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骨科骨折患者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成立品管圈组织、确定品管圈主题、制定品管圈活动计划,对骨科骨折患者护理服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对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的相关指标评价。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骨科骨折患者护理落实率及基础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品管圈应用到骨科骨折患者护理服务中,有利于患者基础护理的落实和基础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提高,值得临床科室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骨科老年患者跌倒中的应用。方法:根据2013年厦门市某中医院骨科老年患者跌到发生率及情况,针对骨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的原因,自发自愿成立品管圈组织,设定目标,明确品管圈主题,制定品管圈活动计划,实施整改措施,并对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患者跌倒率进行比较。结果:2013年1~12月骨科住院患者总623人,跌倒发生例数15例,跌倒发生率为2.41%。2014年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旨在降低骨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2014年1~12月骨科住院患者698人,跌倒发生例数为9例,跌倒发生率为1.29%,两者跌倒发生率相比较χ2=8.175,P=0.03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降低了骨科住院患者跌倒发生,为高危患者提供了安全保障,提高了安全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预防七叶皂苷钠致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6月起进行品管圈活动,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降低七叶皂苷钠致静脉炎的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对骨科患者静脉输注七叶皂苷钠致静脉炎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制定改进措施,并将活动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品管圈实施后前七叶皂苷钠致静脉炎发生率降低至8.33%,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有效降低了骨科患者中七叶皂苷钠致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骨科住院病人满意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品管圈活动用于骨科病房,分析引起病人满意率不高的原因,拟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病人满意率明显升高,由活动前的86.90%上升到97.30%。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巩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可降低医患纠纷,提高病人满意率,提升医院形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的品管圈活动在ICU病区药品管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运用PDCA循环管理,确立"提高ICU药品使用安全核查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把握,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及拟定对策,持续质量改进。比较分析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病区药品管理缺陷发生率和医护人员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ICU病区药品管理缺陷发生率显著低于开展前(P0.05);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我科医护人员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开展前(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的品管圈活动运用于ICU病区药品管理可显著降低药品管理缺陷发生率,提高药品安全管理效果和医护人员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中风患者便秘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开展以"降低中风患者便秘发生率"以主题的品管圈活动,选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把握现状、设定目标、分析原因、拟定对策、实施及评价效果。结果:品管圈活动后,中风患者便秘发生率由46.0%降至34.4%;同时,品管圈小组成员解决问题的信心、团队合作精神、服务理念、护理专业知识、与患者沟通能力均得到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中风患者便秘发生率,提高护理团队的综合能力,提升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升骨科低年资护士专科培训的有效性。方法:把26位骨科低年资护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品管圈活动组(13人,在培训期间开展品管圈活动)与常规培训组(13人,以常规的形式进行培训)。结果:品管圈活动组的专科理论、操作考试成绩及病人满意度明显比常规培训组优秀(P0.01),缺陷发生数有一定的降低。结论:在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中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提高低年资护士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进而改善护理安全性与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骨科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成立品管圈,选定品管主题,制定活动计划,对骨科患者术后功能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确定对策,实施并检讨,对品管实施前后相关指标进行评价。结果:通过品管手段能明显提高骨科患者功能锻炼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品管圈作为一个管理工具,应用到骨科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中效果显著,在临床护理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骨科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完成率的因素,促进骨科患者术后早期积极参与功能锻炼,缩短住院时间,节约住院费用,提升满意度。方法科内12人组成品管圈小组,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骨科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完成率进行改进。结果 QCC活动后,患者术后早期对功能锻炼的完成率由活动开展前的72.9%提高至应用后的90.55%。结论通过推行"品管圈"活动,有效提升了骨科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完成率,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让患者满意,让护士满意,让社会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者给药错误发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北仑区人民医院护理部于2015年3月~2016年12月实施了品管圈活动。首先成立品管圈,按品管圈活动的十大步骤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和处置,最后通过开展开题报告、中期评估和结果发表等形式,进行过程评价和管理,衡量指标为错误(例/季度)。分析发生错误原因,制定改进方案。根据护理缺陷和事故管理制度对29例给药错误进行了定性。结果:品管圈活动前住院患者给药错误发生(例/季度)为7.25(例/季度),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给药错误率为2.33(例/季度),降低了4.92(例/季度)(P0.05)。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各种给药差错的发生,保证了用药安全,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总之,实施品管圈有利于降低住院患者给药错误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于临床实践中带教差评数的影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方法:成立品管圈,运用PDCA循环方法,确定"降低临床实践中带教差评率"为主题,逐步开展品管圈活动步骤,进行效果分析。结果:通过7个月有序的品管圈活动,使临床实践中带教差评率由改善前的68.9%降为改善后的28.7%。结论:品管圈活动对于降低临床实践中带教差评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白细胞滤除在临床输血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输血治疗的患者在滤除白细胞与未滤除白细胞输血反应率进行比较,观察滤除白细胞输注法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1032例输血患者的输血反应率进行统计,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来分析自细胞去除和红细胞回收情况,并且比较去除白细胞组与未去除白细胞组发生的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结果:滤除白细胞前的输血反应率为0.6%,滤除白细胞后的输血反应率为0.16%。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经过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制品能显著降低非溶血性反应率,运用去除白细胞输血疗法,可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使白细胞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降至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配制还原型谷胱甘肽药液残留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遵循PDCA循环方法,以"降低配制还原型谷胱甘肽药液残留率"为主题,进行现状调查,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进行效果分析。结果:品管圈活动使配制还原型谷胱甘肽药液残留率由改善前的28.84%降低至改善后的7.59%(P=0.000)。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配制还原性谷胱甘肽过程中的药液残留率。  相似文献   

14.
便秘是是骨科卧床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病因较为复杂,骨科卧床患者因为特殊的原因,卧床时间长,伤口疼痛等原因,导致生活方式和排便方式的改变,多数患者会出现便秘,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对骨科卧床并发便秘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观察护理前后便秘症状及大便性状情况,给予评分量化比较.结论:对骨科长期卧床病人进行有效的护理,采用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指导,能有效的解决便秘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介入的影响。方法:166例髋膝置换术后患者平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不实施品管圈主题活动,观察组实施品管圈主题活动,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早期康复介入率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髋膝置换术后患者开展早期康复介入品管圈主题活动能及时指导患者正确康复,使患者具备康复理念和功能恢复锻炼常识,对术后临床护理和患者出院后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静脉麻醉药抑制止血带引起的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术中需止血带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5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5例),对照组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治疗组用右美托咪定、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术中止血带相关性高血压出现时间及发生率、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和术后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止血带相关性高血压出现时间早于治疗组,止血带相关性高血压发生率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对照组平稳。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静脉麻醉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止血带引起的血压升高并降低止血带相关性高血压发生率,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敷贴防治阿奇霉素消化道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因"感染"单纯采用阿奇霉素治疗的36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180例予"阿奇霉素粉针剂"治疗,治疗组180例予"阿奇霉素粉针剂+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的例数,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在开始治疗的第1天、第3天、第6天血清中C-反应蛋白量。结果:治疗组无反应、轻微反应、中度反应、重度反应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不良反应率为35.6%,治疗组为8.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治疗第1天血清C-反应蛋白量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第3天、第6天时血清C-反应蛋白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能有效预防阿奇霉素导致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同时能降低血清中C-反应蛋白的量,从而降低机体的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中药针剂的不良反应(ARD)原因,提出护理防治措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对4种针剂所引起的反应分为:发热反应,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依据不良反应的具体表现进行归类。逐例分析查找原因,并提出护理预防措施。结果:本组800例静脉滴注中药针剂,36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发热反应12例,毒性反应7例,过敏反应9例,特异质反应2例,发热伴过敏反应6例。结论:中药针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复杂,且无特异性拮抗剂,加强中药针剂围输注期的护理及预防,可以及时发现、处理其不良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药源性损害,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口服中药汤剂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所出现的19例由于口服中药汤剂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其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其中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的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治疗均在停药之后,对症治疗即可。结论:口服中药汤剂可导致不良反应,只有坚持辨证治疗,熟悉药物疗效,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才能有效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19例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重症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重症病例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78~2011年国内医学类科技期刊报道中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所致严重不良反应病例19例,进行病例分析。结果:葛根素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重症病例以过敏性休克为主,多数病例在发生严重反应之前已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结论:使用葛根素注射液时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对已出现轻度不适反应者切忌继续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