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吉  朱晓宏 《光明中医》2014,29(11):2257-2258
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等几个方面。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探讨其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防治的的意义。1治未病理论"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强调"未病而治"的预防医学思想,贯穿于养生、防病理论的始终。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反复强调"上工必须治未病",[1]"上工治未病"既体现了医学以追求人类健康为目的的本质,又反映了医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阐述慢性疲劳综合征及中医"未病学"的概念,以及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防治慢性疲劳综合征方面的独特优势,防治疲劳状态体现出的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指导思想与中医"治未病"的医学思想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已变防渐。"治未病"思想在心血管疾病"三级预防"中有充分体现,提倡人们通过适度锻炼、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调摄精神等方式增强正气,从而抵御病邪。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根本是预防动脉硬化,提前干预,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运用到心血管疾病的临床防治中,可明显降低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通过古代医家对"治未病"思想的认识及实践,提出了慢性病中医护理的一些见解,并从医学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肯定了"治未病"思想在中医护理中的可行性及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是对疾病的主动预防,指出了未病先防的重要性,反映了中医学重在预防的思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注意"治未病"的重要性。孙思邈"治未病"思想可以概括为"治未病"养生要以养性为本,性命双修;"治未病"须重视饮食调养、饮食疗法的应用;提倡"治未病"要常欲小劳,配合适当的导引、按摩、吐纳气息,却疾强身,从而使人们达到形神统一、形与神俱的健康境界。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对临床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陈进春主任医师长期从事痹病的临床研究,非常重视"治未病"思想在痹病防治中应用,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防治体系。该文分别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介绍了其"治未病"思想在痹病中的应用经验。指出如能充分应用"治未病"思想,不仅可提高痹病的疗效,而且可有效降低痹病的发病率、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未病"思想始见于《黄帝内经》,是中医预防治疗学的特色和优势。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病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改善临床症状。具体表现为:未病先防,防止高血压病的发生;有病早治,防止高血压病的发展;既病防变,防止高血压病并发症;瘥后防复,防止高血压病的反复。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病之初或既病之后,为了稳定、控制病情使其不蔓延至他经、他脏或使疾病趋于痊愈而采取的一切措施都可以称作"治未病"。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平常起居、未病之时,既已生病、识病立法之时,面对病症、处方遣药之时和病已初愈、防护巩固之时。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预防医学的世纪,亚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中医历来十分重视预防、养生、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思想对现代医学特别是在对亚健康状态的调治应用中的指导作用,优势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是中医一贯强调的预防思想,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治未病"概念的提出,首见于《黄帝内经》,书中有三处直接提及"治未病"。归纳起来大致有4层意思:一是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是传统中医特有的预防医学理论,在现代社会亚健康人群的比例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体系要从患者的体质分类、对未发生疾病的预防和对已发生疾病的控制分别进行讨论。"治未病"是一套超前的医学思想和医学理论体系,传统的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是以人们的健康为核心,对患者实施个体化、主动性防治的理念。它不仅是长期的实践经验的集合,也充分体现了事物动态发展和辩证联系的哲学观念。本文主要从中医典籍的经典理论入手,回顾前人的实践经验与现代临床的相关应用,阐述中医"治未病"的丰富理论内涵,认识其在临床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构建"治未病"的临床应用思路,引导健康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社区COPD患者对中医冬病夏治"治未病"认知和需求情况。方法:选取彭浦、彭浦镇社区120名慢阻肺患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社区COPD缓解期患者对中医冬病夏治"治未病"的认知较低,对中医冬病夏治"治未病"的需求不同。结论:应加强中医冬病夏治"治未病"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发挥中医服务的特色和优势,提高社区COPD缓解期患者对中医冬病夏治"治未病"的认知和需求。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亚健康是“健康”和“疾病”动态的变化的中间状态。本文对“治未病”及亚健康含义进行了深入阐述,探讨了亚健康、未病与体质的关系以及亚健康心身干预的原则,最后论述了如何借助中医辨证,来调整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是疾病的防治原则,预防人体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发展到成为疾病状态,防治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治未病"的这种防微杜渐的思想对于疾病的防治有着深远影响。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固护脾胃在"治未病"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现阐述"治未病"思想对脾胃病防治的意义。1"治未病"思想的蕴义"治未病"源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黄帝内经》率先提出治未病原则,  相似文献   

15.
陈科 《新中医》2011,(6):97-98
目的:探讨社区开展中医"治未病"门诊前后社区居民健康情况。方法:对100户387例社区居民家庭进行随访,了解开展中医"治未病"门诊前后的健康状况。结果:中医"治未病"门诊对下呼吸道感染、痛经、失眠有明显疗效,对上呼吸道感染、头晕头痛、过敏性疾病、泌尿系疾病和其他慢性病有一定疗效,但对胃肠炎、关节痛、心脑血管事件和急性疾病没有明显改善作用。结论:中医"治未病"门诊的开展,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降低发病率和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6.
在医学实践中,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不仅仅指导着临床对于躯体疾病的预防,在中医心理卫生思想中,也渗透着治未病的理念。该文从提倡心理卫生、加强自我调节以预防疾病,"四气调神"以适应自然环境变化,调七情之偏颇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涵德养性以适应生命过程的变化等方面,阐述了中医心理卫生思想中的治未病观;证明了中医心理卫生思想中,调神理情、涵德养性于未病之前,以适应自然、社会及自身环境的变化,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之目的之理念是源远流长的,长期以来,这些理念深入民心并成为了我国人民的养生之道,对保持心身健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理念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社区200例高血压患者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进行综合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对中医"治未病"的知晓率、高血压控制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干预后患者对中医"治未病"知晓率、高血压控制率及患者满意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医"治未病"理念,将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运用到社区高血压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未病”新探江乐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226001)《内经》提出"治未病"原则并将其奉为医工之最高境界,迄今已二千余年,虽备受中医同仁推崇,但对"治未病"的研究却无大的进展。纵观中医发展史,尽管医学论著汗牛充栋,竟无一本有关"治未病"的专著问世。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未病"思想目前已成为中医保健、预防疾病的指导思想。随着中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治未病"思想受到高度关注。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身心疾病防治实践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从"治未病"思想内涵及其外延发展、"治未病"理论在身心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治未病"思想在身心疾病预防中的实践探索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20.
中医历来就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