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艳  陈静 《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1):20-20
头臂综合征又称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是脑内盗血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使锁骨下动脉近心端狭窄或闭塞所致。临床上多表现为上肢出现类似下肢的“间歇性跛行”及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笔者采用针灸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是指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近心端发生狭窄或闭塞,引起同侧椎动脉血流逆行流向锁骨下动脉远端,从而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产生的症候群[1]。本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头晕、视物模糊、复视、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晕厥等症状;患侧上肢也可出现感觉异常、无力、皮肤苍白、发凉、消瘦、麻木等[2]。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该病应属中医学"眩晕"范畴。SSS的内科治疗主要是针对动脉硬化及动脉炎的相应治疗,而外科治疗多以血管内介入为主[3]。  相似文献   

3.
应用介入技术完成动脉内导管药盒系统植入 ,选择锁骨下动脉 ( Subclavian Artery,以下简称 SCA )穿刺插管为最佳路径。但因 SCA穿刺技术难度较大 ,且有一定危险性 ,严重阻碍了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就此项技术操作的有关事项及并发症的预防问题略作介绍 ,并与同道交流如下。1 解剖要点SCA左侧起于主动脉弓 (左侧便于导管超选 ,为常用穿刺侧 ) ,右侧起自头臂干。穿行胸廓出口 ,经锁骨下续于腋腔。胸廓出口在颈根部 ,前为胸骨柄 ,后为第 1胸椎体 ,两侧为第 1肋。其中心标志是前斜角肌 ,呈扁带状 ,以细腱起自第 3~ 6颈椎横突前结节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6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包括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及无名动脉的内径、内膜、血流方向及速度,观察动脉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及原因。结果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大动脉炎。左侧锁骨下动脉盗血发生率较右侧高。部分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0例,完全型6例。结论二维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可以明确诊断多数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病因及病变部位,并能对盗血程度进行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首选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安全有效方法。方法:对1例左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管造影数字减影(DSA)确诊,采取经皮血管内成型术和支架置人术,术后积极随访观察。结果:随访6个月,患者左椎动脉正向血流,血流速度正常,临床症状稳定,无复发。结论:经皮血管内成型术和支架置人术及术后积极随访观察,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头臂综合征又称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是脑内盗血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使锁骨下动脉近心端狭窄或闭塞所致。临床上多表现为上肢出现类似下肢的“间歇性跛行”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笔者采用针灸治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符合《实用神经医学》中头臂综合征诊断标准。经血管造影提示,椎动脉返流及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经颅多普勒检查提示:双椎动脉供血不足。选取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128例,其中男82例,女46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62岁。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对照组56例。2治疗方法2.1治疗组取穴风池、完…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于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SSS)的临床意义,分析锁骨下动脉盗血的不同分期及症状、体征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超声诊断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共27例,均经临床检查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诊。二维超声显示无名动脉、锁骨下动脉、颈动脉、椎动脉的内膜及内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血流方向及速度。结果引起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病因:动脉硬化23例,大动脉炎4例,其中早期盗血3例,部分盗血9例,完全盗血15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明确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病因、病变部位及盗血程度。  相似文献   

9.
<正>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是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在椎动脉起始处近心段狭窄或闭塞,由于虹吸作用(盗血)引起患侧椎动脉中血流逆行,供给患侧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患侧上肢的缺血症状[1]。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动  相似文献   

10.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系主动脉弓分支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 ,约占人口的 0 .5%。这一异常是右锁骨下动脉不是发自无名动脉 ,而是起源于左锁骨下动脉起部之后的主动脉弓或降主动脉。经食管后方斜形到右侧 ,对食管有一定程度的向前推移。本病极易与食管癌相混淆。笔者回顾分析本院自 1985年以来 15例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 X线表现 ,旨在提高与食管癌的鉴别。1 临床资料本组 15例 ,男 9例 ,女 6例 ;年龄最小者为 32岁 ,最大者为 6 4岁 ,平均 54岁。 50岁以上 11例 ,占73.3%。 1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 ,其中进行性加重者 4例 ,咽部异物感或进…  相似文献   

11.
前斜角肌综合征是由于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于前斜角肌,使锁骨上窝部臂丛和锁骨下动脉的神经血管束,在经过第一肋骨上缘部或神经根自椎间孔发出,经过颈椎横突的前侧,受前斜角肌压迫而产生神经血管的压迫症状,名为前斜角肌综合征.  相似文献   

12.
何庆勇  唐玉秀  张吉 《中国针灸》2007,27(5):344-344
无脉症为一种罕见疾病,多见于青年女性,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左右。该病病因不明,发病机理不清楚,多数医家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内分泌异常及遗传等因素有关,主要病变位于主动脉弓和从它发出的动脉,如无名动脉、颈总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等。笔者采用针药结合治疗无脉症15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锁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多为直接暴力所致,治疗上多采用“8”字绷带外固定或切开复位内固定。因外伤或手术不慎损伤锁骨下静脉,导致严重的出血,如不及时处理会危及生命。。2001—2008年我们治疗了5例因锁骨骨折及医源性因素致锁骨下静脉损伤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颈部血管超声应用临床已多年,但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报道尚较少见.2002年5月-2007年4月,本院对25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颈部血管高频超声常规检查,诊断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7例,现将其影像学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前斜角肌综合征是由于前斜角肌压迫臂丛、锁骨下动脉而产生的一组血管、神经受压的症候群。笔者近几年来采用短刺斜角肌起点横突处的筋结点治疗该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64岁,于2018年9月29日就诊。主诉:左手掌、左前臂皮肤发凉1月余。现病史: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手掌、左前臂皮肤发凉,左上肢乏力,于某三甲医院行颈部血管超声示:左侧锁骨下动脉闭塞,左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Ⅲ期。建议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考虑到手术风险,且术后需终身服用抗凝药物,患者拒绝手术治疗,遂至云南省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刻下症:左手掌、左前臂皮肤发凉,左手掌冷汗出,左上肢乏力,伴头晕、畏寒、大便稀,舌淡胖、苔薄白、边有齿痕,寸口脉左脉未触及、右脉沉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ur-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两种方法诊断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一致性。方法:对105例有脑部缺血症状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DSA检查。结果:1例(0.95%)在DSA术后出现脑梗塞症状,105例患者中,在对210条血管进行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检查时,彩色多普勒与DSA诊断相符合血管有193条(91.9%)。彩色多普勒对正常锁骨下动脉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4%、78.0%、92.9%;对轻度狭窄血管分别为80.0%、97.9%、96.2%;对中度狭窄血管分别为80.0%、98.5%、97.6%;对重度狭窄血管分别为55.6%、99.5%、97.6%;对闭塞血管分别为50.0%、100%、99.5%。结论:彩色多普勒在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上与DSA一致性较好,但对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血管漏诊率较高,必要时还需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18.
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优点是易于固定,能够长期留置,并能通过中心静脉管频繁使用刺激性药物及静脉高营养等,避免长期周围静脉输液引起的静脉炎及静脉血栓,故锁骨下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穿刺和留置不当也易出现并发症.现将1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术误穿锁骨下动脉出现罕见血肿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锁骨下静脉置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ICU患者中的应用,IGU患者病情变化快,在抢救治疗过程中,用药多且复杂,同时常需加强营养支持治疗。锁骨下静脉具有管腔粗大、血流速度快、位置固定等优点,在抢救病人时能快速补液,对血管刺激小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临床输液,提高抢救成功率。危重患者往往循环较差,穿刺难度大,反复穿刺既增加患者痛苦,又延误抢救时机,锁骨下静脉置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点位置的不同对穿刺成功率和失败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需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留置导管的病人376例,采用胸廓平行进针法(Ⅰ组)和改良法(Ⅱ组)各188例进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观察两组穿刺总成功率、一次、二次、三次成功率和失败率。结果:两组间年龄、体重无差异,穿刺总成功率Ⅰ组98.40%、Ⅱ组100%,Ⅱ组明显高于Ⅰ组(P〈O.05),Ⅰ组一次成功率82.98%、二次成功率9.57%、三次成功率5.85%,Ⅱ组无二三次穿刺和失败率:Ⅰ组发生3例穿刺并发症。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的高低、并发症的多寡与操作熟练程度密切相关,但与穿刺点的定位也有很大的关系,作者推荐采用锁骨切迹作为锁骨下静脉穿刺定位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