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治则以来,注家各抒己见,看法各异,归其要者有三:其一,从病性解。始于张景岳,《类经》注曰:“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不少注家宗此说。其二,从针灸取经选穴解。指病在阳经,可针刺阴经治疗;病在阴经,可针刺阳经治疗。此论源于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云:“阴经受邪,流入阳经为病,是为阴经为本,阳经为标,疗其本者,疗于阴经,即阳病疗阴也……”。…  相似文献   

2.
周胜和 《光明中医》2004,19(2):30-30
腰背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原合穴的理论针刺腰背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1 针刺方法根据腰背痛的位置查是何脏腑之俞穴 ,如痛在手三阴背俞 ,针其手三阳经的原穴 ;如痛在手三阳背俞 ,针其下合穴 ;如痛在足三阴、足三阳背俞 ,皆针其阳经的合穴。例如 :肺俞疼痛针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谷” ,如痛在肝胆经背俞则针胆经合穴”阳陵泉” ,大肠俞疼痛针上巨虚……余皆类推。其针刺手法用平补手泻法为宜 ,以达调和之机 ,留针 3 0~ 5 0分钟左右 ,每10分钟捻转行针一次。2 理论探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 :“荥输治外经 ,合治内腑…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中针刺条文虽然不多,但选穴精当,时机适宜,针刺方法灵活。其特色为:(1)常选用俞穴、募穴、或正经及奇经之交会穴;(2)重视奇经"溢蓄"调节经气的功能;(3)不拘泥于阳经用刺法,阴经亦用刺法;(4)针刺选穴具有"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特色;(5)不仅"以刺泻邪",也"以刺止利"。  相似文献   

4.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是针灸界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李东垣在《脾胃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中叙述:从阳引阴有两说:一是外感六淫之邪入于属于阳的背俞穴,宜针泻背俞,从阳引阴邪外出;另一种是指上热下寒证,病由下焦阴虚火旺,逆于上焦阳分所致,  相似文献   

5.
<正>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历代注家对这句经文的解释颇不一致,虽各有阐发,但终不能深中肯綮。如杨上善所说:“阴经受邪,流入阳经为病,是为阴经为本,阳经为标。疗其本者,疗于阴经,即阳病疗阴也。阳经受邪,准阴疗阳也,即阴病疗阳也。人阴阳二经,阴经若实,阳经必虚;阳经若实,阴经必虚。故阳虚病者宜写阴,阴实病者宜补阳也。”此注不够贴切,概念亦不清。王冰、马莳等则引“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为注。以经解经,亦不得其要。李东垣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单从针灸治疗上去发挥。吴昆注说:“刺法有从阴  相似文献   

6.
背俞穴挑治配合针刺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背俞穴挑治配合针刺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背俞穴挑治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俞穴挑治配合针刺治疗是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指以病邪凝结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为主要病机之结病,可针刺大肠俞和二间两个穴位。经络腧穴理论中,大肠俞属足太阳膀胱经,是大肠之经气转输、聚结体表所在,有疏调肠胃、宣导气血之功,二间为大肠经的水穴,可针泻用以治疗大肠经的各种实证。标本气街理论中,大肠俞属于背俞穴,位于标部,二间穴属于五输穴,位于本部,本部与标部穴位相配可流转十二经气,利于气血运行。气街与标本关系密切,大肠俞位于背部,可治疗相应脏腑疾病。气血津液与脏腑学说中,针刺二间穴可以使大肠传化糟粕,调节津液代谢的功能恢复正常。针刺大肠俞可宣泄水液,调节膀胱的津液代谢。基于以上理论探讨“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中选穴及配穴方法切实可行,可为临床治疗结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沈雪勇 《中国针灸》1997,17(2):118-119
足阳明胃经为何循行于胸腹沈雪勇(上海中医药大学,200032)主题词胃经,经络循行按《素问·金匾真言论》“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的阴阳划分原则,一般认为,在四肢部,阳经分布于外,明经分布于内;在躯干部,阳经分布于背面,阴经分布于腹面。但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脉经·卷二》中"阴阳绝实"脉法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以期为中医针灸临床选穴、用方提供新的诊治路径。方法:主要从"阴阳绝实"脉法解读,"阴阳绝实"脉法的针灸临床应用两方面进行探究。结果:"阴阳绝实"脉法是指通过切诊时指力轻重的运用,对脉形、脉位等因素的深入分析归纳出脉理,并依据此脉理指导十二经脉针刺治疗的脉诊方法,即阳绝阴实治阴经,阴绝阳实治阳经。体现了《内经》中"凡将用针,必先诊脉"针脉相应的观点。结论:"阴阳绝实"脉法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时"阳绝阴实"治阴经,"阴绝阳实"治阳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阴、阳经治疗中风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阳经穴位针刺组,阴经穴位针刺组。采用Ashworth改变评价临床疗效,及FMA运动功能评定、(ADL)Barthel指数记分评价两组方法对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结果:阳经组穴位针刺能改善中风后患者的高肌张力状态,阴经组穴位针刺未见明显疗效。结论:阳经取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的上肢高肌张力状态明显优于阴经组。  相似文献   

11.
《灵枢·终始》篇"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中阴、阳分别指阴经、阳经,受气是指阴阳经脉既是输送营养的通道也是病邪传变的途径,"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指手足三阴经内连五脏,禀受来自于五脏的脉气,手足三阳经内连六腑,禀受来自于四肢末梢的脉气。虚证针刺治疗时应随着经络循行的方向进针以补足正气,实证针刺治疗时应逆着经络循行的方向进针以泻出邪气,即"迎随补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阴阳经不同经穴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6岁痉挛型脑瘫患儿90例,分为阴经针刺组、阳经针刺组及康复组,各30例。康复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阴经针刺组在康复组治疗基础上加阴经取穴针刺治疗,穴取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阳经针刺组在康复组治疗基础上加阳经取穴针刺治疗,穴取伏兔、足三里、阳陵泉、光明、悬钟。3组治疗均为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0d。分别于治疗前后行下肢改良Ashworth(MAS)量表、临床痉挛指数量表评分及腓肠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检测。结果:治疗后,MAS分级、痉挛程度改善方面,阴经针刺组、阳经针刺组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康复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阴经针刺组、阳经针刺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阴经针刺组和阳经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阴经针刺组和阳经针刺组双侧iEMG均降低(均P0.05),康复组右侧iEMG升高(P0.05);治疗后阴经针刺组、阳经针刺组i EMG均低于康复组(均P0.05),治疗前后iEMG差值高于康复组(均P0.05);治疗后阴经针刺组和阳经针刺组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阴阳经针刺均可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改善肢体痉挛程度,且治疗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3.
王康社  边燕丽 《光明中医》2016,(10):1437-1438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背俞穴拔罐治疗面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6例面瘫病患者采用先针刺、后背俞穴拔罐相结合治疗,按照不同的发病时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急性期,即发病的1~7天,取基本穴位,不带电,手法轻,穴位少;静止期,即发病的8~15天,带电,刺激量大,手法重,穴位多;恢复期,即发病的15天以后,带电,刺激量小,穴位少。结果无效10例,有效15例,显效65例,痊愈236例,总有效率96.87%。结论针刺结合背俞穴拔罐治疗面瘫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刘华  施土生 《中国针灸》2000,20(6):359-361
“输刺”有下列含义:取五脏阴经的荥穴法本脏之实热证,取五脏阴经的输、原穴治本脏之虚证,取阳经可“以输代荥”,能增强疗效,荥输配脏腑背俞,能提高疗效、深刺、快刺可泻里、表之热;更深刺,则能治骨痹等证。  相似文献   

15.
<正>女子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可总括为气血阴阳的失调。《灵枢·根结》载:"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督脉行于人身后背正中,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在其穴位上施以针灸等刺激可治疗各种虚实寒热病证。督脉上的腰俞、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百会穴均是调阳的常用要穴。通过针刺督脉及其穴位,相应地配合任冲二脉、肝脾肾胃等经脉腧穴及背俞穴进行针灸,并施以恰当的补泻手法,可有效治疗月经不调。现将督脉特点、从督脉论治月经不调、常用穴位  相似文献   

16.
失眠基本病机为阳盛阴亏,阳不交阴,气血失衡,神失所主。常因心、肝、脾、肾与阴血不足所致,治当调和脏腑阴阳,调畅气血。对临床常用穴:百会穴、背俞穴、神阙穴、涌泉穴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介绍名老中医吴旭教授针刺治疗儿童交替性偏瘫的临证经验。吴老以经络辨证为主导,结合脏腑理论,提出"三阴为本,虚风为标"的病因病机,治以补虚培元、疏肝息风。选穴以足三阴经腧穴为主,注重补肾;采用以合谷、太冲穴对和风门、风市穴对为主的祛风对穴及维筋选穴;结合背俞穴及督脉穴从阳引阴,强调"和于阴阳""治神养神"。  相似文献   

18.
“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募”穴是脏腑经气汇集在胸腹部的穴位。二者位置都接近脏腑。在胸腹和背部的慎针部位,针刺不当则可能伤及脏腑,造成严重后果。病员也多有畏针,因而使针刺俞募穴的治各方法难于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针刺背俞穴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偏瘫180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何迎春 《陕西中医》2000,21(2):83-83
将经头颅CT扫描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塞恢复期中风偏瘫患者3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80例,先针刺背俞穴,后针刺患肢穴位;对照组180例,单纯针刺患肢穴位。结果表明,先针刺背俞穴可明显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脏腑俞穴又称背俞穴。是针灸临床中较为常用的一类穴位;亦是治疗内脏疾病收效较高的穴位。它是古医家同疾病斗争中取得的经验结晶。脏腑俞穴为何能治内脏病?其机理如何?因为历史条件所限,古医家尚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笔者用现代医学的神经学说作一探讨,因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