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2 毫秒
1.
目的研究多梗死性痴呆(MID)患者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变化,探讨头穴丛刺对智能影响的临床机制。方法将60例MID患者随机分为丛刺组和西药组,丛剌组参照大脑各部分的体表映射及针刺的近治原则进行分区,将相应的头穴线进行扩展,以相应头穴为中心进行丛刺。西药组采用哈伯因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CGRP含量,并记录长谷川智力量表(H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经8周治疗后,2组ET含量均降低,而CGRP含量均升高,以丛刺组变化更明显(P〈0.05);丛刺组与西药组HDS、ADL和MMSE评分均有所提高,但丛刺组提高明显(P〈0.05)。结论头穴丛刺针法可能通过降低患者血浆ET水平,增加CGRP含量,提高HDS、ADL和MMSE评分,改善智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治疗多梗死性痴呆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选取60名多梗死性痴呆(MI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分别采用头穴丛刺疗法和哈伯因片治疗。治疗前后测定血浆内皮素含量及HDS、ADL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果:经8周治疗后,两组内皮素含量均有所降低,以针刺组降低更明显,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与西药组HDS、ADL评分均有所提高,且与西药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大幅度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西药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刺可降低MID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而西药组不能。结论:头穴丛刺疗法可改善MID患者的智能,降低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提高HDS、ADL评分,并且可降低MID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对老年性痴呆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AD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口服多奈哌齐,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头穴丛刺,8周后观察两组MMSE、ADL评分和Tau蛋白与Hcy水平。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MMSE、AD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au蛋白、Hcy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够有效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4.
头针对血管性痴呆患者智能量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对脑梗死(CI)所致血管性痴呆(VaD)患者“智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CI所致VaD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和西药组进行观察,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Blesse痴呆量表(BDS)、长谷川痴呆量表(H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的变化。结果61例患者完成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BDS、HDS得分均明显上升,ADL得分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HDS、ADL、BDS、MMSE量表评分差值比较以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CI所致VaD患者的临床智能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联合认知训练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吡拉西坦口服、常规治疗及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认知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头穴丛刺疗法。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CDT、BBS、MMSE评分对两组患者认知障碍程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CDT、BBS、MMSE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2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BBS、MMSE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MMS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D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治疗后MMSE、BBS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头穴丛刺法联合认知训练可改善血管性认知损害程度,从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刘波  唐强  孔妍 《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0):32-34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组和头穴丛刺组,每组各40例。头穴丛刺组采用分区丛刺长留针法,头穴丛刺结合康复组采用分区丛刺长留针结合Bobath为主的方法,均治疗4周。结果:临床观察表明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总有效率达92.5%,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证明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它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配合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门诊就诊先后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法配合针刺双侧八脉交会穴,对照组采用头穴丛刺法配合病侧常规体针,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统计治疗前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比较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治疗组治疗后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Hcy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法配合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相对于头穴丛刺法配合病侧体针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8.
头穴丛刺对脑梗死大鼠海马区微管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对脑梗死大鼠海马区微管蛋白(Tubulin)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50只Wistar大鼠,用改良的Longa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组25只,对照组25只。头穴丛刺组每天行头穴丛刺,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每组于术后1、3、7、14、21天参照Bederson等拟订的标准行行为评分,并处死5只大鼠,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每个时间点海马区Tubulin的表达。实验表明,7、14天时,海马区Tubulin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头穴丛刺组Tubulin表达较对照组明显,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1天2组Tubulin表达均有回落,2组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头穴丛刺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于14天、21天Tubulin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促进脑梗死大鼠海马区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Tubulin。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头穴丛刺针法结合盐酸美金刚片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临床疗效及对BDNF、BACE1水平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3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56例。参照组患者口服盐酸美金刚片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与头穴丛刺。两组分别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MoCA各项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MMSE、ADL和NPI评分变化,血清BDNF、BACE1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视空间和执行、注意力、语言、抽象、命名力、回忆力和定向力评分降低幅度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MMSE评分升高幅度优于参照组,ADL和NPI评分降低幅度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BDNF水平升高幅度优于参照组,BACE1水平降低幅度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针法结合盐酸刚美金片可显著降低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评分,提高智能水平,改善精神状况,降低BACE1蛋白水平,提升BDNF含量,提高生活能力和治疗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OTOreed对脑梗死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已明确诊断的60例脑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即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组,B组即MOTOmed结合康复治疗组,C组即综合治疗组(头穴丛刺、MOTOreed结合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对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和ADL等进行康复评定,观察比较治疗效果。结果: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组、MOTOmed结合康复治疗组与综合治疗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综合治疗方法对改善和提高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与先进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头穴丛刺联合认知训练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共选取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吡拉西坦口服及一般康复、作业、认知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头穴丛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星期后采用简明神经心理学测验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价。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心理学测验结果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8星期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同时在其他神经心理学测验方面,治疗组注意力、记忆力、视空间结构能力有明显改善(P<0.05),在记忆力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穴丛刺联合认知训练可较好改善脑血管病患者认知障碍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头穴丛刺联合认知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CFI)的疗效.方法 共选取脑卒中后CFI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吡拉西坦口服及一般康复、作业、认知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头穴丛刺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星期后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两组患者CFI程度进行评定,同时采集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晨血测定血浆皮质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MMSE评分及血浆皮质醇水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4星期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及血浆皮质醇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P<0.01).结论 头穴丛刺联合认知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CFI程度,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改善作用,改善卒中后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MI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修正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及全面衰退量表(GDS)分级评估,对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为6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MSE和AD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MMSE和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针刺是一种治疗多发性梗死性痴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方法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和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大鼠采用改良的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2VO)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和头穴丛刺组(C组)和尼莫地平组(D组)。C组采用头穴丛刺法,D组行尼莫地平灌胃,A组和B组不予治疗。治疗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认知功能;光镜下观察海马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海马VEGF蛋白表达。结果术后8星期B、C、D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与B组相比,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HE染色C组和D组变性、死亡神经细胞较B组明显减轻。免疫组化A组偶见VEGF阳性细胞表达,B、C、D组均可见VEGF蛋白表达增高,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较B组表达升高(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够明显改善大鼠的认知功能,其可能通过上调VEGF蛋白表达,从而对慢性脑缺血后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对神经元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治疗脊髓疾病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疾病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头针丛刺长留针组(A组)、夹脊电针组(B组)、夹脊电针配合头针丛刺长留针组(C组),每组20例。3组治疗1星期、2星期、4星期、3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测定和简化麦克吉尔疼痛问卷对比疗效。结果3组自身对照,疼痛减轻效果明显(P〈0.01,P〈0.05),组间对照夹脊电针配合头针丛刺长留针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脊髓疾病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肯定,夹脊电针配合头针丛刺长留针治疗优于夹脊电针和头针丛刺长留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康法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ND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VCIND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头穴丛刺组、针康组(头穴丛刺结合认知功能训练组),每组各30例。康复组采用认知功能训练法、头穴丛刺组采用于氏头穴丛刺法针刺治疗、针康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认知功能训练法,共治疗8周,比较3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针康组与康复组及头穴丛刺组的MoCA总评分有显著性差异( P<0.05),康复组和头穴丛刺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针康组中,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注意力、语言、延迟回忆、定向力方面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针康法能较好改善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且效果优于单纯的认知功能训练与单纯头穴丛刺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头针治疗血管性痴呆(VD)与西药治疗的疗效差别,探讨头针治疗VD的优势。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VD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和药物组,每组40例。头针组采用头针疗法,每日针刺1次,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药物组采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连续静脉滴注,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SF-36健康生活质量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头针组总有效率为94.7%,明显高于药物组(P<0.05)。头针组治疗后SF-36健康生活质量评分高于药物组(P<0.05),头针组治疗后MMSE﹑ADL评分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治疗VD明显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认知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总体疗效较药物组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头皮发际区微针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80例V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用头皮发际区微针疗法,对照组用口服药物疗法。采用硫代丁酰胆碱法检测血浆丁酰胆碱酯酶(BuChE)的活性,采用MMSE和ADL量表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社会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2.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0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SE、ADL量表评分与自身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血浆BuChE水平治疗后较自身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血浆BuChE水平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头皮发际区微针疗法对于VD患者具有确切疗效,其作用机理与降低血浆BuChE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