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3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54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螺旋状带蒂膀胱肌瓣输尿管成形术治疗长段( >20 cm)输尿管缺损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螺旋状带蒂膀胱肌瓣输尿管成形术治疗5例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合并结石,行输尿管镜下碎石术操作过程中因套篮取石或碎石后退镜等发生的长段输尿管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5例患者中男3例,女2例;年龄37 ~59岁,平均48岁;左侧4例,右侧1例.其中输尿管黏膜全程撕脱2例,自肾盂至膀胱连接处输尿管完全离断3例;缺损长度21~25 cm,平均22cm.5例均急诊行螺旋状带蒂膀胱肌瓣输尿管成形术,同时行患侧膀胱腰大肌固定,成形输尿管内置7F双J管,新建输尿管平均长度22 cm. 结果 5例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h,平均1.5h.术后成形输尿管旁引流管第3天拔除4例,1例因漏尿于术后第10天拔除.5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周复查血肌酐和尿素氮指标正常,术后8周在膀胱镜下安全拔除双J管.1例术后6个月复查时发现手术侧轻度肾积水及输尿管轻度扩张,但总肾功能正常;4例随访2~4年未见明显异常,IVU检查显示手术侧成形输尿管形态均正常,显影良好. 结论 螺旋状带蒂膀胱肌瓣输尿管成形术是长段输尿管损伤修复的理想术式,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3.
4.
文题释义:快速成型:是一种材料加工方法,它是在现代CAD/CAM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数控技术、精密伺服驱动技术及新材料技术的基础上集成发展起来的。不同种类的快速成型系统因所用成形材料不同,成形原理和系统特点也各有不同,但基本原理都是“分层制造,逐层叠加”。 聚乳酸:是以乳酸为主要原料聚合得到的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以及延展性,但其机械强度不足,且降解后会产生酸性代谢产物,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常与其他一种或多种生物材料复合使用,以增强骨生物活性或生物力学强度。 背景:将多聚物材料与生物陶瓷材料复合制成有机/无机复合三维支架材料,可赋予支架骨传导所必需的理化特性,同时强化材料的力学性能,但大多数骨替代材料无法预防缺损部位的感染。研究发现由于镁的降解可产生局部碱性环境,使镁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目的:探讨含镁多孔支架材料的体外抗菌活性和细胞相容性。 方法:应用低温快速成型技术制备聚乳酸/β-磷酸三钙/镁多孔支架材料,其中β-磷酸三钙与镁的质量比分别为2∶1和1∶2,分别设为PTM(2∶1)组、PTM(1∶2)组;同时应用低温快速成型技术制备聚乳酸与聚乳酸/β-磷酸三钙多孔支架材料,分别设为P组、PT组。检测4组支架的表面形貌、孔径、孔隙率及压缩模量。将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35923)接种于4组支架表面24 h,通过涂板计数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材料的抗菌活性。将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分别与4组支架材料共培养,通过CCK-8法分析材料对细胞黏附和增殖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①4组支架材料表面都形成相对均匀的多孔结构,4组支架间孔径大小和孔隙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PTM(2∶1)组和PTM(1∶2)组压缩模量明显高于P组、PT组(P < 0.05),PTM(1∶2)组明显高于PTM(2∶1)组(P < 0.05);③涂板计数实验显示,PTM(2∶1)组、PTM(1∶2)组菌落形成单位明显低于P组、PT组(P < 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培养6 h,PT组、PTM(2∶1)组、PTM(1∶2)组黏附细胞数量多于P组(P < 0.05),PTM(2∶1)组和PTM(1∶2)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培养1 d时,仅PT组细胞增殖优于P组(P < 0.05);培养4,7 d时,PT组、PTM(2∶1)组、PTM(1∶2)组细胞增殖均优于P组(P < 0.05),PTM(2∶1)组和PTM(1∶2)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⑥结果表明,聚乳酸/β-磷酸三钙/镁多孔支架材料不但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而且具有优良的细胞相容性和一定的抗压能力。 ORCID: 0000-0002-3367-674X(马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越来越多的证据对过去所公认的硝酸甘油的作用和临床应用概念提出了异议。按照旧的传统,硝酸甘油由于其低血压效应,在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是禁用的,在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的治疗中也无地位。然而,新近的研究提示,硝酸甘油的用途可能远远超过已往  相似文献   
6.
中药辨证治疗中重度慢性乙肝临床疗效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按照循证医学方法观察评价中医辨证用药与常规用药治疗中、重度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03年我院中医科所有慢性乙肝住院患者89例(中度57例,重度32例)作为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按分层随机的原则选择同期本院传染科慢性乙肝住院患者89例(中度57例,重度3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ALB、A/G、TBIL、GGT、CHE)、肝纤维化标志物(HA、PC-Ⅲ、Ⅳ-C、LN)、凝血功能(PT、PTA)、腹部B超(MPV、脾厚、脾长、SPV、胆囊壁厚度)等指标.结果:治疗前后两组肝功指标(CHE除外)均改善(P<0.05),其中中、重度乙肝治疗组ALB、A/G、GGT改变幅度优于对照组(ALB:1.72±0.64,1.21±0.85vs1.32±0.57,1.06±0.12;A/G:0.085±0.030,0.105±0.039vs0.036±0.007,0.069±0.034;GGT:-154.14±30.69,-151.06±31.16vs-20.90±7.17,-54.86±20.64,均P<0.05);两组CHE均呈下降趋势,但治疗组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835.08±241.61,-228.95±113.26vs-2488.79±356.73,-765.14±261.90,均P<0.05);治疗组慢性乙肝(中度)患者PT、PTA改善优于对照组(PT:-1.31±0.24vs-0.38±0.18;PTA:11.96±2.04vs5.32±2.58,均P<0.05);治疗组B超胆囊壁厚度减小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其他指标两组无差异.结论:中药辨证治疗的介入对改善中重度慢性乙肝患者肝脏炎症坏死,蛋白合成功能和减轻胆囊炎症方面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院药事管理方法,总结药事管理工作经验,提高医院药事管理的工作水平。方法:回顾我院开展药事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工作经验。结果:我院药事管理组织体系及规章制度逐步完善,提高了医院药事管理工作的水平。结论:医院药事管理面对新的形势,加强其管理水平才能迎接时代挑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尿酸(UA)水平检测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116例为观察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UAP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6例(SAP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2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HCY、Hs-CRP和UA浓度,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血HCY、Hs-CRP和U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UAP组血HCY、Hs-CRP和UA水平均较SAP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HCY、Hs-CRP和UA水平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有相关性,对辅助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体外诱导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s(Mo-DCs),并探讨其功能状态的变化,为寻求病毒性心肌炎的致病机制和新的治疗途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无菌分离18例临床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别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外周血Mo-DCs,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流式细胞分析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比较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Mo-DCs的表型、吞噬能力和表达细胞因子的差异。结果: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外周血Mo-DCs表达较高水平的CD83、CD80、CD86和MHCⅡ,但是吞噬能力下降,并且分泌较高水平的TNFα-(P<0.01)和IL-12(P<0.01),可以更有效地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外周血Mo-DCs处于较成熟功能状态,且表达较高水平的IL-12和TNFα-。进而有可能通过调节T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效应而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结缔组织病(CTD)是一组累及全身多系统、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肺脏受累以间质性肺疾病最多见。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和(或) 细支气管的一组肺部弥漫性疾病,以进行性呼吸困难,X线胸片弥漫性阴影,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降低及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群。ILD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ILD 中有一部分继发于结缔组织病,是一类通过自身免疫反应导致机体损伤的全身性疾病累及肺泡,导致肺间质和支气管周围组织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及纤维组织增生,称为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TD-ILD)。本文旨在总结CTD-ILD的临床特点,从而提高对CTD-ILD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