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研究紫锥菊毛状根的诱导及活性成分的产生。方法 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A4,R1601,1025感染紫锥菊外植体。结果 紫锥菊外植体被3种发根农杆菌感染后,外植体伤口处均能陆续分化生长出白色的毛状根。A4菌株的诱导效果明显好于其他2种菌株,A4对紫锥菊叶片的毛状根诱导率高达66.7%。紫锥菊毛状根的最佳诱导条件为:发根农杆菌A4,感染时间12 min,菌液A600值 0.8,共培养温度24 ℃,共培养时间2 d,预培养时间2 d,培养基pH值6.0,此条件下紫锥菊毛状根的平均诱导率达到54%;对诱导出的毛状根进行PCR检测,证明其确为已转化的毛状根。检测得到紫锥菊毛状根中的多糖含量为15.54%,总酚的含量为2.491%。结论 本实验所建立的紫锥菊毛状根培养系统,为研究紫锥菊毛状根大量培养生产活性成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人参毛状根生物合成熊果苷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研究人参毛状根生物合成熊果苷的基本条件。方法 :以熊果苷的含量、氢醌 (1,4-对苯二酚 )的转化率为指标 ,找出适于生物合成的培养条件、持续时间和底物浓度。结果 :培养 22d的人参毛状根更换含底物的B5培养基后 ,对浓度为 2mmol·L-1的氢醌持续转化 24h ,所合成的熊果苷占干重的 13.0% ,转化率达 89.0%。结论 :本文首次以人参毛状根为反应器 ,人工合成出人参属植物所不具有的熊果苷。  相似文献   

3.
茉莉酸甲酯对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类成分积累和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目的:研究茉莉酸甲酯(methy jasmonat,MJ)对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和向培养基中的释放的影响。方法:6-7V 悬浮振荡培养ATCC15834 农杆菌诱导的丹参毛状根培养18 d后,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化学诱导子——茉莉酸甲酯,采用HPLC 的方法,测定MJ处理后不同时间段(2,6,9 d)丹参毛状根中隐丹参酮、丹参酮IIA 的含量以及其在培养基中的含量。结果:毛状根经MJ处理后2,6,9 d隐丹参酮的含量分别达0.039,0.204,0.572 mg·g-1,分别是同时期未经MJ处理的2.2,8.5,23.8倍;丹参酮IIA的含量达0.251,0.601,1.563 mg·g-1,分别是同时间期未经MJ处理丹参毛状根的1.9,4.1,6.2倍。结论:MJ能显著促进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并向培养基中释放。  相似文献   

4.
大孔树脂在丹参毛状根培养生产丹参酮过程中的原位富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琳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7):1752-1754
目的:考察大孔树脂在丹参毛状根培养生产丹参酮过程中的原位富集。方法:在丹参毛状根培养过程中添加大孔树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根内、培养液和树脂3个不同位点中3种主要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结果:在选择的3种大孔树脂(X-5,AB-8,XAD-4)中,树脂X-5对丹参毛状根培养过程中生产的丹参酮具有最好的吸附效果,吸附在树脂加入后的4 h达到平衡,最大吸附量达到1.2 mg·g-1,总丹参酮吸附率达到92.4 %。结论:大孔树脂X-5可以在丹参毛状根培养生产丹参酮的过程中有效地对丹参酮进行原位富集,简化了后续的提取分离步骤。  相似文献   

5.
真菌诱导子对人参毛状根皂苷生物合成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考察真菌诱导子对人参毛状根的生长和人参皂苷生物合成影响。方法 :提取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richumlagnarinm、青菜炭疽病菌Phomafiltrate、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num、黑曲霉Asperillusniger中的真菌诱导子与人参毛状根共培养 ,应用HPLC及比色法对培养物中总苷及几种单体皂苷进行分析测定。结果 :真菌诱导子不但能影响人参毛状根总苷的合成量 ,也能使某些单体皂苷消失或增加 ,如培养液中黑曲霉多糖诱导子增加到 20mg·L-1浓度时 ,使总苷含量增加到 3.649% ,而单体皂苷中Rg1和Re未检出 ,Rg2 和Rb1的含量则有明显增加 ,并可促进人参毛状根的生长。结论 :真菌诱导子对人参毛状根某些皂苷的合成具有特异性 ,同时也影响人参毛状根的生物量。培养过程中通过外源性诱导子的添加 ,有利于人参毛状根次生代谢产物的定向积累。  相似文献   

6.
使用萜类物质合成MEP途径中关键酶DXR的有效抑制剂磷胺霉素(100 μmol·L-1)处理丹参毛状根,在处理后2,4,6,8,10,16,21 d收获毛状根,检测处理组和对照组毛状根中SmDXR基因的mRNA水平以及丹参酮类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随着磷胺霉素处理时间延长,丹参毛状根颜色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变浅;毛状根中SmDXR基因的mRNA水平呈抛物线型变化,在处理后第6天达到最高值,随后逐渐降低;检测了4种丹参酮类化合物含量,其中丹参酮Ⅰ的含量变化不显著,而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的含量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第21天时对照组毛状根中总丹参酮含量是处理组的5.63倍。上述结果表明,丹参DXR基因对于MEP途径丹参酮类化合物的积累具有重要作用,抑制SmDXR基因表达将对该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积累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养阴生肌膜的制备工艺条件。方法:用正交试验法优选提取和制膜的工艺条件。结果:提取最佳工艺为A3B1C3,即加12倍量水,每次煮1.0h,煎煮3次。最佳成膜处方为A1B3C2D1即PVA0588:PVA1788为4∶1.5,中药提取液30mL,CMC-Na为0.25g。结论:为养阴生肌膜工艺条件的确定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测定血浆中乙酰水杨酸和水杨酸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水杨酸/(乙酰水杨酸+水杨酸)表示乙酰水杨酸酯酶的活性,并对乙酰水杨酸酯酶体外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测定血浆乙酰水杨酸酯酶活性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直接进样法测定血浆中乙酰水杨酸和水杨酸的浓度,并用正交实验设计分析法对其体外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选择。结果乙酰水杨酸在0.08~5.12mg·L-1内线性关系良好,水杨酸在0.05~4mg·L-1内线性关系良好,体外最佳培养条件是A2B2C3D1,即以1mmol·L-1乙酰水杨酸,200μL血浆,在pH为7.6的培养液中培养20min。结论本法操作简便、灵敏、快速,适用于血浆中乙酰水杨酸和水杨酸的浓度测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3种前体化合物和几种非生物诱导子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Bge)不定根生长及其有效成分含量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的影响。方法通过添加前体化合物和诱导子两阶段培养丹参不定根,探讨其对丹参不定根生长和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含量的影响。结果培养第0天饲喂前体化合物,发现添加1.0 mmol·L-1乙酸钠、0.5 mmol·L-1酪氨酸和0.5 mmol·L-1乙酸钠分别得到了最高的丹参不定根增殖倍数、丹参酮ⅡA含量和原儿茶醛含量。培养第16天各种非生物诱导子处理,发现超声处理丹参不定根产量和原儿茶醛含量明显增加;1.0 mg·L-1水杨酸促进丹参酮ⅡA合成;高盐和高糖促进丹参不定根生长和次生代谢物合成;硝酸银和硝酸镧促进丹参酮ⅡA合成,但抑制了原儿茶醛合成。结论前体物和诱导子两阶段培养对于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合成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体外研究芦荟大黄素(AE)对金属铝离子(Al3+)诱导的β-淀粉样蛋白42(Aβ42)聚集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已形成的Aβ42-Al3+聚集体的解聚作用,并考察其对Al3+存在下Aβ42聚集产生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影响。方法 设置Aβ42组、Aβ42+Al3+组、Aβ42+AE组、Aβ42+Al3++AE组,以及解聚作用考察实验,应用硫黄素T(ThT)荧光试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光散射法(DLS)及噻唑蓝(MTT)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试验分别检测各组Aβ42的聚集纤维化过程、聚集体形貌、聚集体尺寸及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结果 与Aβ42组比较,Al3+可促进Aβ42聚集,使ThT荧光强度升高至124.48%,诱导Aβ42聚集形成粒径较大的纤维束,并显著降低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的细胞活力(P<0.01),使细胞生存率降低至51.05%。AE不仅能抑制Aβ42聚集,而且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Al3+诱导的Aβ42聚集;与Aβ42+Al3+组比较,高浓度AE使ThT荧光强度降低至41.66%,改变多肽聚集途径形成粒径较小的无定型结构聚集体,并显著抑制Al3+诱导Aβ42产生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P<0.01),使细胞生存率恢复至84.87%。解聚研究发现,AE可解聚Aβ42-Al3+聚集体,使已形成的聚集体消失,形成一些毒性较低的小粒径短纤维及无定型结构聚集体。结论 AE可抑制Al3+存在下的Aβ42聚集及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解聚已形成的Aβ42-Al3+聚集体,缓解其产生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为探索AE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杜仲毛状根培养条件优化及其桃叶珊瑚苷药用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杨蕊  张家辉  孙雪梅  孙敏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5):1902-1905
目的:诱导杜仲毛状根的发生及筛选优良毛状根系.方法:利用发根农杆菌C58C1诱导杜仲不同外植体产生毛状根,并利用HPLC测定桃叶珊瑚苷含量.结果:采用杜仲无菌苗胚轴经菌液浸染20 min,共培养3 d可得到最佳转化效果.液体培养的生长量优于固体培养,最有利于毛状根生物量和药用成分的积累,并筛选到桃叶珊瑚苷高产根系E_1.结论:可通过毛状根的培养来获得桃叶珊瑚苷药用成分.  相似文献   

12.
莨菪发根培养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倍倍  张磊  开国银  张汉明  丁如贤  陈万生 《中草药》2005,36(12):1864-1868
目的建立莨菪Hyoscyamus niger的发根培养体系。方法分别用A4、LBA9402和C58C1三种发根农杆菌菌株转化莨菪子叶受体,获得发根;测定发根的生长曲线和比较不同因素对发根生长量的影响;PCR鉴定转化发根;莨菪发根中生物碱类含量的测定。结果首次利用发根农杆菌A4、LBA9402、C58C1三种菌株成功从莨菪中诱导出发根,并建立了莨菪发根最优的培养体系;经PCR鉴定证明Ri质粒的T-DNA已转化进莨菪的发根中。结论莨菪发根培养体系的建立为利用遗传代谢工程手段调节莨菪次生代谢物含量和进行药用活性成分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李想韵  朱鸿  孙一铭  孙敏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1):1391-1394
目的:建立桑的遗传转化体系,并对其毛状根生长特性和次生代谢产物槲皮素含量进行探索。方法:利用卸甲型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C58C1侵染桑的黄化无菌苗,建立毛状根的诱导与培养体系;优化毛状根的扩大培养条件并测定其生长曲线,对桑毛状根T-DNA转化结果进行PCR检测;利用RP-HPLC检测槲皮素的含量。结果:用C58C1侵染无菌苗外植体,侵染10 min、分别预培养、共培养2 d及添加质量浓度为100 mg.L-1的乙酰丁香酮(AS)可得最高转化率;PCR检测结果表明,发根农杆菌Ri质粒的rolB,rolC基因片段已整合入桑的毛状根基因组中;C58C1侵染桑黄化无菌苗茎段10 d后,茎段伤口处陆续产生毛状根,30 d后幼茎上产生毛状根的外植体达92%;在1/2MS+0.05 mg.L-1IBA液体培养基中培养50 d后,由HPLC检测结果表明,毛状根中槲皮素含量相比于原植株增加了8.5倍。结论:成功建立桑科毛状根诱导与离体培养体系,为其他木本植物毛状根培养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并进一步为槲皮素等药用活性成分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粘毛黄芩毛状根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黄芩苷的动态合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淑芳  孙一铭  雷桅  杨蕊  孙敏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4):1669-1672
目的:建立粘毛黄芩毛状根培养体系,并对其生长特性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进行初步探索。方法:采用卸甲型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ofaciens C58C1感染粘毛黄芩无菌苗的茎段,获得毛状根,并得到了优质株系;测定了毛状根的生长曲线;利用PCR对毛状根进行T-DNA转化的检测及利用HPLC进行黄芩苷含量检测。结果:PCR检测结果表明,发根农杆菌Ri质粒的rolC基因已整合入粘毛黄芩毛状根基因组中。C58C1感染粘毛黄芩无菌苗茎段8 d后,毛状根陆续在其伤口处产生,28 d时幼茎产生毛状根的外植体达81%。1/2 MS液体培养32 d后毛状根干重增加了17.42倍,总黄酮和黄芩苷含量分别增加了21.60,25.56倍。结论:粘毛黄芩毛状根离体培养的建立为进一步进行药用活性成分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长春花转基因毛状根再生植株快速繁育体系,获得生物碱量提高的长春花再生植株。方法研究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长春花毛状根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不定根分化和再生植株移栽的影响,采用HPLC法测定长春花再生植株生物碱量,并采用定量PCR技术分析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转基因长春花毛状根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均是MS+6-BA 2.0 mg/L+NAA 0.3 mg/L,不定根分化的最适培养基是1/2 MS+NAA 0.3 mg/L。采用炼苗的改进方法可使长春花再生植株的移栽成活率达90%。HPLC分析结果表明,长春花再生植株中长春碱、长春新碱和阿吗碱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0、5.8、1.8倍,其中,优良单株OG30-3的长春新碱和长春碱量比对照提高7倍和10倍。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orca3基因和g10h基因的表达量比非转基因植株的高。结论转基因长春花毛状根再生植株可促进抗癌生物碱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圆叶牵牛毛状根的诱导及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利用发根农杆菌,R1601,1000,1025,15834诱导药用植物圆叶牵牛产生毛状根。方法:采用共培养方法,通过对外植体、菌种、浸染时间、预培养、共培养、外源激素等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利用发根农杆菌1601,预培养60h的叶片、叶柄为转化材料,感染6~8min,加入1mg.L-1NAA转化率最高。结论:圆叶牵牛毛状根的诱导成功,为其遗传转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发根农杆菌,R1601,1000,1025,15834诱导约用植物圆叶牵牛产生毛状根。方法:采用共培养方法,通过对外植体、菌种、浸染时间、预培养、共培养、外源激素等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利川发根农杆菌1601,预培养60h的叶片、叶柄为转化材料,感染6~8min,加入1mg·L^-1 NAA转化率最高。结论:圆叶牵牛毛状根的诱导成功,为其遗传转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不留行毛状根的诱导及培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利用4种发根农杆菌R15834,R1601,R1000,A4诱导药用植物王不留行产生毛状根,建立王不留行的毛状根培养体系。方法:采用共培养法研究不同外植体、菌株、外源激素、侵染时间、预培养时间和共培养时间对王不留行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结果:用王不留行叶片作为外植体,外植体预培养60 h,共培养48 h,发根农杆菌R1601侵染10 min,培养基中添加0.1 mg.L-1吲哚丁酸(IBA)转化率最高。结论:王不留行毛状根诱导成功,为其遗传转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不同理化因子对绞股蓝毛状根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发根农杆菌诱导绞股蓝,得到毛状根。方法:采用外植体共感染接种法诱导绞股蓝毛状根,研究了不同菌株、外植体类型、预(共)培养时间、菌液浓度、浸染时间、乙酰丁香酮(As)和除菌培养基类型等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利用A4菌浸染不经过预培养的叶片,当发根农杆菌浓度在OD 600值为0.8,浸染10 min,共培养2 d,100μmol/L As、MS+300 mg/L Cab为除菌培养基为绞股蓝毛状根诱导的最佳条件。结论:用外植体共感染法诱导出绞股蓝毛状根,并确定了最佳诱导条件。  相似文献   

20.
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R1601,A4,ATCC15834菌株感染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同源四倍体的子叶10d后,在子叶切口处均能陆续长出毛状根。转化根在不含激素的MS固体培养基上快速生长并表现出典型的毛根性状,经冠瘿碱分析证明确已被转化。建立了毛状根培养系统并比较了各种外界因子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