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研究总结了近10年艾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文献,归纳和整理了艾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机制、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发现艾灸可以减轻慢性肾脏病机体炎症反应、延缓肾纤维化、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干预能量代谢、减少氧化应激和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中医认为艾灸可以温通经络且艾灸疗法具有简便验廉等特点,目前运用艾灸可以改善肾功能,缓解消化道不适及纠正营养不良,体现了艾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良好优势。本研究为艾灸干预慢性肾脏病的靶点及机制研究开拓思路,以期更好地扩大艾灸疗法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检索2005-2014年针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文献,对针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文献归纳显示针灸可以对交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及细胞介质和生长因子的生成等方面产生影响,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中发挥优势。  相似文献   

3.
李洁  赵焕东  杨洪涛 《河南中医》2020,40(8):1288-1291
毒损肾络贯穿慢性肾脏病全程,辛通畅络法是中医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基本法则。辛香通络、活血通络、补虚通络类药物,能散、能行,可畅达三焦,破瘀消癥,搜剔肾络,使周身气机得畅,脏腑气血阴阳得调,逐步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低蛋白血症、高凝高脂状态,减少尿蛋白,缓解乏力、水肿等症状。但目前辛通畅络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观察仅涉及肾病主证,未涉及其他兼证;对中医证型的判定,尚无客观标准;尚无慢性肾脏病的大样本临床对照试验研究,动物及细胞实验研究也停留在分子生物学层面,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蛋白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的报道较少。今后可通过大样本临床观察,利用蛋白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的方法进行补充验证,明确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筛查关键病变基因,探寻药物作用的通路及靶点,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分消走泄法"是《温热论》提出的治疗理念,在中医治病过程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刘光珍教授长期从事慢性肾脏病临床工作,认为湿热贯穿慢性肾脏病始终。本文通过分析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及叶天士分消走泄法的基本涵义,总结刘光珍教授应用"分消走泄"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张大宁教授巧用炭剂治疗肾病的机理与疗效。方法:收集张大宁教授门诊及病房使用炭剂治疗慢性肾脏病病历,观察其疗效。结合古今参考文献,探讨其机理。结果:张大宁教授巧用炭剂治疗慢性肾脏病能够明显改善肾功能,降低蛋白尿,减少血尿。结论:张大宁教授巧用炭剂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及分析浊的定义以及浊邪隐匿性、弥散性、缠绵难愈性、暗耗性、杂合性、驱下性、易阻性、易蒙蔽清窍的特性,进一步认识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以正虚邪伏为核心,深入阐述了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并以因势利导之法为治疗原则,进一步阐述慢性肾脏病的治疗,希望能为中医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内经》肾风理论论治慢性肾脏病。从外风、伏风、内风角度分析肾风之“风”,探讨风邪对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归纳分析慢性肾脏病的证治分型及风药在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深入分析健康教育及健康行为干预在治疗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作用,加强医护人员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及健康干预的认识,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方法:选取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的12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正常服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取健康教育及多项健康行为干预,对照组按医嘱正常服用药物及进行一般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的遵医嘱行为要好,实验组患者对医疗质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对慢性肾脏病患者健康行为的干预,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在预防和治疗慢性肾脏病、防止并发症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成为慢性肾脏病的研究热点之一。中药结肠透析对于慢性肾脏病疗效显著,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慢性肾脏病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的紊乱,而肠道微生态的紊乱也能加速慢性肾脏病的恶化。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可以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起到治疗作用。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中,中药结肠透析与肠道微生态之间在理论上有互通性,其常用灌肠药物被证实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中药结肠透析由中药灌肠发展而来,有研究表明中药灌肠亦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由此我们推测中药结肠透析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而治疗慢性肾脏病,为其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5):102-105
目的:探讨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采用蓉黄益肾解毒汤治疗后血脂的变化及其与血清骨保护素和甲状旁腺激素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的慢性肾脏病患者41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选取同期的123例3~5期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作为试验组,分为3期慢性肾脏病组、4期慢性肾脏病组和5期慢性肾脏病组,均采用蓉黄益肾解毒汤治疗;同时选取41例健康人群作为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5组研究对象的血脂变化、血清骨保护素和甲状旁腺激素浓度。结果:3期慢性肾脏病、4期慢性肾脏病和5期慢性肾脏病的血清骨保护素、甲状旁腺激素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4组研究对象的血脂指标没有明显差异;5期慢性肾脏病与3期慢性肾脏病和4期慢性肾脏病之间的血清骨保护素、甲状旁腺激素浓度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期的慢性肾脏病患者治疗后的血脂变化与血清骨保护素、甲状旁腺激素具有正相关性。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经过蓉黄益肾解毒汤治疗后的血脂变化、血清骨保护素、甲状旁腺激素均得到改善,5期的慢性肾脏病患者血脂变化与血清骨保护素、甲状旁腺激素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病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特征表现为肾功能不全,但在疾病早期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因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使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复杂化致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代谢组学在促进临床诊断、发现疾病治疗新靶点、探索潜在疾病机制等方面显示出越来越大的潜力。慢性肾病相关代谢组学研究表明,慢性肾病与许多代谢物的失调密切相关,如氨基酸、脂质,可被用作潜在生物标记进行开发。该综述从慢性肾病临床诊断研究现状、代谢组学在慢性肾病中的应用、慢性肾病相关代谢物等方面进行总结阐述。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脏病是威胁公众健康的疑难疾病,具有患病率高、致残性高、医疗费用高等特点,若未在早中期得到及时治疗,最终将进展为终末期肾病。众多研究证明中医药辨证组方对肾脏具有确实的保护作用、且安全性良好。本文整理总结了近10年有关中医药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脏病的文献,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新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威胁全世界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病持续进展至终末期肾衰(ESRD),其所需的医疗费用对国家、社会和患者家庭都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1]。故加强慢性肾衰的早期防治十分重要。由于本病病因病机错综复杂,多由虚致实,最后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因此,辨证论治观点各有不同,其法治方药变化多端,临床疗效难以评价,极不利于运用与交流。广西名中医关建国教授认为,脾肾亏虚,湿浊瘀血内阻,是慢性肾衰早、中期发病的主要病机,以培其本、祛其邪为则,以"有、无消化道症状"为纲进行论治,简便易用,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脏疾病慢性。肾衰竭早期的临床疗效,探讨糖尿病肾脏疾病肾衰竭早期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10年9月期间本科室收治的56例糖尿病肾脏疾病慢性肾衰竭早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患者入院时与治疗半个月至一个月后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结果,观察对糖尿病肾脏疾病肾衰竭早期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的疗效。结果通过降糖、降压、渊脂、保护肾功、治疗并发症等治疗措施,2例患者死亡,发生并发症者4例,5例患者血糖、血压、肾功等情况控制不理想,其余45例患者血糖、血压平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肾功能情况良好。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0.4%。结论糖尿病肾脏疾病慢性肾衰竭早期是采取防治措施的有效时期,早期诊断,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防止肾损害,阻止疾病发展至临床蛋白尿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不同分期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可能的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初步探讨不同分期中医症状及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结果:慢性肾脏病1、2期患者以脾肾气虚为主,兼有血瘀。3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可兼有不同程度的阳虚、血瘀证。4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兼脾肾阳虚、血瘀证及湿浊证。5期虚实夹杂,气血阴阳俱虚,阳虚证表现突出,兼挟湿浊、水气、血瘀证。结论: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血瘀证贯穿疾病的始终;本虚证从早期的气阴两虚证,逐渐发展到晚期的阴阳俱虚,标实证以血瘀证、湿浊证为主。  相似文献   

16.
西医将阿尔茨海默病(AD)分为初期、中期、末期,中医根据其临床表现辨证为初期是肝肾亏虚、髓海不足,治以补肾养髓;中期为痰浊阻窍、气滞血瘀,治以豁痰开窍、行气活血;末期为脾肾两虚,治以补肾健脾、益气生精。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成为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其特点为起病隐匿、病情发展迅猛,呈持续性不可逆发展,如不能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则进入终末期肾衰竭状态,只能依靠肾移植或透析来维持生命,并且生活质量差、病死率高。相比较西医疗效不显著,不良反应多等缺点,中医以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独到之处,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体现在缓解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症状、保护肾功能、延缓肾衰竭、防治并发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8.
王丽  王丹 《中医药学报》2011,39(2):45-47
目的:通过运用益肾汤治疗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临床研究,观察益肾汤治疗早中期CR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辨证为脾肾两虚湿浊阻滞型的早中期CRF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肾汤加减;对照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尿毒清颗粒,2组均以1个月为1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显效率60.0%;对照组总有效率66.7%,显效率33.3%,组间比较,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肾汤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肾功能,从而使肾功能得到很好地保护,能有效的延缓CRF的进展速度。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衰竭(CRF)是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肾功能呈慢性进行性不可逆损害,最终导致肾功能完全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对于CRF的治疗,早、中期以延缓或逆转病情的进展,防止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发生为目标,而ESRD一旦发生就要以肾脏替代治疗为主,目前随着透析与肾移植技术的不断发展,使ESRD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生活质理得以提高,但仍然存在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费用昂贵,移植条件受限等诸多问题。中医药非透析期治疗在干预CRF进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且治疗本病的疗效在不断提高,日益受到国内外肾脏病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因此,发挥中医特色,寻求治疗早、中期CRF的有效方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黑地黄丸是目前临床运用治疗CRF的有效方剂,有一定的临床研究基础,在改善CRF患者肾性贫血、骨病、营养不良、内分泌与脂质代谢紊乱、微炎症及残余肾功能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黑地黄丸治疗CRF也有广泛的实验研究,通过对5/6肾切除慢性肾衰大鼠的实验研究发现黑地黄丸通过抗炎、抗纤维化、抗氧化、修复免疫炎症损伤、调节激素代谢紊乱、影响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等调控机制,延缓肾衰大鼠肾纤维化进程,有效保护大鼠肾功能。该文综述黑地黄丸对CRF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脏病临床试验的替代终点与中医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随着时间的迁延而不断进展,临床治疗的评价主要是观察肾功能减退速度和终末期肾衰竭的发生。为了使试验得以进行,需要引出“替代终点”,即:以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药物治疗以及其他科学证据为基础,用于代替临床终点(结局)的生物学标志,以预测有无临床效益或损害。本文旨在说明替代终点的定义,讨论慢性肾脏病可能使用的替代终点:如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下降、斜率以及结局发生时间分析。通过分析中医治疗慢性肾脏病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疗效观察方法需要改进,主要是引入替代终点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