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析钱乙有关小儿疳证论治的学术思想。方法:搜集并整理钱乙关于小儿疳证的论述及理法方药,探析其学术内涵。结果:钱氏立脾胃亡津之病机,揭示了疳证本质是"亡津液",开扶脾养胃法先河,指出治初病侧重养胃阴,疗久疾功擅扶脾阳。并创制治疳证初病而设之白术散及疳证后期之益黄散(又名补脾散)。结论:钱乙论治小儿疳证,分析综合,权衡利弊,审慎地制方遣药,为后世儿科临床的理法方药确立了规范楷模。  相似文献   

2.
陈士铎为清初医家,其著作有大量散佚,但从其现存著作中可见陈士铎对儿科疾病证治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儿科以脾胃病为主,故治疗小儿病当以脾胃为先。另外,他重视小儿疳证及其他脾胃病的传变,"脾胃分述,心肾并重"以阐述脾胃病的由来。其善用补肾泻心、调补脾胃之法以治小儿疳证,亦为以前医家所少见,观点实值得后世研究。  相似文献   

3.
清代著名革新派医家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一书,除“记脏腑”,论内妇科病外,对儿科重证,亦有专论。其论病,多发前人之未发;其论治,多补后世之未备。故择其要,略予阐发。1 开逐瘀治疳之先河自钱乙提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小儿药证直诀》)后,后世医家多将疳证的病机,统归于“脾家一脏”,治以调理脾胃为主。以为“脾家病去,则余脏皆安”(《幼科证治准绳》)。王氏敢于疑古,敢于突破前人疳证学说的狭隘框架,大胆提出疳积  相似文献   

4.
李东垣升脾阳诸法运用钩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汉庆 《辽宁中医杂志》2010,(10):1881-1883
著名医家李东垣著《脾胃论》,发展了《内经》有关脾阳以及升降论说内容,重视脾阳升发和生长的特性,认为只有脾阳升发,清气、谷气才能上升,元气才能充沛,内外邪才不致为患或虽病也易治疗。对脾胃损伤,补脾升阳益气法为根本治疗大法。重视升发阳气在脾胃病治疗中的作用,东垣创立了升脾阳法和系列升发脾阳的有效方剂。升脾阳法的用药特点是升发、辛散之药应用较多以达到升举清阳、通畅气机的目的。东垣升脾阳诸法应用广泛,各法代表方历经检验,是治疗脾胃病的良方。升脾阳法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法,对其精微之处值得探究和发挥。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诚求集》中所记载的小儿疳证理法方药以及病案进行整理分析,探析其作者朱世扬对小儿疳证的病因、病机以及兼证的诊治经验。《诚求集》是清代名医朱世扬综合历代著名医家对于疳证的记载,对其进行总结,并结合临床医案进行分析,病因病机上认为疳证主要由于饮食不节致为受损、或病久耗伤气血所致;辨证上继承了古人五脏疳的分型;治疗上以健脾消疳为主,兼以消积导滞、清心除烦、清热泻火等法,对于现代临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疳证,是指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宜,以致气液干涸,饮食不为肌肤,身体赢瘦,精神萎靡,病程较长的一种慢性疾患。历代医家对小儿疳证在病名、分类、病因病机以及辨证施治等方面均有记述,故有疳证起源于汉,形成于宋,发展于明清之说法。  相似文献   

7.
疳证又名疳积,好发于幼弱的小儿,故“夫疳之为病,亦小儿恶候”之说,此证是儿科四大证之一。疳积之成,起源于脾胃失调。水谷人胃,赖脾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灌溉诸脏,营养一身。有“水谷素强者无病,水谷减小者则病,水去谷亡者则死”说法。《小儿药证直诀》云:“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说明疳积之形成是由于脾胃之损伤,维系机体各部营养及生长所必须的物质缺乏,以致气体虚弱.出现一系列干枯的痒状。  相似文献   

8.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顾护脾胃在中医治疗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历代医家在临床治疗中均非常重视顾护脾胃。自《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肇始,李东垣创升补脾阳学说,叶天士创柔润胃阴学说,代有发挥。这些学派在中医治疗中均强调脾胃的调理,主张治疗疾病的核心为不论补虚泻实,皆当护脾为先。  相似文献   

9.
疳证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证,临床以5岁以下小儿多见,常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证。主要是由于喂养不当及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血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常以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为主症。其中干疳证为疳证的重证,多见于疾病的晚期,脾胃受损日久不愈,脏腑、肌肉、皮毛长期得不到气血津液的濡养,出现大肉尽脱,极度消瘦,毛发干枯,啼哭无泪等症。依据干疳证的病因病机及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选方用药时常以健脾和胃、补益气血为主。第一,干疳证的病机是脾胃受损、纳运失常,基于"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应以健运脾胃为主。脾胃纳运如常,气血生化自然源源不断。二是因为八珍汤中多为补气补血滋腻之品,过用滋腻恐雍滞脾胃加重病情;三是脾虚日久损及肾阳,脾肾阳虚大便溏薄,黄芪建中汤在温中补虚方面较单纯补益气血的八珍汤效果更佳。另外对于本病的治疗除了中药治疗外,日常饮食的调养也非常重要。需按需喂养,不可过量;清淡易消化饮食,不可偏嗜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之品。  相似文献   

10.
李东垣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大倡脾胃之重要,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为健康之本,脾胃内伤,元气衰惫则百病由生。治疗上常用甘温药物顺其升发之性补益脾胃,创制补中益气汤等名方;同时重视用针灸调补脾胃。然而,这一点却鲜为人知。鉴此,笔者根据李果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著作,对其补脾之针灸用穴,治法,作一初步探讨。1.补土伸元气法:取足阳明胃经合土穴足三里,采用推而扬之的针刺补法,以伸展、充实脾胃下陷之元气。《脾胃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中说:“皆先由喜、怒、悲…  相似文献   

11.
小儿疳证多因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导致,不及时治疗可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若调护不当,可致本病复发,临订以健脾清积为基本原则。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思想用于小儿疳证的治疗中,可以有效地改善小儿脾胃功能,脾胃健,则气血生化之源充足,从而有效地预防小儿疳积的发生,促进各脏腑生理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小儿食积、疳证等脾胃病却屡见不鲜。食积,又称积、积滞,《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中所记载的"宿食不消候"、"伤饱候"是本病的最早记载。其是由乳食喂养不当,停积脾胃,运化失健引起的一种病证,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不调为特点。多见于婴幼儿,若积久不消,迁徙失治,可转化成疳。西医称消化不良,治疗多  相似文献   

13.
小儿脏腑娇嫩 ,脾胃薄弱 ,一旦有病 ,每虚多实少或虚实夹杂。因此 ,治疗小儿脾胃病应以健脾为主 ,不易轻用攻伐。临床常用补益之法 ,但也不可骤补 ,必须补中寓泻 ;满证宜消 ,但不可俱消 ,必须消中兼补 ;湿证宜燥 ,但不可太燥 ,必须燥中寓濡 ;阴虚宜滋 ,但不可过滋 ,必须滋中潜化。方可谓治疗小儿脾胃病之法。1 善调脾胃之偏 宜补中寓消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中医治疗小儿脾胃气虚证 ,主张先扶助脾胃之气 ,并逐步增加补药以调之。如早补、过补 ,往往有碍脾气的升发 ,反致虚而不耐补。故善调脾胃者 ,必须补中兼消 ,刚中…  相似文献   

14.
刘书奎 《浙江中医杂志》1998,33(12):544-544
历代医家对疳证的辨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对有关文献进行统计,发现在治疳方剂中,一半以上都配伍动物药,如《幼幼新书》中收集治瘠方剂791首,其中520首用动物药。可见动物药在小儿疳证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将笔者使用动物药治疳之心得,介绍于下。1蟾蜍蟾蜍性味辛凉有毒,功能消消疳杀虫,解毒消肿,是古代治疗小儿疳证最常用的动物药。1972年,笔者下乡巡回医疗,当时农村医疗条件较差,许多小儿患疳证而得不到及时治疗。于是,嘱捕捉大蟾蜍1只,开水烫死,焙干研末,放入饮食中服,一般分10日服完。治疗10余例,患儿食欲转好,…  相似文献   

15.
明代医家万全所著《幼科发挥》中对小儿泄泻的阐述系统全面,他认为泻分五种,但其总的病因源于湿浊不化;在辨证中,以四时辨证为纲,以脏腑辨证为要,且治疗时尤重脾胃的顾护;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对于久泻不止者,在顾护脾胃的同时注重保存津液,防生他变;后世医家总结的"治泄九法",皆在万氏临床实践中有所体现,为后世治疗小儿泄泻丰富了理论。《幼科发挥》对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认识、理法治则、遣方用药,对当今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疳证,为儿科常见病。其病情顽固复杂,古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疳”之含义,历代医家解释有二:一为“疳者甘也”,谓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小儿恣食肥甘生冷食物,伤其脾胃功能形成积滞,日久成疳;二为“疳者于也”,谓其临床主证是气液干涸,身体赢瘦,皮肤干枯等。  相似文献   

17.
小儿厌食症病在脾胃,治疗关键在"运脾",以清轻之剂解脾气之困,恢复转运之机,脾胃调和则胃纳自开。的7种证型。以"益气健脾""促运化益胃气,养胃阴""消积导滞、和中养胃""健脾胃除疳气,调合气血以养先天"为原则。针对不同病因病机,分为七型:食积内热、脾运失健、胃阴不足、脾胃虚弱、内伤饮食、虚实夹杂、脾胃虚弱兼虫积、疳气,创立千金肥儿饮1~7号与之对应;用药切忌攻下,以调理为主,可获良效。附小儿厌食症兼疳气(虚实相兼)、小儿厌食症(脾胃虚弱、肺肾气虚),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8.
针推并用治疗小儿疳证100例南京市建邺区中医院(210004)贾永宪关键词小儿疳证针灸推拿疳证是指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常,以致气液耗损致全身虚弱、气血不荣等常见的慢性病证。笔者于1989~1996年以针推并用的外治法,治疗小儿疳证,取得较好疗效,现报...  相似文献   

19.
姜程帆  彭君伟  陈江 《河南中医》2020,40(8):1159-1162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肝(胆)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郁日久,化火生热,胃热上泛食管,发展为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治当平肝扶胃,采用抑木扶土法,以"苦辛泄降,少佐酸味"为遣药原则,采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化裁治疗。脾不升清,胃(浊)气挟热上逆,发为胃食管反流病。故调和阴阳,祛其寒热偏盛,使脾升胃降,气机调畅,应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思路之一。吴门医家对脾胃升降失常的治疗各具特色,薛己治脾,以升为主,遵循李东垣"大升阳气"之法,以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之虚,升下陷之清阳;叶天士调胃,以降为先,遵循张仲景"急下存阴"法,创立"胃阴学说"。胃食管反流病与肺脏有一定关联,肺主肃降,助胃使浊阴下降,肺胃不和,胃气上逆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之一。当降肺降胃,用药以"轻剂清降,以及苦辛寒开肺"为原则。吴门医家着眼于全身气机升降平衡,论证了脾升胃降和肝升肺降对维持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升降治法中既疏肝肃肺,又善补胃阴,调和脾阳胃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证治汇补》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治疗脾胃病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证治汇补》中治疗脾胃病的有效方剂进行性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组方规律、核心组合、新方的分析。结果:共收集有效方剂137首,涉及中药159味,使用频次≥10的药物25味,以性温、味辛、归脾经类药物最多;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8,置信数为0.6,得到常用药对及组合15个;基于软件复杂熵层次聚类方法,得到用于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32组,聚合成新方16首。结论:《证治汇补》中治疗脾胃病以温补脾阳为主,用药方面以辛温药升阳行气为主,辅以甘性药滋补和中、调和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