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顺通 《光明中医》2012,27(2):348-348
银屑病的病机定位为“血分有热”,其发病由多种原因使血热内蕴,郁久化毒,以致血热毒邪外壅肌肤而致.根据其发痛早晚、邪正盛衰,临床可分为“血热风燥”及“血虚风燥”.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结合前贤经验,现将两型的病机特点,主要症状,辨证论治阐述如下,冀对同道有所脾益,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病人.  相似文献   

2.
在《针灸治疗学》教材总论中,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列为针灸的治疗原则之一。关于这一原则,我认为欠妥。所谓同病异治,就是同一疾病,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异病同治,即不同的疾病,用同一种方法治疗。中医治病必须分析、辨别疾病的证候,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即辨证论治,这是中医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的最大优点之一。正因为有了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使中医临证能够  相似文献   

3.
过敏性疾病当从风论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过敏性疾病在病变特点上与中医学风证相类。风邪引起过敏 ,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 ,卫表不固 ,以及血虚、血热、血瘀等 ,外因以风邪为主 ,并可兼夹热、寒、湿、燥等。本类疾病治疗当遵循辨证论治法则 ,临床可分为风寒过敏证、风热过敏证、风湿过敏证、血虚生风证、血热生风证、血瘀生风证等进行辨治 ,紧紧把握治风作为中医抗过敏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子靶向治疗与中医抗肿瘤机理。方法:通过对“辨靶论治”与“辨证论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个体化治疗”与“三因制宜”等理论分析。结果与结论:“分子靶向治疗契合了中医所蕴含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并与中医药抗肿瘤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5.
黄婉文 《新中医》2020,52(11):194-197
笔者通过整理历代医家对同病异治的认识,分析同病异治临床运用的思路,并结合对现代医学"精准治疗"的认识,强调同病异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现代医学的"精准治疗"与中医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具有共通之处;现代医学"精准治疗"是中医辨证论治"同病异治"理论指导下的必然选择及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6.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语出明代医家李中梓《医宗必读》。在阐述行痹的治疗方法中提到"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李氏的防风汤及如意通圣散中都使用了补血活血的当归,从中更能看出从血论治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充分表明理血在风证进展和治疗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荨麻疹多由风血合病,风邪善行数变,致使此病发无定时,发无定处。而风邪又分"内风"和"外风",风或从外生,或从内生。风从外生,多由风邪夹杂寒邪、热邪、湿邪侵袭肌表,多兼有卫外不固的症状,风从内生,多由脏腑功能受损失调或因七情内伤等多种致病因素诱发,而临床上无论是血寒、血热、血虚、血瘀皆可化风而引起瘾疹,风邪为临床多数荨麻疹病患的根本致病因素。而李氏提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思想指导临床切合实际,对风邪致病证型的皮肤病的诊疗意义非常。临床上发现荨麻疹大多病情缠绵难愈,易致邪气入里,遂应辨清其标本虚实,历代医家主张以治血理血为重,兼以疏风和营之法。导师张燚深入剖析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提出将荨麻疹分为血寒生风、血热生风、血虚生风、血瘀化风,4个证型,并自拟中药方剂应用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认为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与血热、血瘀及血虚相关,临床辨证可分为血热风盛、血瘀热结、血虚风燥三型,分别治以清热消银汤、化瘀消银汤、养血润燥汤,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同病异治”一语,首先见于《内经·素问》,而“异病同治”则是后人根据“同病异治”的精神和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从此“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二语便常为医者所引用,并作为中医治疗学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是中医对疾病的诊疗原则——辨证施治所决定的。关于“同病异治”的方法,一般认为,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体质强弱的不同,年龄性别的差异,以及生活环境、地理、气候的差别,所以必须运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治  相似文献   

9.
病治异同包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个方面,是中医的一项重要治疗原则,其本质就是辨证论治,病治异同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重要治疗原则,它是每一个中医临床医生所应必须掌握的,推拿医生亦不例外。基于此,笔者现对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这一重要的治疗原则在推拿临床中的应用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关节炎(RA)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目前称为“尪痹”“顽痹”的病因不外乎内外两个方面,外因为外感风、寒、湿等邪气,内因为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肝脾肾虚。RA的病位在肝脾肾三脏,中医从肝脾肾出发,针对不同患者的证型,辨证论治,个性化治疗,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疗效。现从中医脏腑辨证中肝脾肾三脏相关理论出发探讨RA发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治则、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1.
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理论在多器官纤维化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宗江  刘昆  张新雪  牛建昭 《中医杂志》2005,46(10):727-729
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内容,将这一理论引入中医药防治肝、肾、心、肺等器官纤维化、硬化的研究中,寻找通治多器官纤维化的有效药物,为揭示器官纤维化、硬化的实质及为中医药防治难治性疾病开拓新途径;为中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理论提供实验依据;为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现代化、规范化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斑秃是皮肤科常见疾病。杨志波教授临证多年,发现多数斑秃患者在血热、血虚、血瘀、肝郁、肝肾不足的基础上,兼夹有风邪入侵,总结出以“风”为切入点,治疗斑秃的经验,大致可分为血热风盛、血虚风燥、肝郁血瘀、肝肾不足四证型,内外合治,同时注意斑秃患者的精神调护,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王维 《四川中医》2005,23(9):10-11
骆常义主任医师善治皮肤瘙痒病,认为本病病因有内外之别,内因为血热、血虚、血瘀,外因为风、寒、湿邪所袭,治依“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采用凉血、养血、活血、败毒、化湿、散寒、祛风等治法,内外结合,表里同治,风血同治,以达到疏风、熄风、消风、搜风、和中、调营、清热止痒的目的,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4.
一般中医工作者或西学中搞科研者,为了观察疗效,常将疾病定型治疗,这当中有几个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商量。第一、千篇一律,有失疾病个性。很多疾病,医者常用脏腑阴阳气血分,如气虚、血虚、阴虚、心虚、肾虚等划分,于是气虚可见于此病,也可见于彼病,血虚、阴虚、阳虚同样可见于各病,则一切病都没有个性,只有共性,那么治疗用药也只有共性没有个性,不管病性如何,只依脏腑气血阴阳用药,或者说这是中医有异病同治,但中医还有同病异治,异病异治,同病同治,不是唯有异病同治一法。我们在用异病同治外,更要求异病异治,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方剂辨证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剂辨证,也称汤方辨证,其所以行之有效,就是因为中医的证和方剂间有着牢固的对应关系。因此“辨证选方”、“随证治之”成了中医临床上的不二法门。张仲景《伤寒论》强调辨证论治,同时也是方剂辨证的鼻祖和圭臬。方剂辨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医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法则;再结合方证对应施治专一化的推进,也有助于在现在的条件下,不追求打开中医的“黑箱”,而促进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女性体质与男性不同,具有独特的经孕产乳的生理特性。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认为女性痤疮的发生与“血”密切相关,阴虚血热为核心病机,贯穿疾病始终,易兼夹血热、血瘀、血虚。治疗上主张“从血论治”,治以“滋阴降火,清热凉血”为主,精准辨证论治。同时重视起居、饮食、情志、皮肤方面的调摄护理。  相似文献   

17.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其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治异同包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个方面 ,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之一。通过对二者的渊薮、内涵、临证应用范围以及重要意义的阐释 ,提出了疾病同—证候异—治疗异、疾病异—证候同一治疗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风邪是引起瘙痒性皮肤病的重要原因,瘙痒的形成与虚邪贼风、脾虚生风、血虚生风及火热之邪有关;风邪为百病之长,风性善行数变,其性开泄,易化热化燥;风邪致病病机为风邪外袭,肺卫不固,血热生风,血虚生风,血燥生风、血瘀生风;治疗根据风盛、风热、风寒、血虚、血热、血燥、血瘀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9.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是中医辩证学的内容之一,是中医学基本特点---辨证论治的重要体现。四逆散原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所载,主治少阴病四逆之证。李成光名老中医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脾气郁所致胸胁、脘腹等疼痛诸症,屡试不爽。  相似文献   

20.
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法则,在临床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只要出现相同的病机,即可采取同一方法进行治疗。笔者运用异病同治之法则,在临床上应用逍遥散加减治疗病机属肝郁气滞的疾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