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俞穴是临床常用穴,随配穴不同而主治有异,合理配穴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本文从背俞穴之间配伍、俞原配穴、俞募配穴、俞郄配穴试述背俞穴临床配穴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7,(2):362-364
目的:探讨五脏背俞穴物理特性的改变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与意义,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为基础,搜集、整理五脏背俞穴物理性质的相关现代文献,通过文献计量学中的文献统计分析法对五脏背俞穴的物理性质、涉及的疾病与具体五脏背俞穴进行分析。结果:穴位温度的文献量最多,主要研究健康人;辐射光谱的文献量次之,涉及原发性高血压的病理变化;在疾病方面,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最多;在背俞穴涉及疾病种类方面,肾俞穴的物理性质对疾病最敏感,多系统疾病其物理性质均有相应改变,其他背俞穴位多表现为与本脏相关疾病的变化。结论:五脏背俞穴物理性质改变不仅可以反映疾病,还能对疾病的病位、病性等做辅助诊断,表明五脏背俞穴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通过文献数据挖掘,分析背俞穴在临床中的组方规律,总结背俞穴适应病种及核心处方,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方法:检索2008—2018年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收录的采用背俞穴治疗的临床文献,将其穴位处方、疾病种类等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组方规律。结果:共纳入92篇文献、87首穴位处方,纳入疾病37种,其中痤疮、抑郁症、失眠最为多见;共涉及12个背俞穴,脾俞、肾俞、肝俞应用频率最高;支持度个数设为17,置信度为0. 6,得到30组穴位;相关度设为8,惩罚度设为2,得到核心处方6首;背俞穴的临床治疗方法中,联合治疗(29%)与单纯针(26%)最为常用。结论: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背俞穴的临床应用数据进行分析,可获得背俞穴的临床常用疾病、穴位配伍规律、核心处方等信息,可为背俞穴的临床应用提供统计学依据及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4.
沈华 《山东中医杂志》2008,27(8):538-538
目的:观察针刺腰部背俞穴配合脉冲电疗仪治疗急性腰肌纤维织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刺腰部双侧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加脉冲电疗仪,同时,神灯照射患处。结果,总有效率为97.56%。提示:背俞穴加脉冲电疗仪可改善肌细胞的新陈代谢,调节血液循环,提高痛阈,镇痉止痛,可用于治疗软组织疼痛。  相似文献   

5.
背俞穴是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腧穴,可直接反映脏腑的功能活动.五脏俞即肺、心、肝、脾、肾5个背俞穴,可用于诊察五脏、六腑及其相应五官五体的疾病.《灵枢·背俞》首次记载了五脏俞的名称和位置[1];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记载五俞穴"夹脊相去一寸五分"[2]73.  相似文献   

6.
中医的"寤寐"即现代医学的睡眠觉醒,寤寐失常即睡眠觉醒紊乱,临床常表现为失眠、嗜睡、梦寐不安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肝俞穴为肝的背俞穴,可调节肝藏血的功能,协调营卫及经脉间的联系而使寤寐正常。探讨肝俞穴与寤寐的内在联系,为寤寐失常引起的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MSM人群艾滋病患者和健康自愿者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双侧背俞穴的红外温度,总结AIDS患者背俞穴红外敏感经穴,论证背俞穴反映病症的科学性,为艾滋病的穴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感染HIV病毒的MSM人群AIDS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健康自愿者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背部红外热成像数据。选取膀胱经第一侧线双侧背俞穴红外温度为研究数据,通过对不同健康状态下患者红外热成像数据进行背俞穴穴位定点红外特征进行比较,对比背俞穴红外特异性与艾滋病患者临床特异性表现的内在相关性,探讨艾滋病患者背俞穴反映其病症的相关特征。结果:①全部40个测温点中,双侧L3~S2之间的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6个测温点红外温度表现为疾病组对照组,其他测温点均为疾病组对照组;②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据有统计学意义的测温点共18个:双侧心俞、督俞、肝俞、中膂俞、白环俞和右侧的风门、厥阴俞、膈俞,疾病组对照组,P0.05;双侧大肠俞、关元俞,右侧小肠俞,疾病组对照组,P0.05;③脏腑背俞穴:疾病组厥阴俞R、心俞、肝俞温度降低,大肠俞、小肠俞R温度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背俞穴中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中膂俞、白环俞红外温度呈现出规律的差异性表现,说明红外温度变化可以作为判断男性HIV感染者病情的客观指标,体现了经络腧穴反映病症的科学性;②AIDS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背俞穴红外温度的差异,对HIV患者进行穴位非侵入疗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行于体表背腰部的穴位,是一组重要的特定穴,在针灸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杨甲三先生临证擅于用脏腑背俞穴配伍治疗眩晕、头痛、失眠等证,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9.
摘要:背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5寸,是直接以脏腑命名的一类特定穴,对治疗脏腑病症具有特异性。董氏奇穴在颈、背、腰部分布了大量的腧穴,且多个穴位与背俞穴重合,对治疗脏腑病证、痛症、疑难病症、局部及全身病症等疗效较佳。董氏“背奇穴”与背俞穴有一定联系,且扩大了背俞穴的分布及主治范围,在临床治疗中,二者可相互补充,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老锦雄教授在临床上主张针灸并用,重视灸法,从阴阳气血论治,以"温阳扶正"为法,整体应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背俞穴,采用温针灸直刺的方法来治疗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个系统疾病,验古创新,自成一套以背俞穴温针灸为主的针灸临床治疗技术,并将"背俞穴温针灸"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总结《内经》等经典在应用背俞诊断疾病、调节脏腑气机以及背俞穴取穴规则等方面的特点,探讨经典对临床运用背俞穴针罐疗法的指导作用,以及探敏取穴、直刺背俞穴、针罐结合等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背俞穴作为内通脏腑、通督入脑的一类特殊腧穴,可补可泻,或祛邪或扶正,可针可灸可刺络放血,力专效宏,具有广泛的治疗应用。介绍了赖新生教授应用背俞穴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3.
背俞穴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共12穴,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背俞穴在临床上的应用很广泛,且  相似文献   

14.
背针疗法就是针灸背部腧穴治疗人体相关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长刺节论》说:“迫脏刺背,背俞也。”即指背俞穴接近内脏,人体内脏都集中于胸背之间,脏腑有病,即可针刺以疗疾。可见,在背部腧穴进行治疗,早在我国古代已盛行。《内经》对于背俞穴的论述,奠定了该特定穴的理论基础。此后,历代医家对其理论不断探讨,尤其在临床应用方面,从不同角度提出看法,见仁见智,使对背俞穴的认识更臻完善。  相似文献   

15.
张家维教授尊崇医典,师古不泥,强调督脉、膀胱经穴对髓海的治疗作用,主张针药并举,擅用背俞穴。临床对于癫痫、多动症等脑系及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经验颇丰,屡起沉疴。  相似文献   

16.
任媛媛 《陕西中医》2011,32(10):1370-1371
目的:观察以背俞穴为主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13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采用背俞穴为主埋线治疗,取穴:脾俞、胃俞、胃管下俞、大肠俞、小肠俞、三焦俞等。结果:总有效率90%。结论:背俞穴为主埋线是治疗单纯性肥胖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背俞穴治疗哮喘的疗效。方法将61例患者分为背俞穴组、背俞穴加艾灸组、常规针刺对照组,三组均每星期治疗2次,10次为1疗程,治疗3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与结论背俞穴组和背俞穴加艾灸组控显率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背俞穴加艾灸组控显率略高于背俞穴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背俞穴治疗哮喘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背俞穴拔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2组均经稳定期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背俞穴拔罐。观察2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及临床总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有效率为70.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的主要症状体征均有改善,但治疗组对咳嗽、咯痰、喘促、哮鸣等症状体征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背俞穴拔罐可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俞募穴,属特定要穴,是针灸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俞穴皆分布于背部脊柱两侧,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线上,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故称背俞。募穴皆分布于胸腹部,指其位置与脏腑相近,是脏腑经络之气汇聚之处,因居腹部者多,故习惯称之为腹募。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俞募穴诊治疾病,收效甚佳。一、内脏疾病切俞募诊俞募穴不仅可用于治疗疾病,而且是中医“四诊”中切诊的内容之一。很多内脏疾病,可以通过切触俞募而定性定位,在临床上经常与四诊结合诊断疾病,有的仅凭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背俞穴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就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背俞穴刺络放血疗法,对照组采用口服辛伐他汀片治疗,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高脂血症在改善TC、TG及中医症候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背俞穴刺络放血可有效地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