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亚滨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心脏神经官能症病因关键为情志不遂,病机概括为心气血亏虚,肝胆气郁,本虚标实之证。其病位在心,又与肝胆脾肾密切相关。治疗上应首分虚实,实证以疏肝、清肝、养肝为主,虚证则重于温阳补虚,养心安神,虚实夹杂者应标本兼顾,虚实同治,并应随其兼证变化而灵活治疗。周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脏腑调护,不拘泥于疾病本身,更注重心理疏导,达到身心同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认为五脏的生理活动化生七情。七情是人体正常情感,但亦可以成为致病因素。《灵枢·邪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情志过激变化、气机逆乱,影响各脏腑功能。本文以情志致病为出发点,分析脏腑情志的变化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影响,从情志致病来探讨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针对儿童心理行为疾病发病上升的特点,认为小儿是七情活动的特殊期,小儿情志相关性疾病以惊恐致病为多见,特别是一些体质特殊之人.受惊使脏腑功能失调,肝胆气夺,神不守舍,造成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认为惊能致病,常因心气先虚,反之如惊恐刺激过度,亦可耗伤气血,使心胆两虚,加重症状,故在临证时采用镇惊安神为主,佐以养血宁心、补气收心的方法,自拟镇惊安神养心汤.文中详细介绍了应用本方本法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夜惊症(儿童睡眠障碍)、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神经性尿频取得良效的体会.笔者强调小儿情志性疾病除药物治疗外,要注意患儿的心理卫生,调整患儿情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应激反应是指遭遇急剧、严重的精神创伤事件,而产生急性失眠、焦虑等精神障碍,属中医情志疾病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情志刺激,或所求不遂,或暴怒气逆等,影响心、肝、胆之功能,使肝胆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气血运行障碍而致,临床症见失眠、焦虑,甚至抑郁等。治疗多从心、肝、胆论治,调理肝胆气机,宁心安神为其主要治法,以期平衡气之升降出入,调和脏腑气血之运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出自《伤寒论》,具有疏肝利胆,调理枢机,调和阴阳及营卫的作用,运用该方治疗应激反应性失眠焦虑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曾玉玮 《河南中医》2012,32(3):371-372
梁超教授认为饮食不节及情志不和是痞满的常见病因,脾虚是发病的基础.从虚实辨证看,虚多于实,虚证可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气机不畅是痞满的主要病理变化.治疗本病当以温中补虚,调理脾胃气机为主.采用黄芪建中汤合枳实消痞丸治疗本病,随证加减,方可收效.  相似文献   

6.
心脏神经官能症属于心身疾病,发病率高,多见于青中年女性,临床发病特征以躯体症状和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赵志付教授认为,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发生是建立在患者内在刚柔禀赋的基础上,由后天社会环境激发而导致情志过激,使心神不宁或失养,病位在心、肝,故在搜集患者临床资料时,需详细探究其发病背后的社会心理背景及性格禀赋,做到审因求证,以辨刚柔。治疗上遵循刚柔辨证,注重心的神藏及肝的疏泄功能,强调刚柔相济的药物治疗与心理调护的统一结合。  相似文献   

7.
胃痞病是指心下、胸膈堵塞满闷,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的一种疾病。田元祥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胃痞病的病因为外邪入里、饮食劳倦、情志不节,病机为三焦气机不畅,病性属虚实夹杂,日久可痰瘀并见。田师认为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根据三焦之特性,治疗上主张降上、平中、和下,以理气为主,兼化痰瘀,顺势消痞。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8.
心因性精神障碍,即心理因素导致的精神障碍,中医归于"情志病"的范畴,主要由五脏气机逆乱而产生。仝小林教授认为该病多责之于心,与肝脾肾联系密切,气机不畅是核心病机。该病初发为实,久病多虚。临床辨治此类疾病,多从"调理气机"入手,并结合虚实辨证对心因性精神障碍作出区分。其辨治以虚实为总纲,实则泻,虚则补。实证多用四逆散、丹栀逍遥散、黄连温胆汤或白金丸等理气清热化痰之方消除体内气滞郁热痰浊之病机;虚证多用归脾汤、安神定志丸、黄连阿胶汤或二仙汤等补益之方温补脏腑之虚损。经临床验证,通过虚实辨证对心因性精神障碍进行整体论治,卓有成效,为中医治疗心因性精神障碍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9.
罗伟生教授认为心下痞的病因常来自太阳证误下以后,里虚邪陷所致;但亦有饮食不节、肝胃不和、情志抑郁、中气不足、复感外邪等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心下痞证的发生。心下痞病机主要是脾胃气虚,中焦气机不利,气机壅滞,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罗伟生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心下痞,临证时同病异治,分清寒热虚实错杂之偏盛。七方胃痛散为罗伟生教授从医30余年的临床经验方,治疗心下痞具有抑制炎症介质、修复胃黏膜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介绍姜树民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姜教授认为该病以湿热为本,亦责之脾虚,多与饮食、情志等因素相关,其发病机制与"痈"类似,故常常"以痈论治",分活动期和缓解期治疗,并嘱患者调畅情志,配合饮食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在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情志护理及耳穴压豆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疗效.方法:将74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并配合一般护理加中医情志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耳穴压豆疗法.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1%,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豆对心脏神经官能症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肝胆疏调人体气机的基础、肝胆对脏腑功能的作用及肝气对血、水、情志的作用等方面,讨论了肝胆之气在气机运动中的地位及作用。认为肝胆处于中焦,主调节三焦气机,为一身气机运动之枢。诸脏之气血、水液、情志乃至神志等皆赖肝(胆)气的疏调。强调在生理、病理及其临床诊治中均要重视肝(胆)气的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介绍王树槐教授运用越鞠丸治疗心系疾病之经验。越鞠丸为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证之常用方,王教授认为心系疾病的产生与情志失宜密切相关,情志致病心先受之,继损肝脾,影响脏腑气机。故临证注重情志在心系疾病的发生和转归中的作用,善用越鞠丸加减治疗胸痹、心悸等心系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正心脏神经症(又称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以心脏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官能症,患者以心前区疼痛、心悸为表现,通常合并有焦虑、抑郁等症状,但临床无任何与其具有因果关系的器质性心脏病或对心脏有影响的其他躯体疾病的证据[1]。心脏神经症属于中医学"胸痹""心悸""不寐"范畴。王评等[2]认为,虽然心脏神经症中医病机多为气郁化火,属热、属实,但多年临床经验证实,本病多因久病迁延不愈,属寒、属虚,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15.
肝胆疾病是现代社会的多发病。刘燕池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他认为肝胆病与情志密切有关,表现为气机的调达、血液的贮藏和胆汁疏泄功能的异常,因此组方以疏肝理气、清热利湿为主,方剂主要是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和温胆汤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金钱草、鸡内金、黄芩、白芍、丹参、柴胡、海金沙、三七粉、赤芍。肝胆疾病的初期以祛邪为主,后期则辅助滋阴养血柔肝药物。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为临床常见病,不仅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还严重影响其工作及生活。刘建设老师以"痰火致郁"为指导,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刘老师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情志因素、体质因素及社会因素等有关,其中情志因素是致病的关键;病位在心、脾、肝、胆,系痰、火、郁三者交结,影响气机,使心、脾、肝胆俱病所致;秉持"辨证论治"的原则,谨守病机、随症加减、灵活运用黄连温胆汤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抑郁症,体现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治疗特色。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病因病机研究探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马欢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6):537-538
抑郁症是一种以心境持久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现代医学认为属心境障碍、抑郁相,是当今世界上广泛流行的疾病之一,又是引起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祖国医学称之为“郁证”。郁证是对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疾病的总称。狭义的郁证主要指由情志不舒、气机不畅而引起的情绪抑郁、思绪不宁、悲伤善哭、胸胁胀痛、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多种症状[1]。西医的神经官能症、狂躁忧郁证、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都属于中医郁证的范畴。郁证是临床上常见的情志病,关于情志为病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人有五脏配五气,以生喜怒思…  相似文献   

18.
吴柱中 《中医药学刊》2005,23(5):955-956
针对儿童心理行为疾病发病上升的特点,认为小儿是七情活动的特殊期,小儿情志相关性疾病以惊恐致病为多见,特别是一些体质特殊之人。受惊使脏腑功能失调,肝胆气夺,神不守舍,造成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认为惊能致病,常因心气先虚,反之如惊恐刺激过度,亦可耗伤气血,使心胆两虚。加重症状,故在临证时采用镇惊安神为主,佐以养血宁心、补气收心的方法,自拟镇惊安神养心汤。文中详细介绍了应用本方本法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夜惊症(儿童睡眠障碍)、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神经性尿频取得良效的体会。笔者强调小儿情志性疾病除药物治疗外,要注意患儿的心理卫生,调整患儿情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韩谨 《吉林中医药》2011,(9):836-837
周耀庭教授认为,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学习压力较大,情志长期抑郁,患神经官能症者日益增多。此病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以肝郁为主,与肝气、肝火密切相关,联系心、脾、胃、肾等多个脏腑,涉及心悸、失眠、眩晕、头痛、梅核气、呃逆、小儿多动症等多种疾病,年龄不分长幼。其经验方疏肝解郁汤疏肝、清肝、平肝,灵活加减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咽部、胃部及儿童心脏神经官能症。  相似文献   

20.
正心脏神经官能症又称功能性心脏不适。患者的主观症状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常有自诉心前区疼痛、心悸、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头晕等类似器质性心脏病的临床症状[1]。通常合并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方面的障碍,是临床所见神经官能症的常见类型。心内科患者中无器质性疾病的患者中心理疾病发病率为1/3,经研究表明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占大多数[2]。在中医学中,本证多属于过度的情志刺激引起机体失调,破坏了人体平和的内外环境,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