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情志疗法及机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情志疗法,即运用情志相胜理论治疗情志病证或躯体病证的疗法.<内经>按五行归属,将情志与五脏的关系概括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但五志与五脏不是简单机械的对应关系.情志伤人其临床所见错综复杂,既可伤及本脏,也可依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伤及它脏,或不按规律伤及脏腑.情志致病既可见形病,也可见神病,最终导致形神俱病.因此情志疗法也有"五行相胜"和非"五行相胜"情志疗法之分.由于情志致病主要影响五脏气机,故情志病证应运用情志相胜理论,并以协调五脏气机为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2.
中医情志相胜疗法基本理论及优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霍磊  翟双庆 《中医杂志》2007,48(6):569-569
中医情志疗法源远流长,经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和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发展,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中医情志疗法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尤具特色的是情志相胜疗法。现将情志相胜疗法的基本理论与优势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明瑞 《中医杂志》2011,(20):1795-1797
论述了情志学说的理论得失、临床局限和丰富发展途径。认为重视情志变化在致病中的作用,肯定以情胜情治疗心理疾病的效果,是情志学说的理论优势。同时指出忽视诱发情志变化的社会因素和主观因素等,是情志学说的不足。多种情志综合致病高于单一情志致病,情志相胜疗法难于进行临床上的广泛推广等,是运用情志学说指导临床的局限性。借鉴佛教精神疗法的基本原理,把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坚持身体锻炼,塑造理想人格与情志疗法结合起来,是丰富和发展情志学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医把心理疗法归结为情志相胜治病的原则,早在2000年前就提出“悲胜怒、喜胜悲、恐慌胜喜、思胜恐、怒胜思”这一七情相胜治病法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略论以情胜情疗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 以情胜情疗法的基本概念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中医的以情胜情疗法始载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五运行大论》均明确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对此,王冰在注释《素问*五运行大论》时说:"怒则不思,忿而忘祸,则胜可知矣.思甚不解,以怒制之,调性之道也.”由此可见,以情胜情疗法,是一种以某种情志活动,去控制另一种情志活动,从而达到治疗心身疾病的治病方法.以情胜情疗法,用于治疗心理疾患乃至心身疾病,具有药物疗法和针灸疗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吴琨在《医方考》中所言:"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  相似文献   

6.
中医五情归五行,而五行相生相克,“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中医情志相胜疗法就是按照五行相克,情志相胜的理论,有意识地采用一种情志活动,去战胜、克制因某种不良刺激而引起的情志疾病,从而达到改善情绪、治愈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医“情志相胜”心理治疗的特点和优势做了总结,指出该疗法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并针对这些弊端提出一些可能的改进对策,以使该疗法更具可操作性,方便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情志相胜疗法与积极心理治疗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沙尼文(Martin E.Seligman)发动积极心理学运动,其后推出积极心理治疗法.积极心理治疗法利用增强个人的主观幸福感,治疗病人的抑郁症,取得有效成果.其背后的原理跟情志相胜疗法不谋而合.本文以中医心理学的方向,解释积极心理治疗法与情志相胜疗法中,"喜胜悲"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9.
浅析张从正的中医心身医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以下方面阐述张从正的中医心身医学思想:①创立用以说明中医心身疾病发生并指导临床诊疗用药的"痰迷心窍"学说.②以张氏诊治惊病诸证、躁狂症、梦交、不孕症、产后心风为例,说明其用汗、吐、下三法治疗中医心身疾病的临床特点.③在承袭<黄帝内经>情志相胜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九气感惑论",扩大了心理疗法治疗中医心身疾病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中医“情志相胜”心理治疗的优势、弊端与改进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少校  郎俊莲 《中医杂志》2012,53(4):294-296
对中医“情志相胜”心理治疗的特点和优势做了总结,指出该疗法存在的一些弊端,并提出改进对策,以使该疗法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方便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医情志相胜疗法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志相胜疗法是指因七情致病后,医者依据患者之致病情由,而促成患者产生另一情志加以治疗,消除由情志偏激引起心身疾病的方法。情志相胜疗法首载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从理论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它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并行之有效的心理疗法之  相似文献   

12.
李荣荣  彭伟  吴宏赟 《中医药导报》2021,27(11):183-186
探讨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与肝和情志所致"郁"的内在联系,并结合现代研究、疾病特点及临床观察分析,认为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肝郁化火证最常见,其病因为情志不畅,基本病机为肝气郁结,化生火热,扰动清窍.并提出疏肝解郁、泻火除烦、息风止眩的基本治法.具体治疗可选用丹栀逍遥散作为基础方进行临证加减,并结合情志相胜的中医优势特色疗法.  相似文献   

13.
论气机互调是情志相胜疗法的基本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光亮 《中医杂志》2008,49(2):104-106
历代有从五行相胜、阴阳互制、气机互调、缓急相对等方面认识情志相胜疗法的机理。其中五行相胜、阴阳互制、缓急相对均不能全面地解释情志相胜疗法临床的具体运用。气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情志所导致的基本变化也是气的变化,不同的情志所引起的气机变化情况不同,彼此相互影响和制约;且气机也是情志之间五行相胜、阴阳互制与缓急相对关系的基础。情志相胜的基本机理,应是不同运动方式的气机之间的相互调节。  相似文献   

14.
王瑜华 《陕西中医》1989,10(5):214-215
<正> 癫狂证是指以神情失常而致精神抑乱一组症候群的概括,致病之因皆由七情失调、所欲不达而出现神志失聪、清窍昏朦的表现,而临床在病机的分析上,分为气、痰、火、瘀四型,尤其是在分析初发病机的气痰中,情志致病为最,所以精神疗法亦是成败之关键。精神治疗又称情志疗法,亦即中医之意疗,就是通过医务人员的语言、行为,来改善患者的神情失常,以达到减轻癫狂症状或加速治愈之目的,亦即常说之“心病不得心药医”之意,这里的药就是情志疗法。笔者经过复习整理有关文献及结合临床,拟就情志相胜疗法,劝慰导惑疗法陈述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15.
浅析朱丹溪对情志病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丹溪以《内经》情志观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气机紊乱是情志致病的主要机制,完善了以情胜情和以情解情的治疗方法,并提出情志疗法的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16.
论情志的经意与不经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情志包含情感与认知两种成分,本文重点探讨情志中的"情感"成分,认为情志有经意与不经意之分.经意情志须认知参与,产生于认知之后,即情志激发之前,主体须对情境刺激形成某种认识,做出某种评价.不经意情志直接产生于情境刺激,不经认知参与,或仅经较低级认识活动,如直觉的参与,只要有情境刺激,便可出其不意、一触即发.同时探讨了影响情志经意与不经意的各种因素,如个性、心理定势、生理病理.从心理学角度对情志机制进行探讨,有益于中医情志致病与情志相胜疗法的现代研究.  相似文献   

17.
通过阐述情志相胜疗法的原理并用现代心理学治疗理论分析相应医案发现:情志相胜疗法在情志的认识上更强调情志内在的和谐;在治疗的具体使用上注重情志使用的特异性,相应性及强度的均衡性,理解并传承其特点对加快心理治疗学本土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双相情感障碍属中医情志病范畴,是精神科常见重性精神疾病,当前其中医辨证思路较少、尚未达成统一。气机是人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气机升降相因是维系机体气、血、津液、精等精微物质生成、输布,进而实现人体“阴平阳秘”的关键条件。情志过激则易致气机紊乱、脏腑失和,进而诱发情志病。故本文以气机升降运动失司为疾病发生发展之纽带,邪气盛衰为疾病转化之关键,脾胃受损为疾病复发之基石,动态阐释双相情感障碍的病机演变;并提出临床治疗需重视药物药性,善用针灸、中医情志疗法等中医传统疗法形神同调、心身同治等建议;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并为从气机升降理论运用中医药防治双相情感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重寿 《陕西中医》2006,27(9):1165-1166
情志相胜的理论体系源于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今天教学和临床工作中,恰恰是人们易于忽视之处。本文旨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与人体情志方面的关系和中医心理学的发展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20.
抑郁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近几年来中医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运用中药、情志疗法综合治疗情况,旨在为该病临床治疗和研究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