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近年研究表明:肝细胞凋亡与网状支架破坏是肝纤维化形成的重要病理机制,抑制肝细胞凋亡及其支架结构破坏是防治肝纤维化的根本措施之一,TNF受体(TNF-R)半胱天冬酶(Caspases)通路是细胞凋亡的分子病理基础,ERK-MMP2途径是网状支架破坏的重要分子病理机制。在既往工作基础上,我们拟以抗纤维化有效中药-扶正化瘀方为对象,首先采用析因设计,动态观察扶正化瘀方影响肝细胞凋亡、网状支架破坏与纤维化之间的关系,继而探讨该方及其扶正与化瘀治法拆方对小鼠体内肝细胞凋亡与网状支架破坏的作用机制与治法特点。随后建立中药影响肝细胞凋亡的药物高内涵分析方法,探讨扶正化瘀方及其拆方对培养小鼠肝细胞TNF-R/Caspase通路信号分子的影响;并将经复方与拆方作用的凋亡肝细胞与原代肝星状细胞共培养,观察该方及其拆方通过抗肝细胞凋亡而影响肝星状细胞活化的作用。该项研究阐明了抗肝纤维化有效中药对肝细胞凋亡与支架破坏的作用机制与治法特点,拓展了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新途径与药理研究新领域,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逆转肝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首先介绍肝纤维化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包括病理机制与诊断方法等;回顾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研究过程及其认识,指出我国的肝纤维化临床治疗学研究已经跻身世界前列。继而介绍我国抗肝纤维化新药与经过多中心临床试验的中药制剂,包括扶正化瘀方、复方鳖甲软肝片、复方861合剂等。接着介绍抗肝纤维化中药一扶正化瘀方的多途径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如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包括抗肝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与肝细胞凋亡、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改善肝窦毛细血管化等,而且针对肝纤维化的不同病理阶段,该方具有各自的药物配伍特点,目前已知该方的主要药效成分包括丹酚酸B、苦杏仁甙与虫草组分等。最后,展望中医药抗肝纤维化发展前景,一方面加强临床试验,提高临床研究水平,促进其国际化;另一方面,开展中医药治疗肝硬化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发展肝硬化的中医病机与治法新理论。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介绍肝纤维化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包括病理机制与诊断方法等;回顾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研究过程及其认识,指出我国的肝纤维化临床治疗学研究已经跻身世界前列。继而介绍我国抗肝纤维化新药与经过多中心临床试验的中药制剂,包括扶正化瘀方、复方鳖甲软肝片、复方861合剂等。接着介绍抗肝纤维化中药-扶正化瘀方的多途径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如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包括抗肝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与肝细胞凋亡、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改善肝窦毛细血管化等,而且针对肝纤维化的不同病理阶段,该方具有各自的药物配伍特点, 目前已知该方的主要药效成分包括丹酚酸B、苦杏仁甙与虫草组分等。最后,展望中医药抗肝纤维化发展前景,一方面加强临床试验,提高临床研究水平,促进其国际化;另一方面,开展中医药治疗肝硬化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发展肝硬化的中医病机与治法新理论。  相似文献   

4.
中药质量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重要瓶颈,指纹图谱等基于成分分析的中药质控方法存在效应成分不明及与活性作用不符等局限,亟需发展基于生物活性评价的新方法。立足于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的长期临床与药理研究积累,以及国际临床试验的重要需求,本文提出以下假说:扶正化瘀存在抗肝纤维化的主要药理靶标群,药物对该靶标群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可良好反映其抗肝纤维化药效。首先,本研究选择肝星状细胞、肝内皮细胞、肝细胞与巨噬细胞等4种细胞系,考察溶媒、作用浓度与时间等因素对扶正化瘀细胞效应的影响,建立扶正化瘀体外标准给药方法;其次,基于细胞信号通路,蛋白芯片与网络药理相结合发现扶正化瘀抗肝纤维化的关键药理靶标;最后,构建表征中药靶标基因转录活性的报告基因质粒与稳转细胞株,比较不同批次扶正化瘀对靶标的基因转录活性、细胞生物活性与模型动物肝纤维化的影响,并指纹图谱分析其成分。以建立抗肝纤维化中药的生物活性评价与质量控制新方法,促进中药产品质量提高与创新药物研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对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及中药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肝纤维化病机主要是正气虚损而邪气未清,淤血阻络是病理基础;临床治法以益气化淤、活血化痰、扶正化淤、软坚散结或滋补肝肾为主。复方中药抗肝纤维化的机理包括抑制胶原的生成,促进胶原降解;通过抑制细胞增殖相关的胞内信号转导,抑制肝星状细胞激活、增殖;通过调节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细胞因子的活性,促进活化肝星状细胞凋亡;同时可以下调模型大鼠差异表达蛋白的表达,促进正常蛋白质合成。  相似文献   

6.
抗肝纤维化有效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方法探讨   总被引:71,自引:2,他引:71  
扶正化瘀方灌胃正常大鼠制备血清,温育大鼠肝细胞及星状细胞,将含药血清及冻干粉直接添加于培养细胞,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及功能变化,探讨复方抗肝纤维化的血清药理试验方法。结果表明冻干粉抑制细胞增殖及活力。二次给药1h后同种灭活血清抑制星状细胞增殖、促进肝细胞增殖,能较好地用于抗肝纤维化的体外药理试验。  相似文献   

7.
扶正化瘀319方对肝细胞白蛋白生成的拆方配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319方促进肝细胞白蛋白生成的机理及其拆方配伍意义。方法:胶原酶灌流法分离大鼠肝细胞,原代培养,将扶正化瘀319方折分为扶正组,化瘀组,虫草组,丹参组,虫草加丹参组,灌胃大鼠,制备各组药物血清,并作用于培养肝细胞,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白蛋白含量,并以细胞层总蛋白量校正细胞数,RT-PCR法检测细胞前白蛋白原mRNA表达量。结果:药物对细胞形态无明显影响,对肝细胞白蛋白分泌及其前白蛋白原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以扶正化瘀319方全方作用最为显著,而拆方组,扶正组与化瘀组的作用分别优于其中的单味药组-虫草组与丹参组,结论:促进肝细胞白蛋白基因表达及其蛋白合成是扶正化瘀319方升高慢性肝病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主要机理,在促进白蛋白生成 作用中,扶正与化瘀药物组合应用较单一治法或药物有综合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319方抗肝纤维化的主要作用机理。方法:分离正常大鼠肝星状细胞,并传代培养。用扶正化瘀319方给正常大鼠灌胃,制备药物血清,温育培养细胞。胶原酶消化法测定细胞内外胶原生成率,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的Ⅰ型胶原含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图像分析半定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表达,RTPCR法分析Ⅰ型前胶原、TGFβ1mRNA的表达量。结果:扶正化瘀319方药物血清能明显抑制肝星状细胞的细胞内外胶原生成率,抑制细胞的Ⅰ型前胶原基因表达及其胶原分泌,抑制肝星状细胞TGFβ1与蛋白表达。结论:扶正化瘀319方能明显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对肝星状细胞Ⅰ型前胶原及TGFβ1mRNA表达的抑制可能是该方抗肝纤维化的主要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
杜斌 《西部中医药》2008,21(10):61-62
目的:探讨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现状。方法:对近10年来发表的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方面的论文进行整理、研究。结果:中医药可减轻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促进ECM及胶原纤维的降解。结论:实验研究证明,中药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异病同治”是“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的具体体现,其治法确立的关键在于证候病机的辨识,慢性肝肾疾病具有“正虚血瘀”的病机特点,存在补虚化瘀以异病同治的理论基础。采用补虚化瘀治法方药,如扶正化瘀方、当归补血汤或当归黄芪合剂可有效防治肝肾纤维化,扶正化瘀方拆方配伍实验也发现该方抗肝肾纤维化的主效药物为补虚的虫草菌丝与活血化瘀的丹参。进一步药理实验发现扶正化瘀方抗肝肾纤维化有其共性作用机制,包括: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抑制纤维化组织MMP-2/9活性,保护组织微环境;下调TGF-β等促纤维化病理信号转导途径,抑制肌成纤维细胞活化;调节纤维化病理差异表达蛋白质组包括物质代谢、细胞骨架、氧化应激反应等,这些受药物调节的共性病理机制构成肝肾纤维化“正虚血瘀”病机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3.
探析神阙穴与气及脏腑经络关系及现代医学对脐中的认识,介绍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病证关系,分析了“病”与“证”的内涵,认为疾病是决定证候的内在稳定的因素,而证候是疾病的外在综合表现。辨证论治以证候处方用药,会产生病证重合与分离两种情况,病证重合时疗效就肯定,而病证分离时则疗效就会远离预期目标,这就是辨证论治疗效重复性差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病证的重合,避免病证的分离,应该重视方药与疾病的联系,不能只讲“方”与“证”的联系。笔者认为,方药对疾病的疗效是根本的,而方药对证候的疗效是附属的,疾病与疾病证候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及潜在前景.分析单一疗法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和局限性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认为中医药联合化疗、靶向疗法、化疗和靶向结合疗法、免疫治疗均优于单一疗法,不仅可明显改善药物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能防治肿瘤的复发转移,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田琦  汤旗  陈钧  WONG LISOO  刘立丽  吕正兵  鲍康德 《中草药》2024,55(6):2101-2112
传统中医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现代社会因饮食不节、嗜烟好酒、作息无序及工作和生活压力等诸多因素,造成“脾失健运”。中医药学研究结果显示,健脾开胃的食品疗法因其耐受性及依从性好,被中医医家及患者广泛接受。通过对健脾开胃中药成方制剂、食药同源中药材及饮片和国内外食药同源政策进行综述,以促进食药物质在普通食品领域的开发,为健脾开胃类保健食品、特医食品等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建立冬凌草乙素药物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研究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情况以分析冬凌草乙素的血清蛋白结合机制。采用超滤法结合LC-MS/MS测定冬凌草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蛋白结合率及相关结合常数,以Scatchard方程计算冬凌草乙素与BSA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并对冬凌草乙素与BSA的结合机制进行分析探究。结果显示冬凌草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平均结合率为57.2%,且结合类型主要为一类强结合,相关参数为结合常数2.54×104L·μg~(-1),结合位点的数目为n=0.75。冬凌草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在考察浓度范围内无浓度依赖。该研究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操作简单,能够满足分析要求,结合常数的求算为临床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动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眩晕的主要病理不外虚实两端,虚者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清空。分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瘀血阻窍五型。  相似文献   

19.
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存在耐药性问题,且现代医学尚无可行的防治办法。结合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中药进行循证医学研究,将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用药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血浊是全国名中医王新陆教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中医病因病机学概念,是血的成分、运行与功能异常的高度概括。王新陆教授血浊理论是基于中医经典文献中关于血浊的提示,并结合西医认识以及临床实践经验发展而成。血浊产生的病因多种多样,而脾胃失调则是血浊出现的重要病机。脾胃在血浊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浊的出现亦影响脾胃,从而出现相应临床表现。两者之间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在治疗上,王新陆教授提出从脾胃入手,以健脾清化为核心治法,临床辅以化湿、通腑、扶正等治法。通过恢复脾胃健运,促使血液恢复其清纯状态以及循行秩序,血浊乃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