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分析历代对"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主要注释,指出将此语解为针对阴虚、阳虚证的治法是错误的,此"阴阳"当指人体不同部位。全句意应为:阳部之病可从阴位治,阴位之病可从阳部治。与阳病治阳、阴病治阴相对照,"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思维特点是将局部病痛放在整体关系中加以审视,重视并充分调动机体各部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合历代医家的观点,结合中医理法方药知识,主要从"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滋阴以清热,温阳以散寒"、"祛寒以济阳气,清热以存阴液"、"气病治血,血病治气",以及外感邪气性质与季节关系等方面对"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作为中医学重要的治疗原则,对后世临床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古至今,对"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理论内涵的探讨从未停止,并形成了丰富的解读.不同读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这正是《黄帝内经》的魅力所在.随着内涵的不断丰富,临床应用也变得广泛起来.为了更好地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内涵以对阴阳学说有更深刻的认...  相似文献   

4.
阴病治阳理论在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后遗症,是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临床表现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在对患肢功能恢复的治疗上,特别是患肢痉挛型瘫痪的治疗,是医患双方关注的难点。笔者在实施针灸临床时,运用阴阳学说在针灸临床的具体体现和有关理论,指导取穴配穴,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从“病发于阳,发于阴”谈“伤寒”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承仕 《河南中医》1995,15(6):334-336
“病发于阳,发于阴”语出《伤寒论》第7条。通过分析作者认为:仲景《伤寒论》中所论伤寒,实际包括了风寒外犯太阳肌表的外伤寒和寒邪直犯脏腑或阳虚寒自内生的内伤寒两种概念。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多次论及"阳",有的是阴阳并举,有的单提阳字,其涵义不尽相同,现仅从"阳"在《伤寒论》中所指病位、脉象、邪气、病证、人身之阳气等方面,结合诸家之观点,加以浅述,使其含义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7.
王殿华 《陕西中医》1991,12(8):358-359
<正>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今医家对此解释不一,归其要者:其一、从病证解。认为此指虚证治疗,始于张景岳,《类经》解释为:“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如《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不少注家宗此说。解释为实证治疗者,如《中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病发于阳病发于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阳病治阴”理论在妇产科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日: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阐述了因阳气不足不能温养而出现寒象,病本在于阳虚;因阴虚不能制阳而出现热象,病本在于阴虚。根据“治病求本”原则,所以“热之而寒者”则当“取之阳”。亦即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内经》称这种治疗方法为“阳病治阴”。笔者将此理论应用到妇产科临床上,收到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勇  李静 《中医研究》2003,16(3):7-8
“阴中求阳 ,阳中求阴”乃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 ,用来治疗阴阳虚损证候的著名理论。开创了中医补法的新理论 ,在临床上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但从张氏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来看 ,此补法的应用 ,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阴、阳虚证。因此 ,有必要对其理论实质和应用范围作进一步的探讨。1 理论基础张氏认为人的生命有赖于精气的存在 ,而精气表现为阴阳 ,阴阳是互根的。所以邪气侵犯人体 ,即使只是损伤人体的阳气 ,但由于阴阳互根 ,阳气亏损不能化生阴液 ,必进而损伤人体之阴精 ;即使只是损伤人体的阴精 ,但随着阴精的亏虚 ,不能化生阳气 ,也必进一步损…  相似文献   

11.
<正>《伤寒论》第7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对这句话的认识,尤其是对"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认识,历来被众多医家所争论,近代《伤寒论》诸多讲义亦未见统一,归纳一下大致可分为3种。  相似文献   

12.
对《伤寒论》"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阴"和"阳"应是代表两种不同体质类型,实为揭示不同体质类型对疾病发生、发展、传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适应证及阴中求阳的定义是错误的 ,应为 :阳中求阴是在大量的补阴药中 ,佐以少量的温阳药 ,适用于阴损及阳 ;阴中求阳是补阳药和滋阴药的药物量应基本一致 ,或滋阴药的药量略高于温阳药 ,适用于阳损及阴。  相似文献   

14.
从阳微阴弦探析冠心病之证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阳微阴弦”的脉候当以“浮沉”来分辨,舌候应以“苔腻”为基调,病机亦可用“阳微阴弦”来概括。冠心病实质是“本虚标实”,与“阳微阴弦”所示甚为相合。冠心病的治疗标实者以“通”为主,除运用胸痹心痛篇的治法方药外,肝着、痰饮、瘀血、妊娠等病证的方药亦可选用,本虚明显者以“补”为主,本虚标实具见者,又当通补兼施。  相似文献   

15.
对《伤寒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一条文,历来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如何理解病“发于阳”与“发于阴”,以及与“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的关系。《伤寒论》是一部治病之书,仲景所创立之辨证论治方法始终强调在认识疾病基础上来分析并判断疾病过程中各种不同证候所反映的病机,进而根据病机来确立治法与方药。只有遵循这一思想来研读仲景之书,方能体会仲景文字之寓意。病“发于阳”与“发于阴”是根据《河图》水火之成数所代表之阴阳来强调治疗疾病之最终目标在于恢复身体的阴阳平和。所以,认识本条不能只在恶寒是否伴随发热上来讨论何谓病“发于阳”或“发于阴”,而应该从全书所强调的在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的高度来看待其所具有的指导全局性的临床辨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阳毒辨治红斑狼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阳毒辨治红斑狼疮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赵智强周仲瑛(210029)关键词阳毒红斑狼疮中医辨治《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红斑狼疮好发于青年女性,以面部对称性蝶翼形红斑为其临床特征之一。对面赤红斑之病...  相似文献   

17.
阴痿病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患,但翻遍历代妇科专著并无此病,虽然《内经》中早有阴痿记载,而到张景岳时则认为阴痿即男子阴茎痿软,阳事不举,并改为阳痿。近来,我们在临床上常见到女性性功能减退疾患,为了便于探讨此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疗方法,故此笔者认为应重新理解阴痿病,统一命名,凡女性性欲淡漠,厌恶男女交媾,或同房困难,无快感,严重者出现经少、停经、乳房萎缩、阴唇干萎等症状者即为阴痿病,区别于男子阴茎痿软、阳事不举之阳痿症。笔者对此病的临床治验也  相似文献   

18.
“发于阳”既指有外感表证且正气尚可抗邪于外的病理情况;阴,则为患者有内寒证或实寒证、又或阳气虚所致的虚寒证候。  相似文献   

19.
丹溪先生"阳有余,阴不足"的基本核心在于"阴不足","阳有余"只是一种病理结果。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阳有余,阴不足"的认识也不断由宏观走向微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阴不足"是人体内有益物质的缺乏,"阳有余"是人体内有害物质的增多。深入研究丹溪"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是现代临床诊疗和抗衰老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浅谈阳中隐阴、阴中隐阳法斋藤宗则导师郭宗仁(天津中医学院300193)图书分类号R224.51关键词针灸补泻文献《针灸大成》阳中隐阴、阴中隐阳法首见于《金针赋》,在《医学入门》、《针灸问对》等书中也有记载,作为治疗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的手法,占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