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以日常用药煎煮方法制备样品,考察中药"十八反"中附子与浙贝母在配伍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比较单煎液与附子、浙贝母合煎配伍后各种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薄层色谱显示合煎与单味药煎煮,薄层色谱出现变化,发现可能有新的化学成分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陕西中医》2012,33(12):1666-1667
目的:以日常用药煎煮方法制备样品,考察中药"十八反"中附子与瓜蒌在配伍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比较单煎液与附子、瓜蒌合煎配伍后各种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薄层色谱显示合煎与单味药煎煮,薄层色谱出现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日常用药煎煮方法制备样品,考察中药"十八反"中附子与平贝母在配伍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比较单煎液与附子、平贝母合煎配伍后各种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薄层色谱显示合煎与单味药煎煮,薄层色谱出现变化,发现可能有新的化学成分的出现,原有成分的消失,某些化学成分溶出度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水煎液中甘草苷、甘草酸、乌头碱的HPLC定量测定方法。研究附子与甘草配伍前后产生的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现象,探讨附子甘草配伍增效减毒的物质基础。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附子、甘草单煎及附子与甘草配伍合煎液中甘草苷、甘草酸、乌头碱的含量,分别观察在煎煮的0,5,10,20,30,45,60,75,90 min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附子甘草配伍后乌头碱、甘草苷、甘草酸含量均比单煎时低。结论甘草苷、甘草酸、乌头碱等化学成分的变化是附子甘草配伍能增效减毒的重要物质基础。本实验从组分合和的角度,肯定了附子甘草组分配伍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化学组分动态变化的附子配伍甘草煎煮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与甘草配伍前后,附子化学组分在煎煮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以确定附子配伍甘草的最佳煎煮条件。方法:测定不同时间附子单煎液和附子-甘草合煎液中乌头总碱及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确定最佳煎煮条件;考察最佳煎煮工艺所得汤液的大鼠心脏毒性。结果:附子-甘草配伍的最佳煎煮条件为大火煮沸后小火微沸保持30 min;在煎煮0~90 min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的乌头总碱及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30 min时达两者综合的峰值;煎煮30 min的单附煎液和附子-甘草合煎液均表现出一定的大鼠毒性,但合煎液心脏毒性较小。结论:优选的配伍煎煮工艺可为中药复方及临床应用中附子的"减毒存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角药陈皮、丹参、三七单煎和混煎后的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揭示其配伍机理。方法:采用水提取,乙醇沉淀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处理,以薄层鉴别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薄层色谱斑点数目和色泽有一定差异。结论:角药陈皮,丹参和三七单独煎煮和混合煎煮的成分是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TLC法对黄连单煎液、吴茱萸单煎液及黄连吴茱萸合煎液的不同溶剂萃取部分进行薄层色谱定性分析。结果: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前后,主要成分未发生明显改变,部分化学成分的含量发生了较大变化。结论:配伍使两药中部分成分发生了显著的量的变化,为药物配伍使用,提供了实验依据,但是否就此存在化学成分的消失或新化合物的产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附子中有毒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的色谱方法,比较附子单煎、附子与浙贝母合煎后有毒成分的变化趋势,从而从化学成分变化角度证明中医理论——十八反的科学内涵;方法:试验用二氯甲烷(CH2CL2)和三氯甲烷(CHCL3)分别对采用同一煎煮条件得到的单煎、合煎物进行萃取处理,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D高效液相色谱法中规定对该样品进行HPIC测定;结果:发现在相同处理条件下,附子与浙贝母合煎样品中的有毒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的含量高于附子单煎样品;在此测定条件下可以有效的分离上述3种成分。且测定成分附近没有干扰峰;结论:经过与浙贝母合并煎煮后,有毒成分乌头碱、次乌头以及新乌头碱的含量显著提高,从化学成分变化的角度证明中药配伍理论——“十八反”具有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考察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生附子、黑顺片分别与浙贝母、川贝母配伍前后双酯型生物碱的量,分析共煎液中乌头类生物碱之间的转化。方法采用HPLC及电喷雾质谱技术,对川乌、草乌、生附子及其炮制品与浙贝母、川贝母配伍前后双酯型生物碱进行定量测定。结果乌头属中药及其炮制品在与浙贝母配伍时能够抑制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转化,而与川贝母配伍对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转化则起到促进作用。结论从化学成分量的变化方面分析,中药"十八反"之"乌头反贝母"并不是绝对的,乌头属中药及其炮制品与浙贝母配伍"相反",与川贝母配伍"不反"。  相似文献   

10.
任冰如  夏冰  李维林  吴菊兰  张涵庆 《中草药》2009,40(Z1):102-103
目的 研究栀子干姜汤在煎煮过程中乙醚可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变化。方法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栀子、干姜单煎液、分煎合液与合煎液的乙醚提取物。结果 栀子、干姜单煎液中的一些色谱峰在分煎合液与合煎液中均未检出,分煎合液与合煎液中也有一些新色谱峰出现。结论 复方在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可能是复方作用区别于单味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配伍甘草前后附子化学组分在煎煮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以确定附子配伍甘草的最佳煎煮条件。方法:测定不同时间附子单煎液和附子-甘草合煎液中总碱和三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以确定最佳煎煮条件,继而考察最佳煎煮工艺所得汤液的大鼠心脏毒性。结果:在0-90min煎煮过程,附甘配伍前后其乌头总碱和三种双酯型生物碱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30min达两者综合的峰值;煎煮30min的单附煎液和附甘合煎液均表现出一定的大鼠毒性,而附甘合煎液心脏毒性较小。结论:附子-甘草配伍“减毒存性”的最佳煎煮条件为大火煮沸后小火微沸保持30min。  相似文献   

12.
方剂配伍影响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中药复方在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方法:查阅近期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对其中部分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总结中药复方配伍在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研究方法。结果:目前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植物化学方法、色谱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方法、色谱质谱分析方法等。与单味药材煎煮(单煎)相比,合煎(复方煎剂)的化学成分发生的变化,总结起来包括有以下4 个方面:(1)复方汤剂的化学成分与药材单煎的汤剂基本保持一致;(2)复方汤剂的某些化学成分与药材单煎的汤剂相比含量升高;(3)复方汤剂的某些化学成分与药材单煎的汤剂相比含量降低;(4)复方汤剂的化学成分在煎煮过程中发生化学成分转化,产生新的物质。结论:方剂配伍对复方的化学成分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导致复方汤剂中化学组分的含量,或种类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中药复方配伍的协同作用的物质基础之一。目前,进行方剂配伍的化学机制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方法还不够完善,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方剂配伍和单味药材进行全成分比较,可能是研究方剂配伍的化学机制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甘草与附子配伍后甘草黄酮含量的变化。方法以甘草苷为对照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及其甘草与附子配伍前后煎煮液中甘草苷的含量。结果甘草苷在4.4—44μ/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甘草与附子配伍后合煎比甘草单煎液甘草苷的含量降低。结论甘草与附子配伍,使甘草苷等黄酮类成分的含量降低,为中医配伍提供了物质基础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HPLC法分析甘草芫花合煎液与合并液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蓓蓓  王春霞  李国锋  任非  李青 《中药材》2008,31(1):152-154
目的对甘草芫花合煎液和合并液进行HPLC测定,分析两种提取液色谱图差异,探讨甘草芫花配伍产生毒性的可能机理.方法制备甘草芫花提取液、甘草芫花合煎液及1∶ 1合并液,分别进行HPLC测定.结果甘草芫花合煎液与合并液色谱图存在一定差异,合并液色谱图与芫花色谱图在12 min均有一个吸收峰,而合煎液的色谱图没有发现类似峰,但在10.5 min出现一个新的吸收峰,此吸收峰在甘草与芫花的色谱图中均未发现.结论甘草芫花合并煎煮与分别煎煮后成分具有差异,这种差异同甘草与芫花的配伍合理性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因煎煮工艺不同而造成毒性程度的不同等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附子制药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魏引平  张沛烨  赵海峰 《陕西中医》2006,27(12):1578-1580
通过模拟临床煎药,对附子分别进行浸润、浸泡30min、热水煎煮、冷水煎煮不同时间,提取水煎液中乌头碱,用薄层扫描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附子在不同煎煮条件下乌头碱含量变化的速率、趋势不同。热水煎组乌头碱含量最低,其他方法在适当煎煮时间内也能制得乌头碱含量较低的汤剂。结论:附子宜热水煎煮40min以上或直接煎煮50min以上。  相似文献   

16.
黄浩  姜海霞  周琳  姜标 《中成药》2007,29(1):104-106
目的:研究和探讨两味药共煎煮后产生的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现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分离和鉴定变化明显的化学成分,总结化学成分动态变化与药材共煎煮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红花、甘草两味药为药对研究对象,以HPLC为主要研究工具,追踪了红花-甘草共煎液与单煎混合液化学成分的异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分离和鉴定变化明显的化学成分。结果:红花与甘草配伍后出现化学成分含量明显变化的有两个成分,经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确定这两个化学成分的结构分别为:甘草查耳酮A(Licochalcone A)和甘草查耳酮B(Licochalcone B)。结论:红花与甘草配伍后共煎煮的化学成分不同于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加和,在配伍后共煎煮过程中发生了化学成分的变化,各成分由此产生不同于单味药化学成分简单加和的相互比例和各自的浓度范围。  相似文献   

17.
乌头碱和甘草酸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从化学角度揭示附子甘草配伍的机理。方法应用高效液相分析方法,比较了乌头碱单煎、乌头碱甘草酸合煎物质变化的规律。结果乌头碱单煎、乌头碱甘草酸合煎,乌头碱都发生水解;比较单煎、合煎高效液相色谱(HPLC)结果,甘草酸加速了乌头碱的水解。结论甘草酸加速乌头碱水解是附子甘草配伍减毒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8.
附子配伍和汤剂pH对6种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附子配伍和汤剂pH对6种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探究附子配伍禁忌的化学实质.方法:HPLC测定生附子配伍半夏、瓜萎、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以及附子采用不同pH的酸水、碱水煎煮,或附子配伍酸性药物、附子配伍碱性药物汤剂中6种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结果:生附子配伍半夏、瓜蒌、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与其单煎液比较,配伍组汤剂pH均变小(酸性增强),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明显升高,二者具有很高的相关性.附子用酸水煎煮或配伍酸性药物,随着汤剂酸性增强,其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明显升高;附子用碱水煎煮或配伍碱性药物,汤剂pH >7,其双酯型生物碱完全破坏.结论:附子配伍禁忌的化学实质为汤剂的pH降低,使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升高,毒性增大;双酯型生物碱酸性条件下较稳定,碱性条件下不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汤液中沉积物的化学组成,以揭示附子-甘草配伍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对比分析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中6种酯型生物碱的量,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二阶光谱比较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的结构变化.结果 附子配伍甘草合煎过程中,附子中大量酯型生物碱被甘草成分复合而发生沉积,沉积物产生的机制初步确定为生物碱中叔胺N与甘草羧酸C=O发生缔合.结论 初步探析了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汤液中沉积物化学组分变化,有助于揭示附子-甘草配伍过程中化学组分变化及配伍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林彦君  游宇  季宁平  章津铭  陈秋薇  傅超美 《中草药》2014,45(11):1556-1560
目的 分析附子-炙甘草配伍前后化学组分变化,探讨附子配伍炙甘草减毒的机制。方法 采用HPLC-Q-TOF/MS分别对附子配伍炙甘草前后汤液进行化学对比研究。分别制备附子单煎液与附子炙甘草合煎液供试品溶液,在同一分析条件下,分别建立其HPLC-MS指纹图谱,并采用Q-TOF/MS检测。结果 从附子单煎液中指认出20种成分及其结构;从附子炙甘草合煎液中指认出32种成分及结构,其中4种成分来源于炙甘草,28种成分来源于附子,但附子配伍炙甘草前后汤液中生物碱成分种类和量差别均较大。结论 说明配伍炙甘草可能导致汤液中附子生物碱成分状态的改变,为附子-炙甘草配伍减毒机制的探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