸功能活血破瘀,通经消痞,针对视神经炎“内有干血”之病机,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浅谈阴阳毒     
贾晓林  胡正刚 《新中医》2007,39(7):95-96
阴阳毒出自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诸医家多认为,阴阳毒为感受疫毒,侵入血分的病证。其中阳毒因热壅于上,以面赤斑斑如锦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男,77岁。就诊日期:2021年1月23日。主诉:反复口周疱疹1个月,加重3 d。现病史:1个月前劳累后出现口唇红肿,灼热不适,随后口周出现红斑、簇集性疱疹,自觉皮肤烧灼刺痛,夜间加重,曾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单纯疱疹”,予以抗病毒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后有所缓解,但易反复,症状时轻时重。3 d前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再次出现,  相似文献   

15.
《血证论》中曰:“人身气道,不可壅滞,内有淤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须知痰水之壅由淤血使然,但去淤血则疾水自消”.《丹溪心法》中曰:“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疾挟淤血碍气而病”.故喘咳与淤血常常相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称之为“瘟毒发颐”,“痄(?)”,“蛤蟆瘟”。其病因病机乃瘟毒壅遏少阳之络,郁结于腮颊而致。本病轻、重情况比较悬殊。轻者只见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大或疼痛,旬日乃愈。重者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治疗冻疮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冻疮古称之为“涿”,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当时已记载有外洗、外敷、按摩等多种外治方法。隋《诸病源候论》始称其为“冻疮”,“烂冻疮”,并阐明其病因病机:“严冬之月,触冒风雪寒毒之气,伤于肌肤,气血壅涩,因即涿冻,赤疼痛,便成冻疮。”此后,有关文献多沿袭此说,且以外治法为  相似文献   

18.
邱健主任医师是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全国基层中医特色重点脾胃病专科的学科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37年,擅长治疗脾胃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病,精研医术,善用经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运用升降散论治外感热病有独到的见解,认为“郁热”之病机贯穿于外感热病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可单纯因感受淫邪致郁,也可因内生之“郁热”外合六淫之邪而发病,遵循“火郁而发之”,崇尚升降散治以透发郁热、升清降浊,和气机,调卫气营血,和三焦,临床遵循“辨病+辨证”原则,以升降散为基础方随证治之,主要分为卫分热毒证、邪犯少阳证、肺热壅盛证、阳明热盛证、营血热盛证、湿热壅盛证六型随证加减,并注重因势利导,兼顾脾胃,调理饮食,顾护阴津,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双相情感障碍属于中医学“狂病”“郁病”“癫证”等范畴,主要与先天素禀、气候环境、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有关,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阴阳失衡,气血不畅,虚实夹杂,乃发为本病。纵观本病,病理因素不外乎“气、火、痰、瘀、虚”,各病理因素可单独致病,亦可夹杂致病,实证多与肝郁、痰火、瘀阻相关,虚证多与肾虚、心脾两虚有关。临床根据病性虚实,可分别采取“气郁者调之、火亢者清之、痰壅者化之、瘀阻者通之、虚者补之”的治疗思路。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0.
胸壁损伤后痛觉非常明显,且缠绵放散,久治不愈。根据胸壁损伤的症状与中医气滞表现非常符合。《杂病源流犀烛》说:“忽然闪挫必气为之震,震则激,激则壅,壅则气之周流一身者,忽因所壅而聚一处,气凝则痛。”患者伤后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疼痛,或游动走窜。重者气短声微,不能侧卧。从气治确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