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刺络放血抗衰老作用的探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乔文雷 《中国针灸》1994,14(2):47-49
刺络放血抗衰老作用的探析乔文雷(南京中医学院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江苏210024)主题词衰老/针灸效应,刺血疗法,血瘀/针灸疗法人体衰老是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机制极为复杂。中国抗衰老研究中心于夫主任通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发现,微循环功能障...  相似文献   

2.
刺血疗法也称“刺络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等针具刺破人体穴位或血络,放出少量血液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外治方法,属于针灸学范畴。刺血疗法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其理论和应用多有阐述,特别是近十年来,不仅刺血疗法的著作、论文层出不穷,而且对刺血疗法用现代医学科学手段探讨其机理方面的实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使得刺血疗法的科学理论更加完善,临床运用更有科学依据。现就近十年来刺血疗法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发展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论刺血疗法     
论刺血疗法郭永新内蒙古中蒙医医院(010020)刺血疗法又称刺络放血,是针灸治疗中的操作手法之一,是依据病证情况用针具刺破人体特定部的浅表血络,放出适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手法。早在内经中不少篇章就记载了刺血疗法。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出了“菀陈则除...  相似文献   

4.
从日本刺络疗法历史沿革与技术特色角度阐述了日本刺络疗法的特色。着重论述了日本井穴刺络、细络刺络、皮肤刺络3种刺络疗法的刺血部位、刺血量等,并与中国刺血疗法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希冀对刺络疗法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刺血疗法是依据“血实宜决之”、“菀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用针具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络,放出适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刺络放血的针具有三棱针和梅花针两种,或可两针并用,也可与拔罐疗法联合应用。该法可用于救治多种疾病,下举验案数例说明。  相似文献   

6.
刺络拔罐疗法临床应用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361005)沈若星刺络拔罐疗法是用针具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络,加用拔罐,抽出适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笔者广泛用于临床,获得显著疗效。1感冒高热黄某,男,22岁,学生,1992年3月9日就诊。患者因感...  相似文献   

7.
刺血疗法,又称刺络放血。是依据病证情况,用针具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络,放出适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笔者应用于临床三十余年,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刺血治疗前后微循环变化33例对照观察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5  
吴峻  沈晓柔 《中国针灸》2001,21(9):14-22
方法:对33例微循环异常者采用刺血疗法治疗的同时进行微循环对照观察,结果:发现刺血疗法对微循环异常者具有非常显著的改善作用。结论:从改善血液微循环的角度揭示出传统刺血疗法的治病机理。  相似文献   

9.
刺络泻血疗法属于针灸学疗法的一种,是中医治疗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贯穿中医学发展的始终。刺血工具是刺络泻血疗法的核心,随朝代更替而发生着变迁。文章以刺络泻血疗法的发展史为主线,介绍不同时期主要的刺血工具,为以后刺血疗法的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刺络放血疗法的源流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刺络放血疗法古称"刺血络",亦称"刺血疗法"或"放血疗法"、"刺络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阅读"金元四大家"著作中有关刺络泻血疗法的部分以及参考CNKI中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金元四大家"临床对刺络泻血疗法的应用,探索四家在刺络泻血工具、刺血部位及穴位、出血量、适应症、禁忌症等方面的特色。认为"金元四大家"在刺络泻血疗法的临床应用中各有特色,在不同的领域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对后世刺络泻血疗法的临床应用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金元四大家"崇尚刺络泻血疗法,都继承和发展了《内经》刺络泻血疗法的精髓,并提出了各自独特的见解,在临床应用中获得了良好的疗效。为后世刺络泻血疗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通过阅读明清时期相关医学著作中有关刺络泻血疗法的部分以及参考CNKI中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索明清时期各大医家在刺络泻血工具、刺络泻血部位、出血量、适应证、禁忌证等方面的特色。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刺络泻血疗法的总结相对欠缺。本文主要对明清时期刺络泻血疗法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概述,认为明清时期各医家在刺络泻血疗法的理论与临床应用中各有其特色,为后世刺络泻血疗法的临床应用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刺络放血对实验性血瘀证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崔峻 《中国针灸》1995,15(1):37-40
以实验动物血瘀病模型为基础,设立对照组、刺络组和针刺组,以观察各组动物实验前后在血液流变学中的循环内血小板聚集率、血球压积,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实验动物球结膜微循环的状况。结果表明,刺络疗法对实验动物血液流变学中血小板聚集影响最大,治疗结果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对微循环也有较大改善,提示刺络疗法对实验动物血瘀模型的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对血小板的影响及对微循环血流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正> 刺血疗法是指用三棱针、梅花针、毫针或其他工具刺破人体某些腧穴、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小静脉,放出少量血液而治疗疾病的方法。刺血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古时代的人们已经会用尖锐的石头刺破皮肤,通过放血或排脓以减轻病痛。历代医家继承了这一方法,并不断摸索,积累和掌握了针刺放血的许多经验。在现代刺血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适应于急症、热证。刺血疗法最常用的工具是三棱针。三棱针常用刺血方法有三种,即刺络、点刺和散刺。刺络用于刺浅表静脉,先找到形色异常的"畸络",然后持针对准"畸络",缓进缓出,刺后血会自  相似文献   

15.
Takagi K  Li ZZ  Li XZ  Liu YY  Wang C  Guo Y 《中国针灸》2011,31(2):162-164
追溯日本刺络疗法的历史,介绍日本刺络疗法的现状与特色.日本的刺络疗法起源于中国,结合其对于刺络疗法的认识,并吸收葡萄牙医学和荷兰医学中有关刺血、泻血的理论与实践的精华.近代工藤训正对刺络理论和技术方面的论述成为现在日本刺络疗法的标准,在此基础上浅见铁男等又提出了新的刺络疗法理论,使日本的刺络疗法日臻完善.现在刺络疗法作为日本医疗体系的一部分,正在逐渐得到日本医疗界的重视,并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刺络疗法.  相似文献   

16.
刺血疗法古称"刺血络",现代亦称"刺络放血疗法"、"放血疗法"或"刺络疗法".是用三棱针或其他粗而尖的针具刺破人体某些腧穴、病理反应点或浅表血络,使之出血少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独特的针刺疗法.刺血疗法最早可追溯到石器时代的"砭术".其理论奠基于战国时期,成书于这一时期的《黄帝内经》对其有不少相关的描述,如《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菀陈则除之."《索问·针解》:"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索问·调经论》:"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人于经,以成其疾","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此外,《灵枢·官针》中还提出了"络剌"、"赞刺"、"豹文剌"等刺血之法.历代医家如孙思邈、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薛己等都十分重视刺血疗法.尤以善攻下而闻名的张从正,对刺血之术最为推崇,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作者在自身临床实践中亦发现,刺血疗法对多种疾病疗效确切,且绝非局限于痛证与痹证范畴之中.  相似文献   

17.
刺络放血疗法探源--析《内经》刺血络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就《黄帝内经》关于刺血络疗法的论述,据中医基本^[1]理论和临床法则进行分类整理,从刺血疗法的治疗机理、主治范围、处方原则、刺络部位、刺络方法以及刺络出血量等方面进行探讨,说明刺血络法在《黄帝内经》时代、已初步形成了以脏腑经络气血学说为指导的理论体系,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针灸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刺络泻血疗法理论在《黄帝内经》有完整记载。通过学习《黄帝内经》有关刺络泻血疗法的经文,了解到构成刺络泻血疗法的完整理论体系。刺络泻血法,又称泻血法、刺血法,古代称之为“刺络”。《黄帝内经》162篇中共有46篇(《灵枢》26篇、《素问》20篇)对刺络泻血法作了论述。继《黄帝内经》之后,历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证明了刺络泻血法具有适应证广、操作简便、疗效可靠的特点。因此,探讨《黄帝内经》刺络泻血理论基础,对促进针灸医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  相似文献   

19.
虚证并非皆禁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留新 《中国针灸》1996,16(5):33-34
虚证并非皆禁刺血屈留新(河南中医学院针灸系,450003)主题词虚证/针灸疗法,刺血疗法/禁忌证刺络疗法(刺血疗法)是针灸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泻热、急救、止痛、消肿、镇静等治疗作用。刺血疗法具有广泛的适应证,但历来人们一般将虚证列为刺血禁忌,很多...  相似文献   

20.
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总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中医刺血疗法的渊源、适应症、操作方法及刺络部位的选择等角度对中医刺血疗法作了全面的介绍,此外,还简单介绍了我国其他民族医药学中刺血疗法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