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观古今各家学说,总认为消渴之证,以多饮、多尿、多食三消为主证,以阴虚与内热为致病之根本,以养阴清热为治疗之大法。现今多以此法借治糖尿病。余行医之初,亦依上法应诊,鲜有奏效者。后  相似文献   

2.
介绍孟昭阳教授运用益气养阴法治疗心悸的经验。孟教授认为,心悸之为病,临床病机多源于本虚与标实。本虚常以气血阴阳之虚候分而论之;标实之机源于本虚之候,并行复杂演化之势。临床总以气阴两虚者多见,故治疗多以益气养阴为要,处以生脉散加减治疗,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3.
倪加哲  海英 《江苏中医药》2015,47(10):21-22
五脏皆令人不寐,李德新教授首辨五脏,善调脾胃论治失眠颇具特色。肝之不寐,多见心肝火旺和肝血不足之证,以加味逍遥散、柴胡疏肝散、酸枣仁汤养肝安神;心之不寐,多见痰火扰心、心脾两虚、心胆气虚之证,以黄连温胆汤、归脾汤、安神定志丸宁心安神;肺之不寐,多见肺阴不足、肺脾气虚之证,以麦门冬汤、玉屏风散润肺安神;肾之不寐,多见肝肾亏虚、脾肾两虚之证,以四物汤合左归丸、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补肾安神。李师善"调脾胃安五脏",强调"土为万物之母",治疗其他四脏不寐注意顾脾。李师用药精炼,注重病机演变,临床中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基于内风的概念及对风药的认识,从中医内风理论出发,探析风药在阳痿治疗中的临床运用。阳痿病变证机为本虚标实,病变脏腑多责之心、肝、脾、肾,本虚以肾虚、心脾两虚为多见,标实以肝郁气滞、瘀血阻络为多见。临证运用风药之际,肝郁气滞,以风药调之;心脾两虚,以风药补之;肾虚生风,以风药平之;脉络瘀阻,以风药通之。  相似文献   

5.
医论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古人以淡泊为本,身多强壮;今人以嗜欲所耽,每多赢弱。病患缠绵,推其所以致病之源者,皆性耽淫乐。未满二八而精道已破,本源先竭,于是六淫戾气乘虚袭入,一切疾病生于内虚之体,治之非易。况世无良医,不明致病之因,妄投汤药,不死于病而死于庸医之手者多矣。然而致病之源,乃自取之耳。若能知嗜欲之害,守圣训七损八益之戒,慎风寒,节  相似文献   

6.
<正> 祖国医学认为食物有寒热温凉之分,而人的饮食习惯也有南北之异。所以,病人之忌口,应注意常用食物之特点,一般说,气辛窜而辣者,多助火散气(南方多以食辣为重);气重而甘者,多助温生疾;体柔而弱者,多食之不  相似文献   

7.
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患者,在临床上除肝大、胁痛、乏力外;脘悶腹胀的症候亦頗常见,作者通过临床观察,提出个人一些肤浅的认識和体会,請医家指正。(一) 对本病腹脹一症之认識根据历代关于腹胀一症之論述,我个人认为,形成腹胀者:外来之邪,不外风寒湿热飲食之伤;內病之因,多属气血郁积之患。外来多实,內伤多虛,或虛实相兼。而本病之腹胀一症,据作者所见以寒胀、气胀为多,湿热飲食之伤而致者为少。由寒湿之邪而致之虚胀,亦較多见。患病之脏以肝脾腎三者为主。若从本病发病机  相似文献   

8.
医海珠玉     
上焦之瘀多属阳热,每以温热为忌;下焦之瘀多属阴凝,故产妇喜温而恶寒。《血证论》  相似文献   

9.
师说     
《东方养生》2011,(6):10-10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忍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图之。  相似文献   

10.
张玉珍教授认为,绝经前后诸症多以肾阴虚为主,其病机之要当责于因肾虚为本引起的阴阳平和失衡,心脾肝多脏气血失调。故辨证施治时,一则当以滋肾养阴为主,处方用药以温润养精之品以补养先天之本为宜,忌妄投温阳燥热之品;二则当注重宁心之要,安神解郁、怡神养心,使心肾同调;此外当兼顾疏肝柔肝,健脾益气培补后天以养先天。临床多应用自拟的更年安方加减治疗,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1.
<正> 病毒性心肌炎多认为属于祖国医学之“心悸”、“胸痹”,此论欠妥。盖“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心神未伤,君体受损矣。稽其病机,多由外感温热时邪,犯及上焦或由卫入营,热伤心包络,或湿热邪毒伤其中焦、波及上焦发为本病。是以此病之初,当以温病求之而治,病急而浅,得之于暴,其病多实,或用辛凉之药以逐邪,或用清热败毒之品以折其势,或加益气养阴之类以护其  相似文献   

12.
<正>古人以淡泊为本,身多强壮;今人以嗜欲所耽,每多赢弱。病患缠绵,推其所以致病之源者,皆性耽淫乐。未满二八而精道已破,本源先竭,于是六淫戾气乘虚袭入,一切疾病生于内虚之体,治之非易。况世无良医,不明致病之因,妄投汤药,不死于病而死于庸医之手者多矣。然而致病之源,乃自取之耳。若能知嗜欲之害,守圣训七损八益之戒,慎风寒,节饮食,不贪醇酒,不妄作劳,笃重伦  相似文献   

13.
辛润发微     
药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甘辛咸之味。历来医家多十分重视“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就以辛味药物的性用来说,早在《内经》已多论述,尤其是“辛以润之”,其旨纡余蕴(?),令人味之无尽。嗣后名医濬哲,在临床实  相似文献   

14.
泌尿系病证,多以小溲异常为主要特征,除湿热瘀浊等邪所致之实证外,多为虚候,笔者在临证中,对此尝循《内经》“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之旨,以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15.
苦寒论究     
<正>《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历代医家从《内经》出发,言苦能泄能燥。病有阴阳,药有寒热,苦味之药能泄能燥,可用于湿证。是故苦温之药,如苍术,多用于寒湿证;苦寒之药,如黄连,多用于湿热证。这是历代医家所公认的。  相似文献   

16.
经行痉厥,医籍论述较少,临床却屡见不鲜。盖五脏气争,阴阳失调,冲任亏虚而多罹之。且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木气肆虐而多见之。是以治之者,当以静药养其阴,濡药润其体,郁结者疏之、泄之,上逆者抑之,阳亢者平之。兹介绍三例经行痉厥治验。 1、气逆于上肝失柔抑  相似文献   

17.
恶性肿瘤多呈血瘀见证,因而有的医家强调以活血化瘀为主。刘老师认为,痰瘀互结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病理基础。痰瘀既是病之因,亦是病之果,证之临床,又有轻重主次之不同。所以,治瘀应注重痰瘀相关的原理,不可滥投活血化瘀之品。 由于恶性肿瘤起病隐慝,早期不易诊断,故一经确诊,多属中晚期。刘老师认为,症积内聚日久,多呈化热伤阴之势,此其常也,故中晚期癌症多以养阴立法,阴未伤则要注意养阴,以防其变,但病人体质有寒热虚实之殊,起病时间有久暂之异,致病因素和发病部位千  相似文献   

18.
胃属中土,司受纳化谷,为水谷之海,性喜柔润,以降为顺。盖萎缩性胃炎,临床以胃阴亏虚多见,或阴虚之体多罹之,且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始安,一旦阴津乏缺,或燥气乘之,胃必失其和降之性而磨谷失  相似文献   

19.
月经病的辨证应首辨月经之期、量、色、质,同时注意全身之形、色、脉、舌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辨寒热虚实、在气在血、属何脏腑,乃为至善。(一)从周期改变以审证:月经先期多属血热妄行或瘀血阻滞之实证,也可见于阴虚内热或气虚失统之虚证。然热证中又有实热、虚热及肝郁化热与湿热之别。临证时须参照经量之多寡、经色之深浅、经质之稀稠以辨别之。如为月经提前,出血量多,色鲜红而浊,此为有余之热;若证见经来提前,下血量多或少,色鲜红而质稀,常为不足之热;如经量或多或少,经色黯红,有血块,经行不畅,乳胀腹痛,脉弦数等,乃为肝经郁热;气虚多见月经先期而至,经血量多,经色淡红,其质稀薄,并伴见神疲气短、脉虚弱等;血瘀者,经色紫暗,质稠有血块,常伴有腹痛等。月经后期,多属血亏之虚证,亦有血寒、气滞之实证,但临床亦常有血瘀、痰阻之因。  相似文献   

20.
随珠弹雀     
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