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东垣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指导针刺治疗,善于运用补土升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导气同精和刺血泻邪等针法治疗各种病证,这些突出特点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相似文献   

2.
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治则以来,注家各抒己见,看法各异,归其要者有三:其一,从病性解。始于张景岳,《类经》注曰:“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不少注家宗此说。其二,从针灸取经选穴解。指病在阳经,可针刺阴经治疗;病在阴经,可针刺阳经治疗。此论源于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云:“阴经受邪,流入阳经为病,是为阴经为本,阳经为标,疗其本者,疗于阴经,即阳病疗阴也……”。…  相似文献   

3.
将"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之"癫"释为癫狂病之癫症是不妥的,当时所说之"癫",或称"癫病""癫疾",即癫痫,"重阴者癫",即病癫痫。"狂",实乃后世之癫狂病,释"狂"为癫狂病之狂症,欠妥。因《难经》成书时之医学语境,"狂"并不单指刚躁狂暴、逾垣上屋、弃衣奔走等之狂症,多泛指精神异常之病症或现象。读"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宜如读《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之"诸""皆"字,宜理解为非全是,或非全部;即部分或大部分具"重阳"或"重阴"脉者病癫狂病或癫痫。"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以脉象昭示了部分或大部分癫狂病、癫痫已作的病理状态,吾家以此认识并指导癫狂病、癫痫之临床辨治,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故宜正确认识和理解此句经典名言,使之更好地运用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之中医药研治。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针刺条文虽然不多,但选穴精当,时机适宜,针刺方法灵活。其特色为:(1)常选用俞穴、募穴、或正经及奇经之交会穴;(2)重视奇经"溢蓄"调节经气的功能;(3)不拘泥于阳经用刺法,阴经亦用刺法;(4)针刺选穴具有"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特色;(5)不仅"以刺泻邪",也"以刺止利"。  相似文献   

5.
论治癫狂10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印明 《河北中医》2003,25(12):917-918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结合临床医疗教学工作实践 ,运用中医理、法、方、药 ,笔者将癫狂证候、病机、治疗整理为 1 0法 ,简介如下。1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 ,癫者痴癫、癫倒之谓 ,如醉如呓 ,或悲或泣 ;狂者疯狂、狂暴之谓。中医文献每多癫狂共论 ,二者在病证上是有区别的 ,但在病机上密切相关 ,皆系七情所伤 ,致使气机升降失常 ,酿生痰火 ,乘其心位 ,扰犯神志故发癫狂。其病机要点 :痰蒙心窍则为癫 ,痰火内扰则为狂 ,二者皆系心主神志功能反常的病证。癫属阴 ,证见声低气怯 ,脉多沉涩 ;狂属阳 ,证见登高而歌 ,弃衣而奔 ,脉多滑数 ,或沉伏…  相似文献   

6.
论“东垣针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垣针法,悉本《素问》、《难经》,法古而创新,将补土法灵活应用于针灸,结合《灵枢》"导气"与"同精",提出了"导气同精"与"同精导气"法,据《素问》"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创背俞治外感、腹募治内伤的治疗大法,不仅提出了用刺经放血——通调气街,并大胆地提出了虚证亦可放血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4 中医中药治疗癫证和狂证都是精神疾病。癫狂证辨证论治是以四诊见证为主要依据 ,以八纲为基础结合病因病机 ,对精神症状进行辨证。一般癫证属阴 ,多属虚证 ;狂证属阳 ,多属实证。二者有时还可相互转化 ,故又有虚实夹杂证。治疗原则 :癫证宜于补虚扶正 ,宁心安神 ,壮阳兴奋为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中医古代文献中治疗狂症的方药配伍规律,推论与之相关的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笔者结合文献分析,将狂症分为宋前、金元明、清3个历史时期,对其治疗癫症的方药进行数理统计学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阴狂论治     
<正> 癲狂有阴阳之分。经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示人以规范。笔者近年来医治狂病,依据狂从阳发的理论,投以平肝、泻火、清心、逐痰、开窍诸法,收效不甚理想。从临床证侯上发现,狂病并非纯属阳热实证,亦有阴寒凝集,水泛为痰,虚火上逆,神不守舍之阴证发狂者。根据《内经》“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根”的理论,参阅近贤岳美中  相似文献   

10.
“阴病治阳”滥觞于《黄帝内经》,意指针刺阳经穴位可以治疗症状表现在阴经的疾病。冠心病的症状表现在阴经,背俞穴位于阳经,前期研究发现针刺背俞穴可以有效治疗冠心病,故“阴病治阳”可能是治疗冠心病的关键点。以“阴病治阳”为切入点,从营卫理论、气街理论、经筋理论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联系临床,深入阐释针刺位于“阳经”的背俞穴在治疗“阴病”之冠心病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期为临床应用“阴病治阳”理论治疗冠心病提供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舌针疗法属于微针疗法,通过针刺刺激舌体上特定穴位,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舌针疗法的提出起于现代,但是在舌上刺血或者针刺的历史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刺疟篇》中说"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先其发时如食倾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继《黄帝内经》后,《针灸甲乙经》、《千金药方》等古籍对舌上刺血或者针刺都有不同的记载。20世纪70年代,在生物全息理论及微小针刺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左病治右"是针刺法则"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简称,是《内经》中的重要针灸施术原则,意指人体左侧的病变,可取右侧腧穴进行治疗,右侧病变可取左侧腧穴进行治疗。其原理既往多从经络系统"左右相连"的角度进行解释,本文试从"左血右气"及针刺"调神"的理论阐述其原理。1阴阳理论之左血右气阴阳学说认为凡相互关联有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总结朱丹溪针灸临证经验,从经络证治、针法灸法应用等方面探讨其针灸临床特色。朱丹溪提出"合生见证",丰富了经络诊疗内涵;在临床中将针灸与药物配合应用,认为针法"泻而无补",多用针刺放血以泻实;灸法虚实寒热皆可用,临证用灸法泄热拔毒、苏厥醒神治疗热证、急症,充分把握灸法补阳生阴、泄热拔毒的治疗时机等,为后世医家提供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4.
“阴中引阳,阳中引阴”针法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是针灸学经典理论之一,属于针灸治疗原则的范畴。该句的含义不仅包括前后选穴;巨刺、缪刺;阴病选阳经穴,阳病选阴经穴;远端选穴;阴阳平衡针法;调和气血等选穴方法和原则。还包涵强调在选穴方面要注重病因病机,并且对后世医家针刺手法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本文重点介绍"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选穴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典型病例的形式,概括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医文献认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倦及思虑太过、体虚久病是失眠证的主要病因,而"阳不入阴"为总病机。分析历代医家治疗失眠病证的文献,其临床用药规律以补益、安神、清热三大类药物为主线,多随证配伍化痰、行气、消食、活血、平肝、温里、固涩之品,对现代临床治疗失眠证的选方用药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言:"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经文原意为阴不足阳而过亢,火热内扰心神而出现心神不宁、狂乱不安之证,明确提出狂属阳属火的本质,补阴泻火是重要的治疗原则。具体的治疗措施从针刺、方药、精神调理、饮食等都有系统的论述。"狂"虽为神志失常的表现,从临床实际来看,造成"狂"的原因有瘀血内结、痰热扰神、阳虚心神浮越。通过对经文学习和医案分析,进一步探讨神志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金元时期脾胃论专家李东垣在针灸理论方面发挥《内经》古义,结合脏象、经络、腧穴理论阐发“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经,在针灸治疗方面亦全现重视脾胃学说理论,以针灸方法或针药合治风、阴臭、血崩、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8.
癫疾,是神志失常的一种病症。俗有“文疯”、“文痴”之称。在唐宋以前,对癫疾的名实称谓有含混之嫌。如《证治准绳》云“素问止言癫而不及痫,灵枢乃有痫瘈、痫厥之名,诸书有言狂者,有言癫狂者,有言风痫者……迄无定论。”此尚习之风,至汉唐及宋亦未予分辨。自元往下,才将癫狂予以区别。首避泾渭者,乃丹溪之言:“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而狂多怒。”次则有明代王肯堂,发前人之未发,将癫疾与狂、痫明确地区别开来。研究癫证的病机与治法,自《内经》以下,亦代不乏人。如《丹溪心法》云:“癫属阴…大率因痰结于心胸间,“清·林佩琴曰“癫者,多由心脾郁结,志愿不遂,更或惊恐,致神不守舍  相似文献   

19.
在振埃刺法理论指导下,探析哮喘的针灸辨治思路。振埃刺法首见于《灵枢·刺节真邪》篇,是针对一类具有特定表现的病症提出的针刺治疗法则,所述症状与现代哮喘急性发作期类似,哮喘从发病部位、特点上均属振埃刺法所论“阳病”范畴,通过辨病机、病位,将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相结合分析病在何脏、何经,强调在十二经脉行于四肢和皮肤浅表处进行取穴,同时结合疏通局部经脉气血,气血形神共调,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操作手法方面根据针刺部位进行浅刺,强调毫针针刺以及针刺前揣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根据经典理论及临床实践总结发现,"阳常有余"是卵巢早衰的主要病因,此"阳"非真阳不足,主要指易引起真阴不足的"妄动的阳气","阴常不足"为阴精、阴血不足,即为真阴,是主要病机。故针对此病因病机临床针刺治疗上主要以调衡阴阳为纲,以"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的针灸治疗原则为主导,运用平衡阴阳的针刺方法,经络部位上下、前后阴阳相引,调整阴阳,心身同治,形神同调,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