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手法整复胸椎58小关节紊乱治疗痞满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痞满脾胃虚弱证并胸椎58小关节紊乱治疗痞满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痞满脾胃虚弱证并胸椎58节段小关节紊乱的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手法整复胸椎58节段小关节紊乱的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手法整复胸椎58节段中的小关节紊乱和分理点按棘旁肌肉韧带及腧穴;对照组采用内服吗叮啉治疗,以临床症状、体表胃电图、血浆MTL和血浆SS为观察指标,评价两种治疗效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9%,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97%(P<0.05);两组内治疗前后餐前、餐后胃电幅值和频率以及血浆MTL、SS均有改变(P<0.01或P<0.05),均表现为胃电幅值增加、频率增快和血浆MTL含量水平上升以及血浆SS含量水平降低,其中治疗组比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整复胸椎58节段中的小关节紊乱和分理点按棘旁肌肉韧带及腧穴;对照组采用内服吗叮啉治疗,以临床症状、体表胃电图、血浆MTL和血浆SS为观察指标,评价两种治疗效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9%,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97%(P<0.05);两组内治疗前后餐前、餐后胃电幅值和频率以及血浆MTL、SS均有改变(P<0.01或P<0.05),均表现为胃电幅值增加、频率增快和血浆MTL含量水平上升以及血浆SS含量水平降低,其中治疗组比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整复胸椎58节段中的小关节紊乱对痞满脾胃虚弱证并胸椎58节段中的小关节紊乱对痞满脾胃虚弱证并胸椎58小关节紊乱患者有肯定的治疗效果,能增加胃电幅值,增快胃电频率,调节胃肠激素,从而调节胃肠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2.
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家兔胃电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普鲁卡因局麻下于家兔胃窦部浆膜下植入电极,采用双极引导记录胃电图慢波。观察15mW 激光穴位照射足三里、胃俞、郄门等穴对家兔胃电的影响。实验结果,激光穴位照射足三里、胃俞穴对家兔胃电幅值有双向调整作用,而以升高占多数,尤其足三里穴使胃电幅值升高幅度最大。激光穴位照射郄门穴对胃电幅值无影响。从而表明,激光穴位照射足三里穴对胃电幅值的影响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对28例健康人足三里穴推拿前后的体表胃电图进行了观察,以百会穴对照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推拿足三里穴对胃体及胃窦的胃电波幅起到了双向调节作用,经统计学处理P值均小于0.05,胃电频率无此作用。对照穴的波幅及频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意义。本文也对足三里穴这种现象的传导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36名健康人辰酉时进餐前后体表胃电图的观察表明:餐前胃电参数展时低于酉时,振幅有显著差异(P<0.001);辰时餐后胃电振幅变化小于酉时,差异显著(P<0.05),频率变化大干酉时,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果提示利用胃电诊断疾病,须考虑时间节律的影响,也为子午流注这一古典的时间医学理论提供了客观佐证。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24例脾胃病患者和35例正常人的胃电参数进行了分析,表明不同病种间和不同证型间的胃电频率和幅值有明显差异,其规律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正常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肝胃不和组>正常人组>脾虚气滞组>脾胃气虚组>脾胃阴虚组。经中药治疗一个月后,虚证组胃电参数有明显上升,实证组(肝胃不和)胃电参数有显著下降。微波针灸足三里穴后,对胃电频率有降低作用,对胃电幅值有增高作用。以上结果提示体表胃电图检查不仅有助于胃部疾病的诊断,并可做为脾胃病辨证论治,临床疗效判定以及针灸效应判断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胃经三段组穴"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对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及胃电图的影响,为"胃经三段组穴"这一实验研究成果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6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治疗组采用"胃经三段组穴"电针,对照组采用常规穴位电针。每日1次,连续治疗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积分、血清胃泌素含量、胃电图的平均幅值、波形平均频率及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87.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总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胃泌素含量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胃泌素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餐前和餐后胃电平均幅值、平均频率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餐前和餐后胃电平均幅值、平均频率及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胃经三段组穴"能有效改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清胃泌素含量,改善胃运动功能,并使患者的胃电节律趋于正常化,且疗效与经典的"内关、中脘、足三里"腧穴组相当。  相似文献   

7.
不同针刺手法对人体胃电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文堂 《山西中医》1991,7(4):33-35
本文以胃电幅值和频率为指标,观察了提插、捻转、平补平泻和循经感传4种手法对人体胃电的不同影响。实验证明:捻转和平补平泻手法均有抑制胃电作用,都可使胃电图频率减慢(P<0.05),同时,平补平泻手法还有明显降低振幅作用(P<0.001);提插和循经感传手法均有兴奋胃电作用,使胃电图振幅升高(P<0.01),同时,提插手法还可使频率升高(P<0.001)。据此,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表现为低频低幅的胃癌,宜采用提插手法或循经感传手法,而对于胃、十二指肠溃疡、高酸症等胃电图出现高频高幅的患者宜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或捻转手法。  相似文献   

8.
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赵宏  赖新生  连至诚 《新中医》2001,33(8):39-40
应用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分析系统,观察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电图的影响。结果:①FD患者餐后胃电幅值和频谱慢成分累加值增加幅度不大,与健康组比明显低下;②FD组针刺后优势频率减慢,幅值增加明显,频谱慢成分累加值亦明显增加;③地刺足三里对不同中医证型FD患者胃电影响不同,脾虚型针刺后胃电幅值及频谱慢成分累加增加,肝胃不和型胃电优势频率较前显著降低,肝郁脾虚针后频谱峰数增加,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可增强FD患者胃电活动,这可能与针刺提高迷走神经兴夯性有关,其过程也可能有胃肠道激素的参与。  相似文献   

9.
足三里穴针刺效应与体表胃电图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三里穴是治疗胃肠道疾病常用穴位之一,但缺乏衡量针刺对胃机能活动影响的客观指标。本实验观察了52例人体空腹胃电图与进餐对胃电图影响的比较,并对其中14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足三里穴进行了针刺前后胃电图的比较,实验结果,针刺使胃电图的波幅幅值呈升高和降低的双相反应,二者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四盲法观察结果如下:胃电图与胃镜检查总符合率为74%,胃电图对胃印戒细胞癌及良性肿瘤易误诊,虚寒型幅值及频率降低,实热、气滞、血瘀型则增高;逍遥散加味能明显减轻后三型患者的症状并降低胃电幅值和频率。  相似文献   

11.
郭德忠 《四川中医》2004,22(2):44-45
目的 :通过中药复方与吗丁啉的对比治疗 ,观察二者对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dyspepsiaFD)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随机选择病例 ,分为中药复方治疗组和吗丁啉治疗对照组 ,同时记录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和胃电图检查中的平均频率及平均幅值。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不大 (P >0 0 5 ) ,而治疗组治疗前后有显著改善 (P <0 0 1) ;治疗前后胃电频率改变 :治疗组餐前及餐后的平均胃电频率趋向正常频率 (3 0次 /秒 ) ,经自身对照的t检验统计P <0 0 5 ;而对照组经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后胃电辐度值经t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健脾理气为主的中药复方 ,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 ,并可从整体角度治疗多病因的FD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对健康青年人胃电活动的影响并探讨其时间相关性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30例,运用EGEG-5D五导胃电图微机分析仪检测足三里穴针刺过程中不同时段(针刺前10 min、进针时、进针后5 min、进针后10 min、行针时、行针后5 min、行针后10 min、出针时、出针后5 min、出针后10 min)胃电波形频率和幅值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Ⅰ~Ⅳ导联中,各时段平均频率、平均幅值数值较针刺前大多有所降低,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相对升高,进针后10 min、行针后10 min与进针后5 min、行针后5 min相比数值降低(P0.05),出针后5、10 min与针刺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对健康青年人胃电活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且以抑制作用更为明显;针刺过程中,即时效应、累积效应均有所体现,在针刺操作后10 min内累积效应持续存在;同时针刺对机体胃电活动的调节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3.
胃经腧穴与胃脏相关客观指标胃电图的实验研究(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临床医师期望体表胃电图(EGG)能成为胃病诊断的新工具,针灸医师常采用针刺胃经腧穴,运用手法,使“气至病所”,起到理脾胃、和肠消滞及通调经络气血的作用,但缺乏衡量针刺前后胃机能活动的客观指标。我们于1981年12月采用人体体表电极及家免胃浆膜下电极双极导联法,输入多导生理记录仪观察:(1)52例人体胃电图(正常人21例,球部溃疡13例,胃炎8例,胃溃疡5例,胃癌5例)的空腹与进食后波形、振幅、频率、节律的变化,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电图的影响;(2)50只家兔空腹胃电图波形,药物、神经系统及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胃电图为指标,观察了针刺胃俞、梁丘、胃俞配梁丘及非穴位对17例慢性胃炎患者胃电图的影响,并与38例正常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针刺这三组穴位时,患者原来低下的胃电波幅上升(P<0.05-0.01),频率无变化(P>0.05);而针刺非穴位和正常人的相同穴位时,对胃电图无明显影响(P>0.05)。这一结果初步表明体表穴位与内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制调衡膏作脊背不同部位敷贴对胸5~8关节紊乱并虚寒型胃脘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8例胸5~8关节紊乱并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均以手法纠正胸5~8小关节紊乱和腧穴点按为基础治疗,治疗组于胸5~8棘旁敷贴自制调衡膏,对照组于脾、胃、肾两侧腧穴敷贴调衡膏,以症状、体征及胃电图为观察指标,评价两种敷贴部位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种敷贴部位均能调整胸椎性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胃电活动(P<0.05或P<0.01),但胸5~8棘旁敷贴调衡膏更能调整患者的胃电活动(P<0.05)。结论:胸5~8节段区域是脾胃虚寒型胃脘痛采用体表治疗方法的较适宜部位。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用NUV—1型胃电放大器,采用体表双极导联无创伤性描记胃电的方法,对142例浅表性胃炎、胃溃疡、萎缩性胃炎与胃癌患者进行针刺及进餐功能试验,并与59例正常人组胃电图进行比较。各组患者的波幅与调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尤其是胃癌患者胃电波幅及2次/分以下慢波均高于其他各组,并以正常人胃电为指标对穴位特异性进行探讨,对体表胃电图的特点及可能产生的机理进行了讨论。我们从1982年初—1983年运用体表双极导联进行临床胃电检查,以探讨胃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并对健康人进行不同经穴针刺比较,观察其穴位特异性。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922年,Alvarez等人在人体上记录到胃的电活动,并称之为胃电图(EGG)。它是用电极从人体腹壁体表记录胃电变化,而对某些胃疾患作出辅助诊断。本文重点介绍它在脾胃病辨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脾胃病辨证分型与胃电参数的关系旨在探讨脾胃各证型间胃电参数有何变化规律。胃电参数有:频率(次/分)、波幅(微伏)、高幅时积(微伏分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经椎弓根向伤椎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粉末型注射剂(ACPC)或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伤椎及相邻节段椎板植入颗粒型磷酸钙人工骨(CCPC)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种融合方式治疗的6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植入ACPC)34例,B组(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伤椎及相邻节段椎板植入CCPC)30例。观察2组伤椎Cobb角以及矫正度丢失、手术时间、内固定失效率及术后腰背部疼痛情况变化。结果 2组患者均获随访。末次随访时A组Cobb角及矫正丢失度大于B组(P<0.05),A组手术时间和书中出血量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内固定失效率低于B组(P<0.05),术后腰背部疼痛率优于B组(P<0.05)。结论经椎弓根植骨并未增加手术时间及更多的创伤,但经椎弓根植骨增加了伤椎前中柱的稳定性,恢复了椎体的高度,加强了伤椎的抗压能力,减少了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棒,避免或减少了术后椎体塌陷而导致的迟发性胸腰背部疼痛等远期并发症,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空腹胃电图参数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相关发生机制。方法应用体表胃电图检测12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24 h及入院1周时空腹胃电参数变化,并与34名健康对照组相对比。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脑卒中患者入院24 h胃窦及胃体部胃电振幅明显降低,入院1周时两部位胃电振幅则升高接近正常水平。胃窦及胃体部两不同时间的胃电频率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同时,脑出血患者入院24 h胃窦及胃体部的胃电振幅与正常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入院1周时已升高至正常水平。而脑梗死患者胃窦及胃体部两不同时间胃电振幅与正常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胃窦、胃体部的蠕动频率未见明显改变,而胃窦、胃体部的蠕动强度受到抑制,且不同性质的脑卒中类型对胃动力的影响亦不相同,其中脑出血患者胃窦、胃体部的蠕动强度降低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传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与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对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的37例(A组)和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28例(B组)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感染及神经损伤加重情况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两组Cobb角恢复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体内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骨是一种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可靠的方法,与传统跨伤椎4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相比,在术中复位、矫正后凸畸形方面更有优势,能防止早期内固定失败,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