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肝气虚的基础与现代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肝气虚的基础论证和现代临床研究探讨,提出肝气虚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中医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探讨肝气虚的病理机制,并结合临床经验阐述从肝气虚论治临床疾病的意义,同时提出肝体阴用阳,肝气易横逆,肝阳易偏亢等认识是造成肝气虚被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江泳教授临床将病证结合的治疗思路广泛运用于临床内科、妇科疾病,取得较好疗效。江泳教授结合中、西医学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提出崩漏的共性病机为肝气虚,自拟乌梅加艾叶为主的补益肝气方,结合分型论治,根据不同证型随证治之,病证结合辨治崩漏,具有创新的治疗思路,江泳教授认为肝气虚为崩漏的共性病机,笔者结合跟师的临床所得,加以论证,阐释补益肝气方的组方思路,提出崩漏的"病证结合"治疗方案,以期有助于临证者拓宽崩漏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4.
从肝气虚的理论渊源、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法、病案举例方面探讨肝气虚的证治。在治疗上重视补肝气,调理脏腑,可取得成效。对肝气虚的分析研究有助于丰富临床诊断知识,拓展临证思路。  相似文献   

5.
清热理肝治崩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卫东  秦钟 《四川中医》2007,25(9):31-31
本文从理论及临床角度,探讨血热致崩与肝气的关系,认为血热所致之崩漏,其病变关键在于肝气变动。据此提出血热致崩的治法即是清热理肝,并从临床角度加以论证,制定相应方剂。  相似文献   

6.
肝气虚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肝气虚的理论溯源,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则方药四个方面加以探讨,提出治疗肝气虚制方宜甘温辛散、忌燥求润,兼顾脾肾。  相似文献   

7.
浅谈肝气虚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一峰 《中医研究》1995,8(1):35-41
浅谈肝气虚证治甘肃745300正宁县第一人民医院赵一峰主题词肝(中医)/病理生理学,气虚传统认为“肝气虚”、“肝无补法”,就虚而言,多为肝血虚、肝阴虚,很少提及肝气虚。一般教科书中,也无肝气虚证,但在临床上,笔者认为此证颇多,遂留心观察,并予以相应方...  相似文献   

8.
肝气虚、肝阳虚,多因素虚久病、失治、误治致成。肝气虚治当益气补肝,以益气补肝汤为主方;肝阳虚治当温阳补肝,以温阳补肝汤为主方。其兼证尤多,当分别施治。确立肝气虚、肝阳虚证型,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完整阴阳学说和脏腑学说,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9.
余绍勇 《河南中医》2010,30(8):761-762
阐述了从肝气虚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的观点,认为:乙肝病毒易致肝气虚,肝气虚又易导致乙肝迁延不愈。治疗上主张:辨证论治,勿忘补气;注意食疗,重在调养;重视情志治疗。  相似文献   

10.
通过肝气、肝气虚生理病理等表现,探讨肝气、肝气虚理论内涵,丰富气虚病证学内容。  相似文献   

11.
肝气虚证在《内经》中已有记载,但临床较少诊断,这主要是肝气虚证的症状涉及面广,极易与其他证候混淆,因此要认识肝气虚证,必须重视与其他病证的鉴别。肝气虚与肝气滞,气虚可因虚致郁,兼有肝气涩滞之症。但单纯之肝郁,病情每随情志之抑乐而进退,病程短,并有肝气升发上逆之势;而肝虚兼郁者,其症情不以情  相似文献   

12.
月经病与肝关系密切,临床多以肝血亏虚、肝阴不足、气滞血瘀立论,治疗亦多从养肝血、滋肝阴、清肝热、疏肝气着手,鲜少注重肝气虚与月经生理、病理联系,亦少提及补肝气之法。然因肝气虚而致肝脏疏泄、藏血失司、生发不足,以致心、脾、肾功能异常,冲任失调,而引月经不调者,亦不少见。文章将从中医理论对"肝气虚"的概念进行阐释,基于"肝气虚"探究月经病病机,结合名老中医临床治验论述补益肝气对调经的重要性,为治疗月经病补充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浅谈“肝气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脏病皆有气血阴阳之别,气病亦有虚实之分,气虚、气陷属虚,气滞、气逆属实。而五脏气虚中的肝气虚,却不为医家所熟识,近代各种医籍中亦极少提及,但肝气虚证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中医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王肝气虚证的病因病机肝主疏泄,其性刚强,喜条达而恶抑郁,具有升发之性,故肝脏之病,易动、易升、易允,多是肝气有余之象。但临床亦存在肝气不足之候,究其困,乃由于清志内伤,气滞失疏,肝用不展,久则因郁导致肝气不敷;或肝体阴血亏虚,无以滋养化生肝用,阴病及阳,肝气不支;或脾肾阳虚,病及…  相似文献   

14.
肝气虚一证,《内经》中即有论述,但后世医家多强调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阴肝血常不足,肝气肝阳常有余,以致肝气虚较少被论及。当代医家对肝气虚证的论述不乏其人,如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指出肝的虚证“应该包括气、血、阴、阳在内,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种”。张伯臾老中医指出:“临床中肝气虚、肝阳虚并不少见,在肝炎、肝硬化病例中尤多。”表明肝气虚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对肝气虚证的诊治进行探讨,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浅论“肝阳虚”,“肝气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红瑞 《河南中医》1998,18(1):18-19
浅论“肝阳虚”、“肝气虚”张红瑞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肝(中医)阳虚气虚肝阳虚、肝气虚始见于《黄帝内经》,是指肝用不强,肝之功能衰退所引起的一系列常见证候而言。但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及影响的存在,许多医家忽略了肝阳虚、肝气虚这一病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肝气虚与脾气虚证治辨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气虚,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但始终没有引起后世医家的重视,使之名存实亡。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肝气虚证确定比其他肝征少见,因而被忽略;二是因为没有确立肝气虚证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药,临证没有依据可循;三是肝气虚与脾气虚之证治有许多类似之处,往往出现以脾代肝的错误。肝,与其他脏一样,阴阳气血俱全。肝气,乃肝之生理功能,主持疏泄与藏血,外荣筋脉而司运动。肝气一旦用之过度,则损耗而虚。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说:"运动过度,筋必疲极。"(内经)认为,人到"五十岁,肝气始衰"《灵抠·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肝气虚理论渊源的解读,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总结和探讨肝气虚证的相关病机理论、临床特点及辨证治疗原则,解析肝气虚理论存在的疑点,为临床治疗肝病及相关疾病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论肝脾的病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肝脾间的病理影响提出当分为肝实传脾、肝虚累脾、脾病及肝的观点来认识。肝实传脾,强调了实则传,虚则不传的观点。对肝之实证肝郁、肝气、肝火、肝阳、肝风、肝寒、肝经湿热、气滞挟饮挟痰挟瘀,认为当分为本气自郁、演变化邪、直中内生挟邪三类,皆可病实传脾。肝虚累脾,当分肝之体用。肝用不足为肝气虚、肝阳虚,肝体不足为肝血虚、肝阴虚。肝气虚则不能疏泄脾土,肝阳虚多累及脾阳,肝血虚不能母气多并有肝郁脾虚,肝阴虚累及脾胃之阴,且多肝阴虚火气有余并有胃火之象。脾病及肝,主要为“土壅木郁”及脾病生邪犯肝。  相似文献   

19.
《医学衷中参西录》为近代医家张锡纯所著,书中张氏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肝气虚真实存在的理论依据。张氏指出,肝气虚的发病归结于内因与外因,外因以平伐过度为主,内因多由情志内伤,脾肾功能失调也可累及肝脏,诸因素损伤肝气,导致肝气虚。张氏认为肝气虚临证可见气机失调、肝脾不和、元气上脱与大气下陷证候。对于肝气虚的治疗,张氏提出以补肝、脾、肾为切入点,补肝气当补中寓疏,同时应重视补肾健脾,临证擅长使用黄芪、山萸肉升发固守以补肝气。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崩漏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肝论治崩漏不仅有利于止血,更有利于月经周期的恢复。现将从肝论治崩漏浅述如下。 1 崩漏与肝的关系 肝藏血,主疏泄,肝体阴而用阳;病理上肝血易虚,肝气易郁,易阴虚阳亢,生风,化火而动血。肝经与胞宫及冲任二脉相贯通,如《灵枢·经脉篇》曰:“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交会任脉,联络胞宫,对胞宫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肝气宜条达而恶抑郁,以愉悦舒畅为顺,忧恚郁怒为逆。是以肝气条达,则血海宁静;经脉流畅,则月事按时而下。若精神刺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