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莎莎  方国栋 《新中医》2022,54(4):213-216
泄泻病主脏在脾,病位在肠,且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有“五脏六腑皆令人泻”之说。现代医家多从五脏辨治泄泻,忽视从六腑论治之重要性。现通过整理分析《黄帝内经》中关于六腑与泄泻的相关论述,从脏腑辨证角度探讨六腑泄泻的中医诊治方法,分别从胃泻、胆泻、小肠泻、大肠泻、膀胱泻、三焦泻进行论述,认为:胃泻宜脾胃同治,参苓白术散为脾胃共治代表方之一;胆泻有虚、热、湿等之分,临证宜兼顾肝胆,安神定志;小肠泻有虚寒、湿热之别,甚或寒热错杂,治疗上可选五苓散、葛根芩连汤、乌梅丸等;大肠泻亦有寒、热、湿、虚之分,临证宜据证用方,如黄芪建中汤、白头翁汤等,甚或因肺热移于大肠而用清燥救肺汤;膀胱泻宜从气化失司着眼,临证可从肾、从肺论治;三焦泄泻则可辨位论治。六腑泄泻,宜用通降法,六腑虚证致泄亦不少见,临证当注重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相似文献   

2.
王道坤教授论治脾胃病,着眼于肝、肺、心、肾,调五脏以安脾胃为要。调和脾胃,宜先达肝;宣降肺金,宜健脾胃;温补脾土,宜振心肾,寓达肝、畅肺、温肾、振心于调理脾胃之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胸痹病因病机复杂,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等密切相关,为本虚标实之证,以本虚为主,心阳不足是主要原因,引起血脉瘀阻,导致寒凝、气滞,血瘀等标实之证。不应单一地从心论治,从五脏论治,温补心阳,调节疏泄,调畅脾胃气机,温补肾阴肾阳,标本结合。  相似文献   

4.
肺与脾胃之间有独特的生理病理联系,在治疗肺系疾病时可从调理脾胃入手。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运用清泻胃热、行气通腑、培土制水、益胃生津、温中补虚以及扶正祛邪等方法治疗肺病取效甚佳,给我们从脾胃论治肺系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试析张锡纯从脾胃论治喘证通州市中医院(226300)孙伯青张锡纯治疗喘证不惟责于肺肾,而悉究其源,尤其重视脾胃,论治用药颇具匠心,足资启迪后学。笔者参阅《医学衷中参西录》有关内容,初探如下。1健脾降胃清痰利肺喘证不独因肺肾,由脾胃病变而致者亦常有之,...  相似文献   

6.
“阴火”理论是李杲《脾胃论》的中心内容,也是他创“甘温除热”法的重要理论依据。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或肝,或心,或肺,或肾皆可涉及,故李氏《脾胃论》有肺之阴火,脾之阴火,肾之阴火,心之阴火,肝之阴火。  相似文献   

7.
朱云峰  谢敏 《新中医》2022,54(6):208-211
通过厘清胃、肺、肾三者间的关系,分析讨论从肺肾论治脾胃疾病。首从《黄帝内经》中关于肺、肾与胃的阐述进行分析,认为肺、肾与胃的生理功能在藏象层面关系紧密,三者的生理结构在经络层面密切相关。进而,从“胃之关”分析肺肾对胃的调节作用,认为从“聚于胃,关于肺”,可看出肺与胃气机升降相依,而从“肾者,胃之关也”可看出肾与胃水液运输相济。基于以上所论,认为从肺肾论治脾胃疾病,有降肺气以平呃逆、调肾中阴阳以和胃中寒热之法。  相似文献   

8.
<正>重庆市名中医周天寒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治病十分重视调理脾胃。他说"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久病体质虚弱,治疗不当,易积虚成损。所以时照顾脾胃,切忌妄施苦寒克伐或进大剂腻补"。对慢性结肠炎的治疗,遵东垣"脾胃学说"之旨,有所创新,选方用药精心化裁,每获良效。认为慢性结肠炎可按中医"久泻"、"痢疾"范畴进行论治。其病机多由脾虚不能胜湿,湿从内生,直趋大肠或脾弱肝旺,肝脾不和,肝气乘脾,或久泻所致脾肾阳气虚弱,下关不固。治疗当以益气健脾、抑肝健脾、温中健脾、燥湿健脾、健脾消食、健脾升清、温补脾肾为法。用痛泻要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伤寒论》疾病治疗及组方的分析,发现脾与五脏密切相关,心、肺、肾 ,肝病变时可以从脾论治。脾与心,心系疾病常从脾治,如小建中汤、炙甘草汤的运用;脾与肺,生理上,土生金,病理上,母病及子,如肺疾以麦门冬汤培土生金;脾与肾,肾虚通过补脾益气以温肾;脾与肝,“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脾气充实则肝病自愈。  相似文献   

10.
陆拯主任医师对脾胃学说有独特见解 ,论治脾胃病常根据脾胃与心、肺、肝、肾的生理关系、病理影响 ,分别从心、肺、肝、肾着手治疗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陆拯主任医师对脾胃学说有独特见解,论治脾胃病常根据脾胃与心、肺、肝、肾的生理关系、病理影响,分别从心、肺、肝、肾着手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乃言正气之要。然下医不解,唯念正气,是重补法,皆传以热为补而以寒为泻;又脾胃之病,恰偏虚弱,适逢温补,以讹传讹,非正道也。至北宋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问世,医家好用成方,偏于温燥,尤是附子、肉桂之类[1]。  相似文献   

13.
巩艳春 《中医杂志》2007,48(4):380-381
五更泻,又名鸡鸣泻、晨泻。“五更”即是拂晓之前,意即五更时分腹痛肠鸣即泻,其病机多责之于肾阳虚衰,故又有“肾泻”之称。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言其病机:“脾胃虚弱,清晨五更作泻,或全不思饮食,或食而不化,大便不实,此肾泻也。”赵献可在《医贯》亦说:“今肾即虚衰,则命门之火熄,火熄则水独治。则令人多水泻不止,……盖肾属水其位在此,于时为寅子,五更之时,正寅子水旺之秋,故特甚也。”后世习以为常,一遇五更泻之病,往往囿于肾阳虚之说,多用温补肾阳之品。但五更泻病机复杂,并非仅由肾阳虚所致。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治脾法之范围与标准,对《金匮要略》从脾论治之病证从证、法、方、药方面进行较详尽的剖析,并列举《金匮要略》从脾论治之脾胃及非脾胃系统疾病之证治,阐明张仲景治疗杂病重在治脾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5.
“泻南补北”法首见于《难经·七十五难》中“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意为临证肝木实,郁而化火,木火刑金而扰其清虚出现的肝亢肺衰之证,其治则为泻南方心火而补北方肾水。古今医家多以“泻南补北”法治疗心肾不交之病症,而疏其论治肝实肺虚之病理变化核心,故本文基于《难经·七十五难》“泻南补北”法探析肝实证之临证理法及效验。  相似文献   

16.
《脾胃论》是最能体现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一部著作,书中阐述了脾胃与四脏生理病理的密切关系及治疗五脏病的遣方用药规律,丰富了脏腑辨证理论内涵。从《脾胃论》中李东垣对心与脾胃的生理病理关系的阐述入手,提炼出李东垣从脾胃论治心系病症循“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的特点。临床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以脾胃病机入手,师东垣古法,理后天之本,必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冠心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脾为后天之本,可灌溉四旁,与心、肺、肝、肾四脏相互作用,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重视对脾脏调理可取得一定临床效果。故以脾为立足点,分别从脾肺论治、肝脾论治、心脾论治、脾胃论治、脾肾论治5个方面归纳探析中医之脾在论治冠心病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脾胃为后天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唇口之疾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伏火是引起口疮常见原因,脾阳不升与胃火不降是脾胃伏火主要病机。脾胃伏火引起的口疮有虚、实火之分:实火者,多采用清、泻之法论治,方选泻黄散为主;虚火者,多采用升阳泻火法论治,方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为主。  相似文献   

19.
从五脏相关理论分析了仲景对失眠的论治。通过文献研究将仲景对失眠的治疗总结为失眠首责于心、母病及子责在肝、子病及母责之脾、肺心相关求于肺、心肾相关责之肾5个方面,指出仲景对失眠的论治,是以心为主脏,同时也注重从肝、脾、肺、肾相关联的脏腑进行论治,这正是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注重内部五脏六腑整体联系性的学术思想的反映。这种注重五脏相关,从五脏相关的整体观出发的论治模式,对今天诊治失眠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倩茹 《江西中医药》2006,37(11):53-53
脾胃学说是李东垣基于《内经》、《难经》,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系统理论,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为中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脾性湿而主升,以升为顺;胃性燥而主降,以降为顺。脾胃互为表里,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能升清降浊,是气机运动之枢纽,各种内外病因损伤脾胃,均会发生种种病变。“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均旨在说明脾胃的重要性。由于升降之机上行极于肺,下行极于肾,故可从脾胃论治某些肺、心、肝、肾诸证,而达到“脾旺不受邪”,乃是治疗内伤病的要法。笔者从脾胃论治多种妇科疾病,辨证施治,取得满意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仅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